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老年宗教吗?
文:陈兵
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
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横秋的景象正相一致。现在不管到哪个寺院里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中,无论僧俗,老年人都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老婆婆,往往是各地在家居士的主体,而且其文化程度一般都偏低,容易给人一种“愚夫愚妇”的印象。
这种现象,自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及佛教弘扬等方面的复杂成因,对佛教的传续也未必是不好的事,但难免使未深知佛法的人们产生误解,以为佛教只讲求个死得好、来世好,是老年人的事,与中青年无关,无补于现实生活的建设。
早岁排佛,晚年崇佛,是过去不少名流士子所走过的路径。听说有位青年时信佛出家、后来还俗当了学者的老先生曾说过:青年人不适宜学佛、研究佛教,此话当非无其根据。
然而,从佛教的本来旨趣和流传历史来看,学佛,绝非仅仅是老年之事,而应是贯彻全部人生旅程、一统世间与出世间的大事。
老年人固然应亟亟学佛,青年、中年人更应学佛,而且实践菩萨道、弘扬正法、见道证果,主要是中青年的事。尤其青年,朝气蓬勃,浪漫纯洁,正是追求真理、形成人生观的时期,最需要佛法正见的指导。
青年精力旺盛,意气风发,思想敏锐,上进心强,正是学习、成长时期,对学习佛法、修学定慧,具多优越条件。
释尊及佛门多数高僧大德,都是青年求道,释尊成正觉时,才刚过而立之年。历来证圣果、弘法利生的法门龙象,多出青壮年。《华严经》特别描述了一位精勤求道,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的善财童子的事迹,树为佛教青年的楷模。佛经中专对青年而说者,多达数十种。
笔者业深障重,发心学佛之时,已近而立之年,十几年来最为愧悔的一件事,便是未能及早学佛,以致在烦恼妄想中虚掷了宝贵的青春,枉受了诸多苦恼。如今到了该成熟结果的时候,却依然一事无成,力不从心,不能不常怀紧迫感,心想要是能早起步十年就好了,无奈逝者不返,青春难再啊!
这几年来,佛教的面貌发生了今人欣慰的变化,教徒的年龄在迅速年轻化,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不少年轻人,特别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怀着追求真理的热忱,研求佛学,其中不少已皈依三宝,精勤修学。还有现僧宝之相的,现在随便到哪个寺院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的阵容已大大改观:礼佛、听经、请购经书的人群中,衣着入时、现代气味十足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僧尼队伍中,近几年出家的青年僧尼,在各地寺院里都占到半数以上。
笔者熟识的一些佛教青年,多数都有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善根深厚,信心大,有理想抱负,很能下功夫修学,有的修行已上了路。笔者在窃羡之余,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佛教在不久的将来必然焕发青春、欣欣向荣的希望。正确引导这一代青年佛子如法修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国佛教前途与命运的大事,也是为国家树才育人的大事。
佛法渊深浩瀚,法门万千,须得善学善入。善学之要,首先在当机择法。青年学佛,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各自的根器和修学条件,制定正确的修学方案,选择合宜的修学法门。这对初入佛门,在世法和佛法两方面都不成熟,甚而往往在心理上有毛病的青年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慧根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易受损害。《华严经》中说,对于佛法,“智学成涅槃,愚学增生死”,喻如“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南怀瑾教授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我相信这绝对是经验之谈。
据我这几年的见闻,一些佛教青年很顺当地摸对了修学的正确门径;也有一些弄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在本来烦恼的身心上更加上学佛的烦恼,使本来就不大健康的心灵更加不健康,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还有送了命的,实在令人痛惜。责其咎,并不在佛法,而在于他们不善学法,缺了善知识的正确引导,或不听善知识的教诫。
“了生”为主旨,菩提心、智慧、方便为首要。
全部佛法,无疑是围绕“了生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古人对青少年,虽然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的警策,但死,对来日方长的青年人来说,毕竟非迫切之事,要青年人成天把“死”字贴在额颅上,念念为求死后的究竟归宿而精勤修行,显然不易生起固道心,即使能由此生起道心,也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热情,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
听说有个高中才毕业的姑娘,学了净土法门后,便不准备考学、工作,整天关门礼佛念佛,计划过一两年及早往生,弄得她的父母好不伤心。如此学佛,当然不是经论中所示净土法门的正道。
人,既然已降生到这世上,在父母和社会的抚养教育下长到一二十岁、二三十岁,便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应好好走完应该走的道路。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前程似锦,国家和人类的美好未来,有待青年去创造,弘扬佛法的重担,全赖青年来担承。
如果说,老年人学佛,不妨以“了死”为要,以解决死得好和死后的归宿问题为重心的话,青年学佛,则应以“了生”为主旨。
这里所说“了生”,意谓参透人生的意义,提高精神境界,珍惜此生,过好应有的合理生活,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
实际上,只要能真实“了生”,“了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若不能“了生”,连现前人的生活都过不好,即使孜孜念佛求生,责任未尽,资粮不备,恐怕也难遂往生“了死”之愿。
