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平凡的心态转变为菩提心

繁体

如何把平凡的心态转变为菩提心

每个修行人都知道学佛要断十恶、修十善,然而这只能获得天道、非天道、人道、三善趣道的福报,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若想真正解脱轮回之苦,必须具备出离心。我们付出代价来修行,至少也要获得声闻、独觉、菩萨乃至遍知佛其中的一种,否则也对不起自己。其中的“声闻”和“独觉”虽然也算得道,但充其量只是个人解脱。修学 声闻 和“独觉”的行者,认为轮回如同黑暗的监狱,为了从监狱里解脱而发出离心持戒修行,他们以持戒、入定、智慧三学正法为准则去积德行善,但此等行者主要目的还是自求解脱,也就是所谓的自了汉,并没有为众生解脱而发心,他们的发心只建立在小乘发心的基础上,进入小乘的行者很难成就佛位。修学大乘佛道的行者,应远离小乘的发心。《大悲般若经》云:“小乘行者只为自身获得寂静了脱,所以他们要想成佛,比地狱的众生还要遥远。因为无量的大悲心不能只停留在寂静之上,只要轮回不空就要利益众生。因此,行者要以勇猛之心断掉自利、我执等小乘道心。”

曾经有位弟子问解崩上师:“何为声闻?”师答:“做个人事。”又问:“何为独觉?”复答:“依靠自力而希望自证无生。”声闻和独觉只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自己获得成就以外,并没有彻底消除习气和所知障等一切罪恶,也没有获得圆满的福德,即使能消除烦恼也只是浅表的并非圆满。一个自己无法圆满的行者,如何令众生圆满呢?因此,要想获得无上的圆满必须具备菩提心,而声闻和独觉缺少的恰恰就是菩提心,虽然小乘行者也在修证佛法但依然无力度化众生。要知道我们获得暇满的人身实在不易,岂敢虚度浪费啊?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今生获得圆满解脱,千万不能进入小乘。因为小乘的道心犹如瓶口,永远无法装下大乘佛道,无我利他的滔滔江水。大乘菩提心是因果七诀引发而来,犹如普照万物的太阳,自然具备消灭细菌的能力,小乘道行者无法接受大乘的光明;菩提心犹如大海中的奇珍异宝,不但利己还能利他,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发自己的菩提心,才能踏上无上的大乘佛道。

若想修成 菩萨”和 “遍知佛 的境界,必须具备慈悲心和菩提心;若想修行大乘佛法,必须为天下众生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佛道的法宝。曾经有位弟子问解崩上师:“何人叫做金刚勇心者(菩萨)?”上师答:“能够发两种菩提心者。”大乘佛法提倡的菩提心有两种,一为发愿菩提心,一为行为菩提心。发愿菩提心就是行者发愿为众生而成就,但还没有入世的行为;行为菩提心就是已经具备了入世修善的行为;这正是修炼般若六度之法。如果般若六度中缺少了菩提心,就会变成废铁分文不值;若是般若六度具备菩提心和空性的大智慧,就像废铁变成黄金一般价值连城。大乘佛道可分“般若大乘”和“嘧宗大乘”两种,二者的自性都是利益他人。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了利益他人之心,那你就是大乘佛道之人,如果你的心中尚未生起无我利他之心,那么你的观照五蕴皆空、持戒、幻想生起次第等,都成为小乘。因为小乘犹如被捆绑的身心失去自由,无法进入大乘佛道。因此我们修持的法门是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中,是否具备了无我利他的菩提心!

《密集》云:“心是一切的种子。”《般若精髓》云:“从初地之末获结果,一切胜义与心而生。”

曾经有位弟子问解崩上师:“人之中谁最伟大?”师答:“断掉自私的人最伟大。”弟子又问:“道法之中,哪部法最精华?”复答:“菩提心法最精华。”弟子再问:“所谓乘之中,哪个乘最高?”再答:“具备大悲心的乘是最高。”回向偈曰:“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这就是提醒我们,为了普度一切正在轮回苦海中挣扎的有情众生,我们要时刻牢记,发大菩提心、走大乘佛道、精进修持、利益众生,最终圆满成就佛道而解脱。

念药师经可以改变相貌吗

我们在修行佛经的时候,只要用心和坚持修行,我们的相貌是会有所改变的,这样是让我们看起来更庄严,很多人在修行药师经的时候感觉自己长得不一样了,变漂亮或者变帅气了,其实这就是药师经的效果。念药师经是可以改..

