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凡夫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成众生?

繁体
三无差别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见三界唯一心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佛陀开示:譬如一个国王,晚上睡在宝床上,非常舒服,安乐,他梦见自己变成一个蚂蚁,在找肮脏的东西来吃,追求做蚂蚁的一种幸福与快乐。他梦醒之后,发现子自己依然躺在宝床上,依然是国王。
梦里做蚂蚁,但是功德没有减少,从梦中醒过来,功德也没有增加。因为他本来就是国王,他之所以变成蚂蚁,只不过是一场梦,梦是虚假的,他还是一个真实的国王。
这个譬喻,其实是说明我们凡夫就是佛,凡夫皆可成佛。
一切凡夫本来就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是因为众生在无明的梦里还没有醒过来。无明的梦没有醒过来,你就变成蚂蚁了。做蚂蚁的时候,你寻找肮脏的东西,还觉得幸福快乐。
我们众生其实就是梦中的蚂蚁,其中的苦乐都是自作自受,但是我们本来还是佛。不是说只有上师活佛是佛,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叫做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由于无明的关系,由于做梦的关系,哪一个从梦中醒来的话,佛体其实无减无损。
回光返照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的身心里面有珍贵的妙法宝藏,当我们在观察自己的这一念身心的时候,这当下一念身心所呈现的相貌,也许有很多的烦恼,也许身体里面有些不舒畅,或者是散乱心,但是这一念心性里面有妙法。
在这一念的当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表面的痛苦里面,含藏的功德、喜悦。所以说,当我们这一念痛苦现前的时候,我们不是像小乘一样,看到烦恼,起厌离心,抛弃它,像冤家一样,因为烦恼里面有菩提。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初地的功德。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初地的功德?都是由于我们无始劫以来业力呈现,把这个功德覆盖掉了。所以说我们的功德依然存在,只是被我们的烦恼掩盖。
在烦恼的当下,可以寻找到里面的快乐,快乐就在烦恼的里面,要细心地去体会自己内心的快乐。内心快乐的当下,在这烦恼境的当下,禅定的功夫隐藏在里面。所以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性法尔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众生,哪怕他没有学过一切教理,他的理性是已经具备了佛的一切功德。为什么他感受不到佛的功德呢?是完全被自己的烦恼覆盖掉了。当他深入观察的话,以佛的眼睛观察的话,他的功德丝毫没有减损过,他成佛以后,这功德也没有一丝一毫增加过,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文章来源:灵隐寺

要想离苦,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法门

念“地藏菩萨”,你就无所畏惧了【十二缘所怖。追求苦所依。归敬地藏者。皆安住无畏。】 我们前面讲的十二因缘法,无论是过去世的、未来世的,总的来说,反正是你心里头一动起业了,这个叫业相。这个业相不会停止的..

即身成fo的终极窍诀!

1、对治心不安定、散乱的方法为:首先要找到一位与自己有宿缘的,同时也是具功德的,真正为了众生解脱成佛的上师。此上师不为贪图钱财,不会只给你说好听的话,不会对你百依百顺。2、找到后应诚心依止这位上师,诚信..

对“持戒”心生畏惧?你大概误解了戒律的精神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询问,是否能跳过持戒的过程,从而成就佛果智慧。这大..

空应梦见鹤王观音:坚持初一和十五敬香的感应

第一个梦到“鹤王观音”的是本地居士空应。浠水仙鹤寺的“观音阁”2011年重阳节开光,2012年又建起了“鹤王观音殿”。2013年8月鹤王殿供奉了三米高的特铸“鹤王观音铜像”。2015年11月空应梦到鹤王观音菩萨,不是在..

“普度众生”是什么意思?

佛教常讲“普度众生”,就是普遍度化一切有情众生的意思。我们经常在一些佛像前看到“普度众生”的匾额,会认为度众生就是以上度下,以觉度迷,实际上普度众生不只是佛菩萨们才能做到的事情,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的..

南宗的禅与北宗的禅有何不同?

文:星云法师禅宗自西天二十八祖达摩东渡来华,衣钵传法,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门下又分南宗与北宗。南宗以六祖惠能大师为中心,北宗以神秀大师做代表。南宗、北宗一向纷争,如同兄弟阋墙,因为彼此对于..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是上香礼拜的必到所在。即便很少去寺院的人,也都听过大雄宝殿这四个字。不过,除了出家众以外,知道“大雄”是什么意思的人,可能就寥寥无几了。在佛教寺院中,..

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

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离于所有的心智活动?首先要认清,当我们想到“我”这个念头时,其实不具任何真实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觉得,有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叫做“我”。这个“我”由一个具有五种感官、..

念地藏菩萨圣号,念的时候你心里就观想

念地藏圣号转睡眠盖【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若惛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绕诵念。】地藏王菩萨教授我们,你把这些都做完了,“如是发回向愿已”,你再开始修..

佛陀的直指:有缘人当下顿悟!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放下的是什么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

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生活差异?

信众:顶礼师父!弟子之前常年在国外,和父母分隔两地,听了师父的《地藏经》讲记后,决定回国在父母身边尽孝。虽然弟子内心知道父母恩难报,但是因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常和父母产生矛盾,希望师父开示如何处理和父..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如何修知母,念恩,报恩,发菩提心

最开始时应该观察现世的母亲,这是因为对现世的母亲容易生起悲心的缘故。这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来思维:●STEP1 知母●STEP2 念恩● STEP3 报恩1知母所谓知母,就是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乃至获得..

为什么说身在福中更应该修福?

有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做了恶事,却没有恶报。比如说生意人经营杀业,屠户,或者不正当场所,赚了很多钱。有的生意人,甚至带客户去KTV乃至不正当场所去消费。那为什么事业都还好好的。这里面,先讲个故事。佛陀有一..

有利他之心的人,福报才大

世上的一切快乐 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现在很多人十分羡慕开悟成佛的境界,一谈起这些就津津乐道、特别..

净宅,迅速提升你的能量场

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和情绪的时候清理家,事情就会出现转机去除淤阻,改变观念不好的要果断清除能量立刻回来净宅,迅速提升你的能量如果你经常,让自己陷入浑浊能量,那么你的生命便是浑浊的。每天做一些能量清理,让身..

佛弟子应如何孝养父母?

佛教里的孝养孝养,是指竭尽孝忱奉养父母。孝养父母包括着三个层面:基本的行孝;精神层面的行孝;佛学的行孝。一、基本的行孝:细心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父母的衣食起居,一定要细心去照顾,要了解父母生活的习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