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与敌人皆是恩人

繁体

上'师与敌人皆是恩人

仇敌对我们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利益的。若没有所谓的仇敌、敌人的话,就不会有一个信念使我们想去修持忍辱,也不会有一个信念使我们想要修持慈悲,所以在西藏很多的修行人都说:「我之能够修持得很好,上师跟仇敌是对我恩德最大的」。於一切能伤害我们的外境或仇敌,若我们能对这些境界生起一点点修持,这跟我们在一个衣食饱满的地方自己去观想,自己去修持的功德相比较,能对真正的仇敌生起一分一秒修持的心,这个功德是更大的。


这就是你的慈悲吗?

在XZ有一位巴楚仁波切,他有一位很会说话的弟子,这弟子有天在吹牛说:「慈心、悲心一点都不难,我已经生起很大的慈心悲心了」。虽然上师总是跟弟子说,这些话不是在嘴上说的,是要在心上去做的。然而弟子总是觉得没什麼大不了的,也觉得自己已经很有慈悲心了。有一天这位自以為慈悲具足的弟子往寺院东方的佛塔走去,将袈裟包在头上晃荡晃荡的走著,一路上眼睛还东瞧西看的好不得意。上师此时正好衣著朴素的在绕塔,当弟子得意洋洋地绕塔时并没有认出这绕塔的老人就是上师,过没多久上师就趋前问他说:「这位师父呀!您在这裡做什麼呢?」弟子说:「我正在修慈悲呀!」上师说:「哦!是啊,」然后各自继续去转经,等绕了第二圈上师又碰到弟子时,师父又问弟子说:「这位师父啊!您在做什麼呢?」弟子回答:「我在修慈悲吗!」二人又绕了第三圈,碰面时师父又再问弟子说:「这位师父啊!您在做什麼呢?」这时弟子火大了并说:「:我在修慈悲!你看不到吗!」此时上师突然大笑起来说:「这就是您的慈悲啊!」当这弟子睁眼一看原来是他的上师时,当下生起了很大的惭愧心,并向上师顶礼和懺悔,这次的事件对弟子来说成為很好的一次指引,也因此后来他成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感同身受的眼泪也是功德
另外我们要观想自己希望得到的、欲求的,也是所有眾生希望得到的、欲求的;我们不愿得到的、不欲求的,也是一切眾生不愿得到的、不欲求的,透过这样的思惟观修,主要的对象可以从我们自己的母亲开始。还有第二种观修是以微劣的眾生為对象。对於第二类所谓困苦的眾生,我们可以这麼思维,「这些眾生被烦恼驱使,所以使他们造作违法的事情,也可能他们本来就没有衣服、食物,所以使得他会去偷去抢,造作一些不善的恶业,结果他们被抓了起来,在到了监牢之后,虽然接受了国家法律的逞罚,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们的烦恼却仍然无法止息,因為他原来就是因為烦恼的心而造恶,现在又被法律逞罚,但是烦恼心裡面的苦还是存在的,他没有办法解决,他不能飞上天,也不能遁地,他非得承受这一切,在遭遇到这样的结果时,他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依怙、依靠,只有依止他犯法的轻重而去遭受刑责,有些可能是死罪或是各种的罪刑,如此眾生完全不能自主,一切的行為都是依著烦恼,被烦恼牵著走,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话,怎麼办呢?我们要去想、去感受他的苦、他的恐惧,对於这样的一个眾生,我们用心去体会他(她)的苦,在思惟后,我们的心渐渐的就会生起一些慈悲,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流下了眼泪,如果能有这样感同身受的一滴眼泪流下,是有极大的功德的。

“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文:广钦老和尚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智慧,办事情也要有定力。事情如何才能办好?大家要..

“精进”和“执着”的区别是什么?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

佛子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最近浏览报纸时看到几篇文章,都提到人们正在遭遇的职业道德困境。我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佛教徒,对此颇有感触。无论什么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诚实,或者说是忠诚。但是,当你真的去诚实或忠诚的时候,..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

有目的做善事,有没有功德?

有所求不是说完全没有功德,要看你心中求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名誉、地位、福报乃至功名,那是没有功德。但这些善事也不会白做,因为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做了还是有福德,不论你是不是有所求。梁武帝在见达摩祖..

为什么“千万不要供地藏菩萨”

信佛的人每天在家礼佛所以在家里可以供奉菩萨很多人家里请了观世音菩萨大肚弥陀佛或是因为家里有学生希望学业有成,请了文殊菩萨也有家里想添人进口供奉了送子观音有一尊菩萨可能很多人不想在家里供奉,那就是地藏王..

人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欢喜心”

人有很多心理的毛病,例如忧愁、悲苦、伤心、失意等。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一个人在世间上一年一年的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没有意义,那又有什么意思?如何过得欢喜、过得有意义?有几点看法:第一、要本..

怎么样才能做到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呢?

答疑解惑作者:生根.仁孜尼马问:怎么样才能做到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呢?答:如果你要想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 经常发愿:平时多关注善知识及根本上师所做的善事和道德,功绩和功德,慈..

佛教是老年宗教吗?

文:陈兵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横秋的景象正相一致。现在不管到哪个寺院里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中,无..

警策 | 热捧的“香谱”是什么?

文/静波法师01烧个香都搞得焦躁不安这不是神经不正常吗前些年的时候,回到极乐寺,寺院外边,包括寺院里的流通处,都在热卖什么“香谱”。我们的一些所谓的佛教徒,表情神神秘秘,在那里每天琢磨自己烧的香:这个高..

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

此种说法,极为错误。《大悲咒》的全称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也叫《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大悲心陀罗尼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问: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请问一位富翁能不能带他的全部财产回去?末学有问过很多人,他们说不能带回去,但是末学觉得能带回去,又能带回来。大安法师答:你的“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他是可以带回去。但是他怎么带回..

有人说辛辣香料也算荤菜,这是真的吗?

文/圣严法师辛辣香料是荤菜吗?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既伤慈悲,也的确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

皈依以后,行为上要注意哪些?

问 :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答:皈依后,要把三皈依戒法落实在行动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

应该以什么心态对待工作中的不如意?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惟贤法师: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肯定有机会,千万不要急躁,任何事情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