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繁体

卷上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

【原文】[发明]篇中所言,皆帝君现身说法,故以吾字发其端。曰一十七世,特将吾身中亘古亘今,生生不坏之物,指示后人也。人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便谓形神消灭,无复来生,所以肆行罔忌。帝君深惧此种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故以自己之一十七世,晓然正告天下也。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吾侪皆有一十七世。由是将为善,思及身后之福,必果。将为不善,思及身后之福,必不果(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识得此篇开端语,亦思过半矣。

【译白】[发明]《阴骘文》上所说,都是帝君现身说法,所以用吾字开其端。说一十七世,特别将吾身中从古至今生生不坏之妙明真心指示给后人。人正因为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而去,便认为人死则形体神识都消失了,哪还有来生,因此就敢于任意妄为,毫无顾忌。帝君深怕此种邪见自误误人,流毒不浅,所以用自己有一十七世来明白正告天下。帝君既有一十七世,则我们当然也都有一十七世。因此将行善时,想到来生有福可享,必然勇于为之。将做不善时,想到来生无福可得,必然不敢妄为(人因知道有来年,所以留着来春谷种。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积来生福)。若能理会此篇开端语,则全篇旨趣也就领略过半了。

【原文】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朦胧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更变。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惟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译白】人们读善书,常心粗气浮,不能沉思默会,领略书中深刻含义。即如对于吾字、身字,世人没有不朦朦胧胧、毫不在意混看的。若理会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能明白吾是主人,身不过是客人罢了。主人可以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人则改头换面,乍去乍来。譬如长途远行之人,一路上或乘船坐轿,或骑马驾车,种种交通工具,可随时变换,而人无变换。船、车、轿、马,如身。而乘船、车、轿、马之人,是吾。又例如演员做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丐,角色有种种变换,而演员本身并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如同身。而扮演帝王、官吏、乞丐之演员,是吾。再以人之身体而言,其能看、能听之眼、耳,是身。使眼、耳能看能听的,是吾。因为身有生必有死,所以眼至老而渐昏花,耳至老而渐聋塞。而吾既无生亦无死,所以眼虽昏,而使眼能看的并不昏。耳虽聋,而使耳能听的并不聋(若把能看能听的当做吾,又是认贼为子)。因此圣贤君子唯在道德仁义之大体处着力,使身能为吾所用。庸俗小人只知追求耳目等感官满足,以致吾反被身所用。

【原文】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且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君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译白】既然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就可以有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尽,则我辈之吾当然也无穷尽。于无量世中,既可以为士身,可以为大夫身,当然也可以为天龙八部、地狱、饿鬼、畜生身。帝君之身既无有一定,则我辈之身也无有一定。且托生之次数既多,则宿世之父母六亲也多。帝君之宿缘既多,则我辈之宿缘也一定多。因此,吾是主人。十七世比之久远劫,不过旦夕罢了。为,是指转世之机缘。士大夫,如同木偶戏中之木头人,完全随顺机缘操纵。身,只是一具皮囊罢了。这实在难向俗人说明白啊!

【原文】前世后世,犹之昨日来朝,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脏六腑,本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译白】前世后世,犹如昨天与明天,是我们生命中原本就有的,并非佛家所捏造。譬如五脏六腑,本来就在病人自己腹中,怎能因其出自于医生之口,竟把其当成是药箱中之物呢?

【原文】人若无有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平事。即圣贤议论,亦有无征不信者矣。且如孔子言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而颜反夭矣。极恶盗跖之不仁,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为造物。惟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账之名,孔子可免无稽之镑。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说也。

【译白】人若无有前生后世,不受轮回,则世间将有多少不平事?即使是圣贤之言论,也因无有真凭实据而让人不相信。如孔子说仁德者长寿,极力称赞颜回之仁德,而颜回居然短命。极力声讨盗跖之不仁,而盗跖偏长寿。如此一来,则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造物也就不成其为造物了。唯有将前世后世之功过一起结算,而后才能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账之名,孔子可免无稽之谤。由此看来,帝君一十七世之说,功德真是太大了!

【原文】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镑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诞,前世后世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言思之,恰中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镑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讥防风氏〖大禹时代的巨人〗为短小,亦已过矣。

【译白】虚无寂灭之学说是儒家一向痛恨的。既痛恨此学说,自身就不应蹈袭其轨辙。今之讲述佛理以劝世的,必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说有因果报应,暗中有鬼神鉴察。已往的是前生,未来的为后世。句句切实合理。试问“虚无”二字怎可强加于他?而诱佛者,却认为地狱、天堂为虚构,前世、后世为渺茫不可知。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心思考此观点,恰恰中了“虚无”二字之毛病。学佛者说:“肉身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却妄下断言说:“既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然据实而论,舍去此身又受另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倘若舍去此身而不再受另一身,那才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呢!何妨平心静气想一想,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唉,身材如侏儒,反饥笑魁梧高大之防风氏矮小,未免也太过分了!

