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繁体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

——《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
如何修“如幻三昧”?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变化的就是梦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变幻有,空有不二。
如何观空?
诸法如幻,一切法当体即空,这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空,而是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梦幻泡影,刹那刹那在变化。
当体即空就是佛在灵山会上给迦叶尊者传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为什么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爱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这是生死根本。
要抛弃生死根本,达到当体即空,必须修如幻三昧,这是佛教的心印,也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合。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无常、无我,最后就可达到涅槃境界。
衡量佛经的真伪,就用三法印来鉴别。若以普通的历史考证学、考据学来对待,是极端错误的,那样子等于有个时空观念,所谓时间、空间属第六意识的范围,而佛法超过寻思、超过第六意识,是一种内心境界、自证境界。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华严经》的这首偈颂,就是说要了知佛的境界,须把意识打扫干净,进入空观,当体即空,心胸很广大,那就超过第六意识的范围和第七末那识的范围,不再执我,这就是广大的佛心。
有这个广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就是佛心。禅宗又称佛心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心不明怎么见性?所以心地要打扫,否则没办法见性。
如何扫心地?
一是内功,修行禅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保持正念,生活上处处利益别人,护法,弘法,作贡献。这样内功、外功结合起来,才能打扫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见性。
观修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达到一切法当体即空,彻底消灭第六意识的杂念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就可以进入佛的境界。
在世俗生活方面,要看得淡,放得下。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
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虽然烦恼的心念有无数,归纳来说莫过于贪、瞋、痴三种。因三毒而障碍我们成佛,故行者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一切的烦恼皆由贪、瞋、痴所起,而此三毒又从何来?《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此三毒,是由妄想、执着所产生的。
而自性妄执皆因无明所起,何谓无明?《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为不觉;不觉即是愚痴。以十二因缘中叙述,众生的生死轮回,全因无明所致,故当转“无明”为“明”。又当如何转?
《涅盘经》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故行者当依诸佛教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感应道交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

我们在读《华严经》的时候,我们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当我们明了的心跟《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一接触,在我们生命当中,会产生二种强大的力量:
一个是我们内在一个心灵的力量,我们那种皈依的心;一个是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强大的摄受力、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当这两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为感应道交,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令我们带业往生。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古德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月亮是高高的挂在空中,充满了广大的光明,那我们没有光明,我们希望把佛的光明,转成我们自己的光明,怎么办呢?千江有水,你把这个脸盆准备好了,这个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
在《六祖坛经》付嘱品中,有这样一段话: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临终,恐怕弟子们心迷,不能体会祖意,特又叮嘱一个偈语,让大家见性。说我灭度以后,你们如果能依此修行,就像我在目前;如果违背教诲,即使我在世,也无益处。这个偈语是六祖最后的叮嘱。

无我即是空,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故坛经云: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

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

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

无是无非、无善无恶、

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但空并非没有作用,而是遇缘则生,妙用无穷无尽,故坛经又云:

善知识!

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

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

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

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文章来源:灵隐寺

还债、报恩、祭奠祖先的方法

把佛法放在第一位最近我们每天在听课,在学习戒律。戒律,是出家人的标志,一个守持戒律的出家人代表着佛法的状态,所以,学戒的时候是出家人最庄严的时刻。一个道场能够学戒是不容易的,这是正法的标志。我们大家来..

虚云老和尚 :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

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尘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解脱。所..

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如何修“如幻三昧”?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

忿怒莲师威猛炽燃火焰铁蝎护轮殊胜功德利益

第一世敦珠法王--敦珠宁巴,从伏魔岩藏库取出忿怒莲师多杰卓列密续法本,其中一章名为《上师威猛~法相守护消灾秘窍》。莲师亲自记载说明︰为修行者自利(保护)及利益众生而著述,此有相守护消灾法。(此咒轮中含守..

回向功德力量巨大使众生从地狱解脱

回向,又作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善根追悼亡者,以期亡者获得安稳。回向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中就有“普皆回向”。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

你只需要不动,你只需要修你那个法。(杨宁老师)

就是消失。消失以后,你就会看见这个世界上,只是说有做错的事,只是说有因果在那儿。但是阴暗面什么,你不会这样评判的。就是说,即使你把它叫做阴暗面,但是你心充满了阳光,你不会受影响,受染污。影响你就是染了..

修行人安住寂静处、不用手机、不上网是决定修行成功的极为关键因素。【益西彭措堪布】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修,然后才明白在实修时用手机是背道而驰的颠倒行为。什么是修呢?就是要让心持续安住在善所缘上,绵密地护持,不让它间断,这个就是真正的修。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颠倒心,那也用不着修行。..

你说通过念诵八字箴言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可靠吗?

问:你说通过念诵八字箴言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可靠吗?答:如果世上有个无上咒,那就是八字箴言。八字箴言有三十二种大功德,一百零八种中功德,上千种小功德。另外,八字箴言是三世如来的心咒,也是诸报身佛的心..

读这部经,你的财产能受到保护

读诵地藏《十轮经》财位令无损乏,怨敌令不侵害“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这部经的道理,你应当守护,让他不受财产的损失。佛知道众生贪财,钱是第一位,第一个就说保护他的钱财,别..

此事不做,修再多福报和功德也没用!

我们赚得的钱财,把它放在口袋里,口袋有缺口,钱财漏了;我们积聚的东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篮子里,箱子或篮子有洞,我的东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积功德,牺牲奉献,无如不懂得「摄心守意」,让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义举..

为何要观想导师为金刚萨埵?

你的上师即是你虔敬心与福德的投射,而虔敬心又是你佛性与福德的显现。若无福德,你就无法在遇到上师时认出他来,或一如提婆达多,觉察不出上师的一丝功德。因此,在认出上师的能力上,福德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虔..

“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文:广钦老和尚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智慧,办事情也要有定力。事情如何才能办好?大家要..

“精进”和“执着”的区别是什么?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

佛子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最近浏览报纸时看到几篇文章,都提到人们正在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我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佛教徒,对此颇有感触。无论什么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诚实,或者说是忠诚。但是,当你真的去诚实或忠诚的时候,..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