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浪地过一辈子不难,但要说到明明了了、合情合理地过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亦即“了生”,可非简单之事。这须对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心世态有深彻的观察,对人生的意义有明睿的认识,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过好合理生活的智慧、技巧。
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问题,大概是初上人生征程的青少年都会认真思考,而不容易得到正确答案的。在这物欲横流、价值观念混乱的现代,唯有佛法,堪以提供究竟的人生司南,在青年时代便能认准佛法这个究竟归依处,从而能避免许多上下求索的困惑苦恼,避开误区,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是大善根福德因缘,应当庆幸,应当珍惜。但学通佛法,善于运用它来指导生活,来“了生”,还须通过认真的思择、观修。
根据经教所示和自他修学的经验,笔者认为,青年,尤其是在家青年,学佛的重心,不应在严格吃素,不应在课诵唱念,不应在持咒念佛,不应在坐禅入定,不应贪便宜求即身成佛、神通自在,不应亟亟求往生净土,而应把重心放在“了生”的大本上,通过学习、观修,真实发菩提心,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掌握过好生活的方便。这其实是立志、处世、立身三大问题。
还债、报恩、祭奠祖先的方法
把佛法放在第一位最近我们每天在听课,在学习戒律。戒律,是出家人的标志,一个守持戒律的出家人代表着佛法的状态,所以,学戒的时候是出家人最庄严的时刻。一个道场能够学戒是不容易的,这是正法的标志。我们大家来..
虚云老和尚 :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
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尘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解脱。所..
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如何修“如幻三昧”?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
忿怒莲师威猛炽燃火焰铁蝎护轮殊胜功德利益
第一世敦珠法王--敦珠宁巴,从伏魔岩藏库取出忿怒莲师多杰卓列密续法本,其中一章名为《上师威猛~法相守护消灾秘窍》。莲师亲自记载说明︰为修行者自利(保护)及利益众生而著述,此有相守护消灾法。(此咒轮中含守..
回向功德力量巨大使众生从地狱解脱
回向,又作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善根追悼亡者,以期亡者获得安稳。回向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中就有“普皆回向”。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
你只需要不动,你只需要修你那个法。(杨宁老师)
就是消失。消失以后,你就会看见这个世界上,只是说有做错的事,只是说有因果在那儿。但是阴暗面什么,你不会这样评判的。就是说,即使你把它叫做阴暗面,但是你心充满了阳光,你不会受影响,受染污。影响你就是染了..
修行人安住寂静处、不用手机、不上网是决定修行成功的极为关键因素。【益西彭措堪布】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修,然后才明白在实修时用手机是背道而驰的颠倒行为。什么是修呢?就是要让心持续安住在善所缘上,绵密地护持,不让它间断,这个就是真正的修。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颠倒心,那也用不着修行。..
你说通过念诵八字箴言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可靠吗?
问:你说通过念诵八字箴言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可靠吗?答:如果世上有个无上咒,那就是八字箴言。八字箴言有三十二种大功德,一百零八种中功德,上千种小功德。另外,八字箴言是三世如来的心咒,也是诸报身佛的心..
读这部经,你的财产能受到保护
读诵地藏《十轮经》财位令无损乏,怨敌令不侵害“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这部经的道理,你应当守护,让他不受财产的损失。佛知道众生贪财,钱是第一位,第一个就说保护他的钱财,别..
此事不做,修再多福报和功德也没用!
我们赚得的钱财,把它放在口袋里,口袋有缺口,钱财漏了;我们积聚的东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篮子里,箱子或篮子有洞,我的东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积功德,牺牲奉献,无如不懂得「摄心守意」,让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义举..
为何要观想导师为金刚萨埵?
你的上师即是你虔敬心与福德的投射,而虔敬心又是你佛性与福德的显现。若无福德,你就无法在遇到上师时认出他来,或一如提婆达多,觉察不出上师的一丝功德。因此,在认出上师的能力上,福德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虔..
“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文:广钦老和尚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智慧,办事情也要有定力。事情如何才能办好?大家要..
“精进”和“执着”的区别是什么?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
佛子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最近浏览报纸时看到几篇文章,都提到人们正在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我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佛教徒,对此颇有感触。无论什么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诚实,或者说是忠诚。但是,当你真的去诚实或忠诚的时候,..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