【原文】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译白】用刀杀人,不过是杀人肉身。若对人说无有后世,等于是断人慧命。杀死肉身,害人止一生。断人慧命,无异于杀及多生多世。所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功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才是根本切要之关键。

【原文】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为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粱之内,食者必多,故其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译白】无前生后世之语,若出自凶恶小人之口,人们皆因瞧不起他,倒也不会轻信其言,就像将毒药放到发臭的饭食里,吃的人自然少,其危害也浅。若出自正人君子之口,人们必因尊重其人格而相信他,如同把砒霜放到上好的饭食里,吃的人必多,其危害也必深。若能堂堂正正直抒己见,唯以救世为心,不作唯唯诺诺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德就大了。

【原文】吾辈一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小。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夫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等贫贱于富贵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虽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译白】我辈一旦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听闻三世轮回,不要说不信,即使信,也不肯说出口。今既知—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便可坦坦荡荡告诉人了。为什么呢?人正因为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一算,便会为将来光阴无多而发愁。现在明白肉躯虽然逝去,但真性不亡,可见本身寿命原来地久天长,这种能转命短为长存的观念,便是从“一十七世”这句话中领会到的。人们因一向不知道有前生,所以比起天帝、天仙、帝王、卿相,就觉得自己很渺小卑微。而今知道六道轮回,高下互相变更,荣华富贵的路途,自己在过去生中有哪样没有经历过?这种能将贫贱与富贵视为等同的想法,也可以从“一十七世”这句话中去体会。一向不知有宿世因缘,所以每遇到失意挫折的事,难免怨天尤人,现在了知荣枯得失都是宿业所招感的,纵然有强横的人对我无理取闹,我也能安然忍受,这种能消愤怒为和平的涵养,也是从“一十七世”这句话中得到启发的。以前不知道祸福的由来,所以无恶不作,而今知道唯有行善才能获得自身幸福,损害他人势必毁了自己,因而即使处于人所不闻不见的地方,也能心存惕厉,断不敢做伤天害理的事,这种能够化贪残为良善的转变,也是从“一十七世”这句话得到激励的;从前不相信因果报应,每见好人得祸,坏人得福,便认为天道、福善、祸淫这些话靠不住,现今晓得参照前生后世一并观察,始知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确实是丝毫不错的,这种能转愚痴为智慧的心路历程,也是得力于“一十七世”这句话的引导。若能深刻领会到“一十七世”这句话中的真实意味,何必定要辛苦读尽五车书呢?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明]罗祯撰【原文】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

《了凡四训》谦德篇

谦德篇【原文】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余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

《了凡四训》积善篇

积善篇【原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繪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

《了凡四训》改过篇

改过篇【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亿,推测〗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

《了凡四训》立命篇

附录了凡四训[明]袁了凡撰述立命篇【原文】余童年丧父,母命弃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

福被江南

福被江南(一疏昌后)(见《东海家乘》)【原文】昆山徐在川,讳汝龙,为刑部公讳申之子,长于文学。虞山严文靖公讷,延为西宾〖西宾,家塾教师或幕友之敬称〗。先是倭寇〖沿海地区的曰本海盗〗猖獗,凡江浙濒海地,皆..

累世科第

累世科第(出自《现果随录》)【原文】太仓王文肃公锡爵,号荆石,为人谦恭温厚,广积阴功,为神庙首辅。虽贵显,终身不二色。梵宇无大小,皆书额护持。晚年命工以金银汁画大士像,手书心经于上,施人供养。子缑(gou..

举家福泽

举家福泽(出自《四分律》)【原文】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大居士曰琝(min)荼(tu),大饶财宝,随意所欲,周给人物。仓中有孔,大如车轮,谷米自出。妇以八升米作饭,饲四部兵,及四方来者,食犹不尽。其儿以千两..

地上天福

▼下附征事四则地上天福(出自《树提伽经》)【原文】天竺国频婆娑罗王,有一大臣,名树提伽,财富无量,受用自然。一日国王坐朝,忽大风起,飘一白氎(die)手巾,至于殿前,非世间物。王即遍示群臣,皆言国家将兴,..

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原文】[发明]此一结,举其成效而言,是总收全篇之局,与前上格苍穹句遥应。百福千祥,虽统言其获报之厚,然其中未尝不缕析条分。如行时时之方便,则有方便之福祥。作种种之阴功,则有阴功之福祥。善大,则福祥亦大..

神示葬地

神示葬地(出自《善余堂笔乘》)【原文】建宁杨少师荣,其祖父皆以济渡为生。每至久雨溪涨,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知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共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

贵子复来

贵子复来(出自《功过格》)【原文】宋虔州王汝弼,言行不苟。其东村刘良,西村何士贤,祖父倶积德。崇宁癸未,两姓各生一子,倶颖异过人,延汝弼为师。而良与士贤,家赀虽饶,然颇刻薄,远不逮前人。政和辛卯三月,..

尽诚训导

▼下附征事三则尽诚训导(出自《宋史》)【原文】宋邓至,授徒家塾,凡子弟来读书者,必尽诚以教之。必先德行而后文艺,成才者甚众。而至之后人,亦多贵显。熙宁九年,神宗御集英殿,第进士。邓长子绾(wan),为翰林..

远报则在儿孙

【原文】[发明]与人言后世,盖信者半,疑者半。与人言后嗣,则无论智愚,要皆深信而不惑。是人不幸而不知有自己,亦幸而犹知有儿孙也。但儿孙之贤否,或不能遥必耳。然而兰孙桂子,往往萃于德门。诗云,克昌厥后。书..

酷令自烧

酷令自烧(昆邑共传)【原文】康熙元年,昆山知县李开先,貌陋而酷,人号为李蓝面。每遇征比钱粮,必用极重之板,往往立毙杖下,溅血盈堂。罢官之后,寓居苏州,三四年内,一门死尽,止存一女,与奴私通而遁。仅存一..

梦示鸡骨

梦示鸡骨(娄东人述)【原文】四川杨琳,字怀眉,顺治十三年,选太仓粮厅,寻升浙江临安县令,居官清正,而性嗜鸡,积有年月。康熙十六年,梦至冥府,见积骨如山。旁有人指之曰,此汝所食鸡骨也,汝将到此受罪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