波斯匿王迷恋他人妻子

波斯匿王迷恋他人妻子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里巡视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伫立在她家门口。刹那间,国王就迷恋上她,而想要占有她。他探听到她是位已婚妇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宫中来服务。后来,更派她的丈..

难道你不想积累善根和福德吗

当怨敌伤害你的时候,你应该修安忍。难道你不想积累善根和福德吗?哪怕修一刹那的安忍,也能积累不可思议的善根和福德。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当自己在听法或者打坐时,若有人在旁边说话、干活,就觉得对方影..

如何把平凡的心态转变为菩提心

如何把平凡的心态转变为菩提心每个修行人都知道学佛要断十恶、修十善,然而这只能获得天道、非天道、人道、三善趣道的福报,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若想真正解脱轮回之苦,必须具备出离心。我们付出代价来修行,至少..

善意存于心,菩萨是众生

善意存于心,菩萨是众生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的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世音菩萨既有博大的爱护心,又有非凡..

第十七卷 第五十一章 认识止观魔事 以免认贼为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七卷 第五十一章 认识止观魔事 以免认贼为子内容提要:世尊提醒阿难及大众,在止观中所见到的无数非无漏的十方国土,都是迷顽妄想建立的。应当知道,心中的虚空,犹如太空里的一片浮云;心中的世界..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那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道..

诵心经能随时念吗

念诵心经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什么时间也是你自己确定的。但是念诵心经,你最好还是挑选合适的时间,那我们念诵心经的效果也会更好。念诵心经的时候,你应当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在清晨读诵心经为最佳,因为一日之计在于..

因果轮回实录

因果轮回实录(1)印光法师鉴订俞明哉居士选录陈慧昶居士译述吾友俞君明哉,感世道日非,天灾人祸,循环交迫,莫可挽救。此之现象,果何自而来乎?昧者自昧,明者自明;若不仗清醒者警发晨钟,则莫能觉迷昧者之幻梦。举..

夫妇不和就造成整个世界的动乱

夫妇不和就造成整个世界的动乱【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这是教我们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在家庭。今天大家知道社会动乱,人活在这个世间心无所住,这是最苦..

女人佩戴楞严经作用

楞严经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经书,有些师兄不仅仅会念楞严经,也会佩戴楞严经,那么有些师兄就是想要知道女人佩戴楞严经作用是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好处,针对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就简单的为师兄去讲解一下吧!女人佩戴..

善恶的果报

善恶的果报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应化的时候,龙王中有一位领袖,名叫阿耨达龙王,他听闻佛陀说法,欢喜赞叹。有一次,他预备了很丰盛的素斋,请佛陀及五百随身弟子,来到龙宫受他供养。龙宫的外面,有一个宝池..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

堕胎是道永恒的伤堕胎对于女人来说是道永恒的伤,梦魇般一生如影随形讲述人:绿莹31岁精算师第一次堕胎年龄:22岁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没有一天没想到过他,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他叫做我的孩子,他只是一个没成的胚胎..

奇怪的友谊

奇怪的友谊真真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是失忆症,于是不知怎么的,就和一直叫珞珠的老虎交上了朋友。他们两个亲密无间,如果真真被老狼追击,珞珠就立刻窜了出来,老狼便不敢来袭了。每当珞珠受了伤,真真便用自己的..

随缘之义

随缘之义 杨云唐 识与智的最主要差别在—识是有「自我」的成分,而智是脱却了「自我」的色彩。意识,它所取的都是有利自己、保护自己、顺于自己的;所以它能自己养胖自己。也因此,意识活在自己世界里,一直在自我堆..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