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学佛?

繁体

在家如何学佛?

南无阿弥陀佛

非常欢喜,有越来越多的人,亲近佛教,信仰佛教,这是一份佛缘,也是一份善缘。但很多人,心中一直疑虑重重,因为没有明师,虽然想学佛,却并不知道在家里学佛,该怎么开始,该怎么做。

今日,我们便来讲一下,在家里该如何学佛。


第一、将佛法融入生活

这是最首要的一件事,要将佛法融入生活当中,而不是将学佛跟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有不少在家学佛的人,或者一门心思在家学佛,几乎放弃了世俗生活和责任,只管自己每日诵经念佛,把自己作为儿女、妻子、丈夫、父母的责任统统丢掉了;或者整日在世俗中游走,聚会、应酬,而把佛法置于一边,等哪日有所求的时候,又捡起来。

这两种情况,统统要不得。

学佛学的是什么,便是佛的智慧,而在世俗中修行,更是将佛法,将佛的智慧进行实修实证的非常好的方式。

佛法跟世间法也并非是对立的,相反,将佛法融入生活将会使人产生非常大、非常好的变化。

譬如说,日常生活中,现代人最为苦恼的问题是什么,便是如何与人相处。伟大的佛陀,很早便提出了四摄法门,依法奉行,不但可以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更会让我们自己的生命充满温暖、工作事业顺利。


四摄法门一:布施

布施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但不论是你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哪一方面,给予别人帮助,周围人都会对你产生好感,会更愿意接近你、团结你。

每个人都是懂得感恩的,帮助人是最能够联络感情的方式,大家有感情在,做事情便会更加顺畅,你的生活目标、工作目标,也就更容易达成。

四摄法门二:爱语

这是告诉众生,在生活中要怀有一颗慈悲柔软的心,与其他人交往,一方面要说真话,坦诚相待,不用恶言伤人、不用假话骗人、不用绮语辱人、不在后背议论人,这样便是在众生中,为自己种下一颗真实的种子,你不需要用一个谎言接着另一个谎言去虚伪待人,自己轻松、他人愉悦,人际关系自然就好了。

另一方面要说对别人有益的话,用自己的胸怀、爱,去温暖周围的人,这便是在众生中,为自己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为替自己遮风挡雨的福报。


四摄法门三:利行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尤其在事业的打拼当中,为众生的利益去思考、去努力,去做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的事情,助人者自助、自助者天助,这同样是积累福德的一种方式。

四摄法门四:同事

与众生和光同尘,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尽量参与到周围人都喜欢的事情当中,如此便会成为一个“合群”的人,做起事来自然更为方便。

所以你看,佛法与生活丝毫也不冲突,当你怀着一颗与人为善的心,按照佛陀的教导行世间法,将会让自己的周遭变得更为美好。


第二、从身口意三方面净化自己。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提起佛教便是诵经、拜佛,但是要知道这些太过流于表象了。学佛是一种修行,修行路上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我们自身。

从哪里开始呢,便从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知道,有生命,我们的身口意便一定会有活动,有活动便会造下业因,如果我们能够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便可以从根本上转化我们的三业。

在日常生活中,好像很多人都在做好事,总觉得自己在行善积德,但是却没有注重自己的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做一辈子好事,都始终处在有漏当中,没有善果,便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嘴巴、意念造下了恶业,自己却全然不知。

而身口意又是相伴相随的,比如你的念头不好,便会产生不好的行为,譬如打人或其他伤人的动作;你经常做出伤人的行为,自己的意念也会跟着便坏;意念不好,嘴巴就容易出口伤人……

所以,我们学佛,便要从这三方面开始,净化自身,改变自己。


第三、以菩萨的慈悲心对待别人。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在我们心中最为让人觉得亲近?

便是因为,观音菩萨大无量的慈悲之心,救苦救难、普济众生。而我们在家学佛,便要向菩萨看齐,学习菩萨慈悲方便、宽厚无私、平易近人、利益众生的无上精神。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观音菩萨的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出世而入世,这是一种大乘菩萨的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样才有慈悲?念众生苦,要救众生,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须要由慈悲来巩固,比如树根,必须要雨水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样,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雨水,否则不能生长。

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

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


第四、以佛陀的戒律来约束自己。

学佛,学佛,便是要向佛祖学习,向佛祖学习最好的便是依戒律规定来约束自己,这是学佛路上经由上面三点,层层递进而来的。

那,为什么要有戒律,用戒律来进行约束自身呢。

要知道,无始劫以来,危害众生最重的便是贪嗔痴三毒,这三毒会带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等恶行,进而感召恶业果报。

而守持戒律,便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贪嗔痴的习气,一点点地去减少恶的行为,减少恶业的发生。

如此,知恶才可以行善,止恶才能够施善,便如佛陀一般,行住坐卧无不是修行,无不是功德。

为何不给足天下男女财富、美貌和真爱?

