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积了阴德一定会在身上留下痕迹 !
本文来源:新浪博客
人积了阴德一定会在身上留下痕迹,看看你有吗?
人做善事和坏事,都会在色身上体现出来。
比如说阴骘纹,就是讲人积累了阴德,就会在脸上留下痕迹。那如果做了缺德事,色身上也应该会留下痕迹。这个是一定的。
比如说药师法门里,通过五官,可以看一个财运,父母,子女,福德,寿夭。那一个人命运,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业力,就是过去的善恶业,在色身上留下痕迹。可以看清自己,看到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加强。
而所有的加强修养中,通过身语意,佛教有五戒十善。这个是修的具体方式。用一句话讲,就是做人要修阴德,积累阴德。做阴德,就是带着无求的心,去做善事,也不图回报,不图看好的去做,这就是阴德。
不管出家在家,做阴德事,都是必须的。
天地之间,有股大力量在操控着。当从阴骘纹就可以看出,人做的一切,都逃不过天的眼睛。所以学佛,先积累阴德,很关键。
刚学佛,不要喊着要去极乐世界,要跳出六道。也不要喊,富贵会害人,不求人天福报。也不要喊:父母子女都是冤亲债主,讨债还债。不要这样子。
首先学佛人,要积极。世俗人都懂得积阴德,努力行善,这是基础,学佛人更要做到了。脚踏实地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不执著,这就是解脱。这也是阴德。做这个比较重要。
要知道,没有阴德,福报作为修行的稻草。修什么都会着魔呢。古人讲开悟的人,要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状元才。你想看,出一个状元,祖上要积累多少阴德。这样的人,才能开悟。那学佛人,如果福报不够,德行不够,有想要解脱,讨个大便宜,高谈看破放下,这是不好的,更容易入魔道。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人活在地上,活在天底下,活在人群中,也活在大自然中。人能离开那样东西?少想着自己解脱,应该多想着帮助别人,这才是我们要做的。那这也是中国人讲的,积累阴德。
修行很不容易,需要福报,需要德行,也需要别人的帮助。那首先就要去帮助别人,去成就别人。成就别人时,德行自然就跟上。修行方能成就。
何谓阴德?
人们常说“积阴德”,那么什么是“阴德”呢?
阴德,就是行善而不为人知。
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吧。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的“余庆”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为例,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为人知就是阳善了。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人做善事和坏事,都会在色身上体现出来。
比如说阴骘纹,就是讲人积累了阴德,就会在脸上留下痕迹。那如果做了缺德事,色身上也应该会留下痕迹。这个是一定的。
比如说药师法门里,通过五官,可以看一个财运,父母,子女,福德,寿夭。那一个人命运,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业力,就是过去的善恶业,在色身上留下痕迹。可以看清自己,看到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加强。
而所有的加强修养中,通过身语意,佛教有五戒十善。这个是修的具体方式。用一句话讲,就是做人要修阴德,积累阴德。做阴德,就是带着无求的心,去做善事,也不图回报,不图看好的去做,这就是阴德。
不管出家在家,做阴德事,都是必须的。
天地之间,有股大力量在操控着。当从阴骘纹就可以看出,人做的一切,都逃不过天的眼睛。所以学佛,先积累阴德,很关键。
刚学佛,不要喊着要去极乐世界,要跳出六道。也不要喊,富贵会害人,不求人天福报。也不要喊:父母子女都是冤亲债主,讨债还债。不要这样子。
首先学佛人,要积极。世俗人都懂得积阴德,努力行善,这是基础,学佛人更要做到了。脚踏实地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不执著,这就是解脱。这也是阴德。做这个比较重要。
要知道,没有阴德,福报作为修行的稻草。修什么都会着魔呢。古人讲开悟的人,要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状元才。你想看,出一个状元,祖上要积累多少阴德。这样的人,才能开悟。那学佛人,如果福报不够,德行不够,有想要解脱,讨个大便宜,高谈看破放下,这是不好的,更容易入魔道。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人活在地上,活在天底下,活在人群中,也活在大自然中。人能离开那样东西?少想着自己解脱,应该多想着帮助别人,这才是我们要做的。那这也是中国人讲的,积累阴德。
修行很不容易,需要福报,需要德行,也需要别人的帮助。那首先就要去帮助别人,去成就别人。成就别人时,德行自然就跟上。修行方能成就。
何谓阴德?
人们常说“积阴德”,那么什么是“阴德”呢?
阴德,就是行善而不为人知。
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吧。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的“余庆”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为例,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为人知就是阳善了。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文:广钦老和尚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智慧,办事情也要有定力。事情如何才能办好?大家要..
“精进”和“执着”的区别是什么?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
佛子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最近浏览报纸时看到几篇文章,都提到人们正在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我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佛教徒,对此颇有感触。无论什么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诚实,或者说是忠诚。但是,当你真的去诚实或忠诚的时候,..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
有目的做善事,有没有功德?
有所求不是说完全没有功德,要看你心中求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名誉、地位、福报乃至功名,那是没有功德。但这些善事也不会白做,因为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做了还是有福德,不论你是不是有所求。梁武帝在见达摩祖..
为什么“千万不要供地藏菩萨”
信佛的人每天在家礼佛所以在家里可以供奉菩萨很多人家里请了观世音菩萨大肚弥陀佛或是因为家里有学生希望学业有成,请了文殊菩萨也有家里想添人进口供奉了送子观音有一尊菩萨可能很多人不想在家里供奉,那就是地藏王..
人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欢喜心”
人有很多心理的毛病,例如忧愁、悲苦、伤心、失意等。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一个人在世间上一年一年的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没有意义,那又有什么意思?如何过得欢喜、过得有意义?有几点看法:第一、要本..
怎么样才能做到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呢?
答疑解惑作者:生根.仁孜尼马问:怎么样才能做到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呢?答:如果你要想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 经常发愿:平时多关注善知识及根本上师所做的善事和道德,功绩和功德,慈..
佛教是老年宗教吗?
文:陈兵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横秋的景象正相一致。现在不管到哪个寺院里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中,无..
警策 | 热捧的“香谱”是什么?
文/静波法师01烧个香都搞得焦躁不安这不是神经不正常吗前些年的时候,回到极乐寺,寺院外边,包括寺院里的流通处,都在热卖什么“香谱”。我们的一些所谓的佛教徒,表情神神秘秘,在那里每天琢磨自己烧的香:这个高..
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
此种说法,极为错误。《大悲咒》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也叫《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大悲心陀罗尼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问: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请问一位富翁能不能带他的全部财产回去?末学有问过很多人,他们说不能带回去,但是末学觉得能带回去,又能带回来。大安法师答:你的“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他是可以带回去。但是他怎么带回..
有人说辛辣香料也算荤菜,这是真的吗?
文/圣严法师辛辣香料是荤菜吗?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
皈依以后,行为上要注意哪些?
问 :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答:皈依后,要把三皈依戒法落实在行动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
应该以什么心态对待工作中的不如意?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惟贤法师: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肯定有机会,千万不要急躁,任何事情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