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欢喜心”

繁体

人有很多心理的毛病,例如忧愁、悲苦、伤心、失意等。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一个人在世间上一年一年的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没有意义,那又有什么意思?如何过得欢喜、过得有意义?有几点看法:

第一、要本着欢喜心做事:世间上最美好的事情,不外是“欢喜”,能用欢喜心做事,无不成就。有些人遇事苦恼,见到事情就怕,其实只要本着心甘情愿去做事,不计较名利,体会当下因缘,从身不苦,进而做到心不苦,就可以让我们做得欢喜自在。

第二、要本着欢喜心做人:“做人难,人难做”是现代最流行的名言。我们常觉得处事容易处人难,但是弥勒菩萨有一首偈语云:“大肚能容,容纳世间多少事?笑口常开,笑尽人间古今愁!”遇事能保持和气欢喜,凡事能一笑置之,不仅有益自己身心健康,也是对别人布施一份慈悲、宽厚。

第三、要本着欢喜心处境: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经历考验,处在各种境界里,在行为、心念上,不要轻易否定、负面思考,应该抱持“难遭难遇”与学习体验的想法,就不会有烦恼、苦恼。

第四、要本着欢喜心用心: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贤。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聪明积极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人生。如果凡事都朝坏处想,“心想事成”,终成烦恼的人生。

第五、要本着欢喜心利世:有些人虽然发心至道场服务,或者担任社会义工,但总是做的苦苦恼恼的。其实“给”人欢喜,首先本身具足欢喜的条件,才能欢喜。日常服务社会、有利于大众,这些都是广结善缘的资粮,应该要感到欢喜才对,而不要以为苦。

第六、要本着欢喜心修行:《华严经》云:“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念佛参禅、诵经礼拜,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帮助我们消除烦恼、安顿身心、健全思想,假如认为是苦,那就没有价值了。学道过程中,纵有难事、苦事,能用欢喜心化解,再不顺遂的事,都能转逆境为顺境。

人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欢喜心”,诸佛菩萨当中,以“欢喜”成就佛道的,除了众所熟悉的弥勒佛外,尚有欢喜自在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等,可见诸佛菩萨早就以此作为修行的常道。科学研究发现,乐观的人比较不容易生病,欢喜要自己去制造,只要愿意“发心”快乐,人生就能够无事不办、无所不成。

“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文:广钦老和尚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智慧,办事情也要有定力。事情如何才能办好?大家要..

“精进”和“执着”的区别是什么?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

佛子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最近浏览报纸时看到几篇文章,都提到人们正在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我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佛教徒,对此颇有感触。无论什么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诚实,或者说是忠诚。但是,当你真的去诚实或忠诚的时候,..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

有目的做善事,有没有功德?

有所求不是说完全没有功德,要看你心中求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名誉、地位、福报乃至功名,那是没有功德。但这些善事也不会白做,因为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做了还是有福德,不论你是不是有所求。梁武帝在见达摩祖..

为什么“千万不要供地藏菩萨”

信佛的人每天在家礼佛所以在家里可以供奉菩萨很多人家里请了观世音菩萨大肚弥陀佛或是因为家里有学生希望学业有成,请了文殊菩萨也有家里想添人进口供奉了送子观音有一尊菩萨可能很多人不想在家里供奉,那就是地藏王..

人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欢喜心”

人有很多心理的毛病,例如忧愁、悲苦、伤心、失意等。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一个人在世间上一年一年的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没有意义,那又有什么意思?如何过得欢喜、过得有意义?有几点看法:第一、要本..

怎么样才能做到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呢?

答疑解惑作者:生根.仁孜尼马问:怎么样才能做到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呢?答:如果你要想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 经常发愿:平时多关注善知识及根本上师所做的善事和道德,功绩和功德,慈..

佛教是老年宗教吗?

文:陈兵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横秋的景象正相一致。现在不管到哪个寺院里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中,无..

警策 | 热捧的“香谱”是什么?

文/静波法师01烧个香都搞得焦躁不安这不是神经不正常吗前些年的时候,回到极乐寺,寺院外边,包括寺院里的流通处,都在热卖什么“香谱”。我们的一些所谓的佛教徒,表情神神秘秘,在那里每天琢磨自己烧的香:这个高..

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

此种说法,极为错误。《大悲咒》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也叫《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大悲心陀罗尼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问: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请问一位富翁能不能带他的全部财产回去?末学有问过很多人,他们说不能带回去,但是末学觉得能带回去,又能带回来。大安法师答:你的“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他是可以带回去。但是他怎么带回..

有人说辛辣香料也算荤菜,这是真的吗?

文/圣严法师辛辣香料是荤菜吗?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

皈依以后,行为上要注意哪些?

问 :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答:皈依后,要把三皈依戒法落实在行动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

应该以什么心态对待工作中的不如意?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惟贤法师: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肯定有机会,千万不要急躁,任何事情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