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
背景
《佛遗教经 [1] 》倍受历代僧俗大众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颁行敕令以护持佛法、弘阐圣教;宋真宗挥毫作序为雕版流通、宣扬法奥。世亲菩萨著作《遗教经论》,从七方面阐释教诫深远意义,在佛教界具有广泛深刻影响。汉地作注之古大德代不乏人,明·藕益智旭大师之《佛遗教经解》最值得捧读。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南宋大书法家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各领风骚,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珍爱,被无数书法爱好者观赏、临摹。
王羲之书《佛遗教经》
若想修道成功,若欲超脱轮回,就要以戒为师,就要修身口意,就要诵习本经。此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译文经罗什大师推敲锤炼,故而词达意顺,古朴典雅,朗朗上口,耐人吟咏。为出家在家佛教徒之行动指南,亦为各行各业求知者之闲暇珍玩。
唐太宗施行《遗教经》敕
法者,如来灭后,以末代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须备。若纵情淫逸,触涂烦恼,关涉人间,动违经律,既失如来玄妙之旨,又亏国王受付之义。《遗教经》,是佛临涅槃所说,诫敕弟子,甚为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弘阐。宜令所司,差书手十人,多写经本,务尽施行。所须纸笔墨等,有司准给。其官宦五品以上,及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见僧尼行业,与经文不同,宜公私劝勉,必使遵行。(大藏新纂卍字续藏经三十七册·六百三十一页)
宋真宗《遗教经》序
夫道非远人,教本无类,虽蠢动之形各异,而常乐之性斯同。由爱欲之纷纶,致轮回之增长。是以迦维之圣,出世而流慈,舍卫之区,随机而演法。既含灵而悉度,将顺俗以归真,犹于双树之间,普告大乘之众,示五根之可戒,问四谛之所疑,期法奥之宣扬,俾众心而坚固。大悲之念,斯谓至乎!朕祈嗣庆基,顾惭凉德,常遵先训,庶导秘诠。因览斯经,每怀钦奉,冀流通而有益,仍俾镂于方板,所期贻厥庶邦,凡在群伦,勉同归向云尔。(大藏新纂卍字续藏经三十七册·六百三十一页)
世亲菩萨《遗教经论》偈颂
真谛三藏译
顶礼三世尊 无上功德海
哀悯度众生 是故我归命
清净深法藏 增长修行者
世及出世间 我等皆礼敬
我所建立论 解释佛经义
为彼诸菩萨 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 佛法得久住
灭除凡圣过 成就自他利
藕益智旭大师《佛遗教经解》跋
旭未出家时,读此遗教,便知字字血泪;既获剃染,靡敢或忘。所恨慧浅障深,悠悠虚度,二十余年,空无克获。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方抚心自愧,对镜生惭。而虚名所误,谬膺恭敬。承甫敦沈居士,固请解释此经。嗟夫!予不能臻修世出世间功德,徒以语言文字而作法施,何异诸天说法鸟耶?然一隙之明,弗忍自吝,藉此功德,回向西方。仍作迦陵频伽,代弥陀广宣法要可矣!甲申(1644年)九月二十日记。
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
佛遗教经
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摸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耨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于此众中,若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耨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2]
注释
“祈嗣庆基,顾惭凉德”:期望后代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具有坚固的社稷、幸福的根基;然而环视自己,道德平庸、功德浅薄,感到非常惭愧。
“贻厥庶邦”:yíjuéshùbāng,遗留给国家的百姓们。即将《佛遗教经》刻板流通,使当时及后代的人民都能够读到,接受佛法的甚深教益。
“亲厚媟xiè慢,皆不应作”:媟慢也就是一些唱歌、跳舞、饮酒的酒吧,或者是做种种不合法的人,或者男的、女的,乱七八糟的,这不必详细说出来。亲厚就是对他们不知有多好,和他们做朋友,和这些或者做妓女、娼妓这一类的人来往很密切,很有感情的,去亲厚这些狎昵傲慢的人。这些事情,真正修道的人都不应该去做。(宣化上人)
踔踯 chuō zhí,踢打戏弄,来回攀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