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世人都希望自己一生是顺风顺水的,但现实却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寺庙,试图祈请师父帮助、祈求佛菩萨加持而解决生活中的是非难关。
但弘恩法师却在《师父来了》节目中说,出了家仍会遇到难关,佛菩萨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为何?
身边很多人都是顺风顺水,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呢?
弘恩法师: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人生所有境遇跟别人都没关系,都是自己造成的。佛法里面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显现什么样的行为,显现什么样的语言。
我们身口意显现什么,决定了我们感召人生的种种境遇,如果心是清净的,是安乐的,是善良的,那么人生就会感召种种悦意、美妙、快乐的境界。如果心是烦恼的、是恶劣的、是不清净的,人生就会感召来种种的障碍、挫折、烦恼、痛苦,如是而已。所以说这一切,但问自心,莫问前程。
出了家,是否就会避开升学、就业、婚配这些难关?师父您碰到难关是怎么度过的?
弘恩法师:出家了确实可以避开很多世俗上的烦恼,佛在《优婆塞经》里面说,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一者出家,在家菩萨比出家菩萨更难修行,何以故?
在家菩萨多恶因缘缠绕。因为在家人处在世俗生活和社会当中,要比出家人多很多障碍和烦恼,出家人会相对清净许多。
出家人虽然舍弃了世俗的一些烦恼和障碍,但也会遇到出家的障碍和烦恼,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对道和德有追求,对佛菩萨境界有追求,对圣贤境界有追求,而这些追求都会跟人生显现的烦恼产生很大的矛盾。
佛陀给我们开示人的心应该是清净无染的,应该是慈悲智慧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时时感觉到自己的身口意与佛陀的开示有所违背,也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知行不能合一,这就是我们出家最大的困难。它也是一种烦恼,我们需要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依靠过去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开示,尊重传承,精进的修行,努力生发利益众生的心,这样在人和事当中才能不断勇猛精进、破除万难。
战胜这些困难,内心的智慧和福德就会提升,被困难挫折、烦恼所战胜的话,修行就不会有进步,这一生也不会有成就,这就是我们出家修行所面临的最大的难关:知行不能合一。
佛菩萨会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弘恩法师:会啊。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不了呢?众生不信,众生不做,众生不行,这个佛菩萨就很无奈。
佛菩萨希望每一位众生都能得到安乐和解脱,但是大家都不听话。就像我们小时候上学每个老师都希望我们成为一流的学生,都成为社会的顶尖人才,我们不听啊,老师不让看小说,我们偏要看小说。老师不让传纸条,我们偏要传纸条,所以对于不听话和没信心的众生,即使是佛菩萨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难题。
宋朝有一位禅师,在题一幅观世音菩萨画赞的时候有两句非常有意思“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若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所以真正要度化一切苦厄,还需要众生自己发奋图强,依靠诸多佛祖菩萨的护佑、加被和引导,我们才能够生起信心,而后行之,这种行持的力量就能感应到佛菩萨,感应到佛菩萨后,我们一定能解脱种种苦难。
所以佛菩萨唯一解决不了的就是无缘众生,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所谓无缘众生就是没有信心、没有精进力的众生。因此佛陀你看出世之后他一直在等待种种因缘,众生因缘与善根都成熟了,他就会化现;当众生心智恶劣、烦恼粗重,社会浊乱的时候,佛就不会出现于世间,就是因为缘不到。
这里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大家加深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宋朝时期,有一位禅师是国师,他还有一位师兄在四川不远的地方做住持,这个国师文采很好,对禅宗公案的评点非常精彩。
有一次,他跟一位同参去看望这位在四川做住持的师兄弟,去了之后就看到这位师兄弟道场里面规矩没立起来,僧众的形象、素质,整个寺院的气息都非常不好。
但国师跟他聊天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提起他看到的这寺院的感想。只是嘱咐这位住持要注意身体,要好好发心,随后就走了。
在回来的路上,这位国师的同参就不高兴了,他说你这个人有点不厚道,为什么呢?你自己的道场昭觉寺整理的那么规矩和兴盛,如理如法,你师弟的道场却相反,你怎么不教导教导他呢?
