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生物养人之疑
卷三 辨惑篇
释生物养人之疑(凡六辨)
【原文】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又为蚊虻虎豹耶。
【译白】问:“《尚书》中说:‘天地为万物之父母,而人为万物之灵。,天生其他物类,本为供人吃的。如今劝人禁止宰杀,岂不是违逆天意吗?”•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何不知万物即是天地之赤子。赤子之间,以强凌弱,以贵欺贱,做父母的怎能不难过呢?若因人们一向吃肉沿袭成风,便认为天生异类是为供我们作食物的。那么虎豹蚊妃也曾食人血肉,难道可以说天地之所以生人,又是为供蚊板:虎豹作食物的?
【原文】问,然则天何不禁人之杀。•答,天固禁之,故累示杀报。其不能人人禁者,亦犹不能禁虎豹蚊虻耳。
【译白】问:“那么上天为何不禁止人杀生呢?”•答:“上天本是禁止杀生的,因此经常示现杀生之报以警诫世人。尽管如此,仍不能使人人禁杀,也如同不能禁止虎豹蚊虻食人血肉一样。”
【原文】问,审如是,则鸟兽鱼鳖,皆可不生,今何充满于世。•答,此等皆自业所致,若归其故于天,天亦不公甚矣。倘云得天地之戾气,所以为物,试问何以独得戾气。
【译白】问:“既然飞禽走兽及鱼鳖之类不是供人吃的,则上天大可不必出生,为何还充满世间呢?”•答:“此等异类皆其自身业力所致。若将原因归之于天,那么上天也太不公平了。假如说它们是得天地之戾气,所以才生为异类,请问为何只有它们独得戾气呢?”
【原文】问,天下物类甚多,人人戒杀,则蕃息日盛,将来竟成禽兽世界,奈何。•答,蚯蚓虫蛇,人所不食者也,岂见充满于天下。况世间禽兽之多,正因杀禽兽者多耳,怨怨相报,互为畜生,则成禽兽世界。若人人戒杀,则物类业报渐销,必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验乎。且子杀犹未戒,遂虞物类之多。与耕田未下种,先忧天下之胀满者,何异。
【译白】问:“天下物类很多,若人人戒杀,则物类繁衍越来越多,将来竟成了禽兽世界,怎么办?”•答:“蚯蚓虫蛇,是人所不吃的,并未见此类充满天下。况且世间之所以禽兽多,正因为杀禽兽者多,怨怨相报,互相转世为畜生,才会变成禽兽世界。若人人都能戒杀,那么物类之业报逐渐消除,必然转世为人天增盛了。即如楚地人不捕食青蛙,青蛙反而很少。蜀地人不吃螃蟹,螃蟹自然稀有,不是明显之证验吗?你如今还未戒杀,就先担心物类繁多。与耕田还未下种,就先忧虑粮食收成多,会胀满天下人肚子,有何不同?”
【原文】问,天既恶杀,当使血肉之味,尽变为恶臭难堪。则普天之下,自然戒杀,不亦善乎。•答,禽兽血肉,原系恶臭难堪。世人食之,见为美者,其故有二,一物类业报所致,二人类业报所致。物类之报,未当解脱,其身自然变成美味,引诱世人宰割。人类之报,未当解脱,其舌自然贪爱肥甘,多方借其重债。若彼此业习倶尽,自无饮血茹毛之事。譬如有人,前世为猫,念念捕鼠。前世为鹤,念念吞蛇。若转世为人后,不复思此二物。可见一种形骸,一种嗜好。嗜好不同,从形骸起。形骸不同,从业缘起。业缘不同,又从心起。天不能化其心之善,安能变其味之恶。
【译白】问:“上天既然厌恶杀生,何不使血肉之味都变成恶臭难闻,则普天之下,自然就会戒杀,岂不更好?”•答:“禽兽之血肉,原本就恶臭难闻,而世人食之,觉得味美,其原因有二,一是物类业报所致,二是人类业报所致。物类之报,未当解脱之前,其身血肉自然变成美味,引诱世人宰割,以偿宿世业报。人类之报,未当解脱之前,其舌自然贪爱血肉之味,不惜向各种物类借取重债。若彼此业习都已除尽,世间自然无有茹毛饮血之事。譬如有人,前世为猫时,念念不忘捕鼠。前世为鹤时,念念不忘呑蛇。若转世为人后,便不再想捕鼠呑蛇了。可见每一种形体,各有一种嗜好。嗜好不同,是从形体而生。形体不同,是从业缘而生。业缘不同,又是从心而生。上天既不能化人心为良善,又何能变血肉之味为臭恶呢?”