为何不给足天下男女财富、美貌和真爱?智者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闭月羞花、国色天香的容颜?佛曰: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品行高洁、性情温柔。能忍让,毫不计较。唯有宽容、柔和、谦逊有礼、上善若水的女人,才会端庄..

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为伍。怀德之人,追求心性的不断提升,以及生命在另一重时空的纯正境界,所以淡泊于尘世中的一切物什,也就能将这一切..

嘎玛仁波切:低下傲慢的头,这正是反观内心,真正认识自我的开始

嘎玛仁波切:低下傲慢的头,这正是反观内心,真正认识自我的开始求皈依,要谦卑。我们在佛菩萨面前要谦卑,只有在你谦卑的时候,福报才会成熟得快。人们在凡夫俗子面前,往往生不起谦卑之心,“傲慢”无处不在,但在..

善心能文,考选城隍

善心能文,考选城隍我姊夫的祖父宋焘公,是县里的秀才。有一天,生病躺在床上,看见一个官差拿着公文,牵了一匹白额马走进来,说:「请快去参加考试。」宋焘公说:「主考官还没有到,怎么这么匆忙就要考了?」官差也..

在家如何学佛?

在家如何学佛?南无阿弥陀佛非常欢喜,有越来越多的人,亲近佛教,信仰佛教,这是一份佛缘,也是一份善缘。但很多人,心中一直疑虑重重,因为没有明师,虽然想学佛,却并不知道在家里学佛,该怎么开始,该怎么做。今..

带着名利心行善,善果难得恶报来

带着名利心行善,善果难得恶报来邹子尹,明朝江西人,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佛教徒,凡是有扶危济贫的事情,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大善人。 可是,邹子尹病死之后,却到了阎王殿,他心里很不服气。阎..

嘎玛仁波切:佛弟子不要做“高谈阔论”的假大师

嘎玛仁波切:佛弟子不要做“高谈阔论”的假大师修行有很多种方式方法,关于密法的殊胜之处,在密续《三相灯论》里提到:“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其中,“一义”是指显宗和密宗的究竟目..

德禅一禀丨明白这6个术语,你也是品鉴普洱茶的高手。

德禅一禀丨明白这6个术语,你也是品鉴普洱茶的高手。明白这6个术语,你也是品鉴普洱茶的高手喝普洱茶的时候,如果你能不经意说出几个术语,周围人肯定会对你高看一眼。老禅今天就聊聊其中经常遇到的6个术语。一、锁..

嘎玛仁波切:佛弟子不要做“高谈阔论”的假大师,不要浪费暇满人身,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

嘎玛仁波切:佛弟子不要做“高谈阔论”的假大师,不要浪费暇满人身,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修行有很多种方式方法,关于密法的殊胜之处,在密续《三相灯论》里提到: “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复习课引发的思考复习课,是从整个单元的内容来做整体的理解和思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明确短期目标是什么,回顾自己是否达标。在集体自修时,我们小组用了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把这一单元的原文用自己的话进行..

嘎玛仁波切:炒菜与学佛,会看菜谱,和会做出美味佳肴是两码事

嘎玛仁波切:炒菜与学佛,会看菜谱,和会做出美味佳肴是两码事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充满着疑惑,没有办法从“我执”圈定的疑惑桎梏中走出来。其实,“疑”每个人都有,但有大和小疑的区别。大的疑惑,是因为人们对很多事..

命中注定无常改

宿命的人总是在研究自己的命运,认为命中注定的有无问题是真实的。佛教从因果的关系来看,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佛教从无常的观点来看,这就是错误的观点。这样看来佛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那么正确的佛教观点到底..

念佛感应见闻记:十年宿疾不药而愈

念佛感应见闻记:十年宿疾不药而愈施财班员林阿铨,有一次对我说:他有一位妹妹住在东区南门桥附近,在二十年前生了第二胎男孩,取名金星,这个婴儿,自出娘胎到三岁,身体软弱消瘦,与普通孩子大不相同,几乎没有一..

楞严经适合哪些人念诵

修行楞严经对自己的好处是非常的大的,诵读的人也没有任何的限制的,因为佛祖的心胸是宽广的,是无量的,佛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位想真心向佛的人的,所以任何的人都是可以诵读楞严经的,那么诵读楞严经的人最好的一批是..

念佛号可以超度婴灵吗

念佛号可以超度婴灵吗告诉大家念佛号可以超度婴灵吗?答:是不能超度婴灵的,念佛号只是自己忏悔之心,代表着自己对孩子的愧疚发愿弥补,但是与超度并非是相同的意义。法事的超度要借助法师们开坛做法掐诀念咒等等请..

念佛的真正功德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前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