国师听了之后不以为然的一笑,说我给你打个比喻吧,比如地里的瓜你知道要什么时候给它浇水吗?一般是上午或者傍晚的时候浇水最好,如果在气温最高的正午浇水这个瓜就会死掉。而我这个师弟就是没有这样的才气和能力,没有通达的智慧去管理这个道场,这样的人告诉他种种的道理也没用,说了反而显的我很傲慢,干脆没有说。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过去祖师大德也是传承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众生没有缘或因缘不到的时候不能随便的去劝化和引导他们。那时候贸然的去帮助他们,可能会适得其反,断了他的善根,只有安然的等待时机成熟的一棵。
净宅,迅速提升你的能量场
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和情绪的时候清理家,事情就会出现转机去除淤阻,改变观念不好的要果断清除能量立刻回来净宅,迅速提升你的能量如果你经常,让自己陷入浑浊能量,那么你的生命便是浑浊的。每天做一些能量清理,让身..
佛弟子应如何孝养父母?
佛教里的孝养孝养,是指竭尽孝忱奉养父母。孝养父母包括着三个层面:基本的行孝;精神层面的行孝;佛学的行孝。一、基本的行孝:细心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父母的衣食起居,一定要细心去照顾,要了解父母生活的习惯、爱..
【窍诀】禅修时不能逃避和排斥愤怒、焦虑等各种负面念头
禅修的要领是,当感到焦虑时,要专注于焦虑;当感到愤怒时,要专注于愤怒。为什么要专注这些情绪呢?因为要了解它们的本质。只有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完全正面的相触,不排斥也不逃避,禅修者才有机会了知心的本质..
学地藏法门,不容忽视的两件事
缺乏信心,解脱的种子将会枯萎死亡!
信心是上师瑜伽修法的核心,事实上信心即是这个修法本身。信心的功德包括恭敬、渴求和热切向往的信念。缺乏信心,解脱的种子将会枯萎死亡;而具足信心,觉悟之道的诸圣功德将会繁荣增盛。作为初学,我们会发现我们的..
如何做到放下一切,安住于当下?
过去的永远成为过去,未来的只是一种期待,现在的转念又成了过去。我们的思想,脑海闪动的念头,无时不刻地变化着,一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这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分别。修行的一个诀窍,就是要安住当下。能够安住当下..
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什么是菩萨戒?
菩萨戒的种类与区别菩萨戒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受持的戒律,乃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大乘律菩萨戒本有四类:第一、梵网经菩萨戒本,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第二、菩萨善戒经,有八条..
你这样修一年,超过人家修十年的功德!
学佛人要自利利他,要发心度人。你度一个人学佛,承此功德,自己修行时能减少障碍。你无心度人,怎会有福报? 若能发心度十人、二十人,甚至一千人、二千人; 这样你修一年,就超过人家修十年的功德。随缘随时都要做善..
九个方法,化解前世今生的种种冤结!
1.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真正学佛,对冤 亲债 主,绝对不能用怨恨心。应知,心怀怨恨,吃亏的是自己。别人对我误会,对我毁谤,对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这是消自己的业障。对待冤家,依旧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培..
打坐能让你聚集宇宙特殊能量
禅修可以安心,除了内在的专注外,还跟它的坐势有关。坐禅时,身体的外形酷似金字塔状,上尖下宽,你们把释迦牟尼佛的像与金字塔一对比就会看到,佛身与塔身相似。而这种金字塔形,科学界也认为,是能聚集特殊能量的..
你的布施,是否是 “带业” 的布施?
按照因果循环的道理,我们想要收获什么,就必然先付出什么。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佛教中也特别强调布施,只有通过布施,我们才会获得相应的福报。努力工作,积极付出,增强能力,扩充人脉等都能够使我们的事业..
供在佛前的物品都有什么含义?
佛前供一杯水,表万法平等,法水解救众生之苦。水又代表清净,意为我们的心应像水一样干净、平静。佛前供花,花代表着“因”,花开后结果意为六度万行。佛前供水果,代表看到“果”时,就应想到“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
嗡嘛呢叭咪吽的作用,你知道多少?
念“嗡”能清除我慢的烦恼、业障、习气;有我慢心会转生天道。所以,清除我慢的习气就不会生于天道。念“嘛”能消除嫉妒的习气;若有嫉妒心将会生到阿修罗道。所以,清除嫉妒心的习气,就不会投生阿修罗道。念“呢”..
钱放在哪里才保险?高僧指路!
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放在自己家里并不保险,因为可能会被小偷偷走,也可能被一把火烧了。所以,有人把钱拿去投资置产,或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但是投资可能会蚀本,银行也难保不会倒债。究竟要怎么样才是最保险的呢?最..
学佛的三种目的,你是哪一种?
学佛的目的总结起来有三种:追求今生的福报健康、幸福、长寿是一般人的人生理想,这可以通过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达到目的。还有人更进一步,追求亨通、富贵、显达,这可以通过持戒、布施、慈悲、世间智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