【原文】问,杀生为业者,仰事俯育皆赖此,劝之改业,绝其生路矣。爱物不爱人,吾不取也。•答,杀生为业,犹漏脯救饥,虽暂得衣食,而千万劫受苦,未有了期也。正惟爱之,故劝改业。反谓绝其生路,则细人之见矣。
【译白】问:“以杀生为业者,上要奉事父母,下要养育妻子,一家生计全靠此维持,若劝他们改业,岂不是断其生路了?爱物类而不爱人类,我认为是不可取的。”•答:“杀生为业,如同取剧毒食物充人之饥,虽暂得其饱,而将来却要遭千万劫苦报,无有了期。正因为爱护他们,所以才劝其及早改行。如果反认为这是断其生路,岂不是目光短浅之小人见识?”
摘自《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释生物养人之疑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民国)印光法师撰【原文】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
护生篇
护生篇(明)曾大奇端甫居士撰客问,经言,人食羊,羊食人,生生世世,互来相唤。以是因缘,历千百劫,长在生死。推之他物,亦莫不然。如是则人之涉世,触手成罪,亦可惧矣。将诚然乎。通曰,夫圣言如实,经旨不虚。..
诫酒肉慈慧法门偈
诫酒肉慈慧法门偈(并序)(宋)慈云忏主遵式撰集斯偈者,出楞伽经,央掘经,涅槃经,萨遮尼乾经,阿含经,正法念经,华严十住经诸大小乘典。因看读时,录之成偈一百首,目为诫酒肉慈慧法门,遍示未闻,足以为戒。幸愿..
放生仪
按四明礼法师旧文,稍为参酌,使简便易行。后增代彼求愿往生,又增华严回向品文结之,意取先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人毗卢遮那华藏玄门也。又暑天,初次生到,照此式念诵,即放。后续至者,续放,但念大悲咒一遍,往..
放生祝愿
【原文】放生已,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弟子某甲,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放生,已得若干。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怨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终之际,身心安隐,正念分明,..
放生文
【原文】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注]至重有二,一者世人于金宝官爵妻子,以至己身,皆其所重。然不可得兼。则重之中必取其尤重者。是以为救己身,不吝金宝。为救己身,不惜官爵。为救己身,不顾妻子,..
戒杀祝愿
【原文】若能一月不杀,至月尽夜,或次月朔旦,对佛像前,至心礼拜,白言,弟子某甲,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遵先佛明诲,今行不杀,已及一月。以此功德,愿我罪业消除,怨愆解释,所修善根,日益增长。命..
戒杀文
【原文】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注]凡有知者必同体,人之食肉,大是怪事。然不以为..
戒杀放生文序
附录戒杀放生文(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撰并注戒杀放生文序【原文】莲池上人,少通六艺〖指儒家的六经】,文成而纸贵洛城。长练三车〖法华经•譬喻品有火宅三车之喻,指大小乘佛法〗,忍证而宗超葱岭〖菩提达磨越葱..
跋
【原文】万善先资集,吾先曾祖怀西公之所述也。蕙幼时阅先曾祖著书目录,劝善集中,有万善先资,欲海回狂二种。版片久失,印本亦无存,求之不得见者,三十余年矣。甲寅冬,得欲海回狂集,若获珍璧。程子南村,见而重..
发心部
【原文】杳杳十方国土,无非性量包涵。众生未度我之愆,手握乾坤八面。要与人天大众,多生多劫周旋。发心二字广无边,佛佛于中显现。◎发心菩萨,见诸异类,处于母胎,受大苦恼,母被杀时,子亦随毙。当作宿生眷属想..
忏悔部
【原文】堪骇娑婆浊世,凡夫颠倒昏迷。恶缘日炽善缘微,愁杀眼光落地。今世因循不悔,他生欲仟无期。怨仇迭报不差移,曾见谁人逃避。◎好生者,遇兵戈扰攘之日,见尸骸遍野。当念此是屠戮罪报所致,我等宿世今生,必..
强恕部
【原文】一指投于沸汤,遍体皆如刀割。从来杀报难逃脱,万劫纷纷酬答。片念杀机微动,勇猛回头止遏。力行善事如饥渴,渐与仁慈符合。◎好生者,欲断杀业,先静念异类众生,当子母相聚之时,彼此依依不舍,与人类子母..
神咒部
【原文】密语流传东夏,堪称乳酪醍醐。阿伽妙剂疗沉疴,烦恼林中甘露。加持一言半偈,犹能拔济三途。赀财不费救生多,慎勿忘于跬步。◎早起,未举足时,先诵行步不伤虫蚁咒七遍,然后投足于地,则无误伤之患。咒曰,..
劝戒部
【原文】蘧耻独为君子,舜思善与人同。发心度世贵含宏,在在期于感动。若藉一身一口,徒然舌敝耳聋。迭相化导易为功,可与言时休纵。◎好生者,居近君之位,宜以仁慈之理,启沃君心,劝君修文偃武,薄赋轻徭。更诏天..
言语部
【原文】禽兽临刑片刻,哀号最属堪怜。霜刀沸水在其前,一语无由置辩。想是宿生在世,口中不发嘉言。君今目击此奇冤,启齿须存方便。◎好生者,侍食于主,勿言某味食之有益,某味食之无益,使其主营心于口腹。◎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