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疏笔削记 第十八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 第十八卷起信论疏笔削记 第十八卷
起信论疏笔削记第十八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录
问中二。一陈疑。可解
二设难。疏非直等者。意云。所知之境既甚多无量。纵有心在早自难知。岂况永断心想。却能了别而名一切种智耶
立理。疏意云等者。总叙答意。即反于所问。义在次下。论一切下立二正理。一元是真心故。论云。一切境等也。谓诸法唯心无外境界。今证心源是合了知。诚无疑虑。二本来无念故论云。离于想念也。谓既本是心元来离念。唯是真实。今以离妄方了。此更无疑故下论文但反此二意为失。合此二意为得也。疏境虽下释前意。真心下释后意。并可知之。然此论中且是立理。未显能了能知。疏中要意圆备。故预结之云了知也。若于此中体知论旨。下文逐段自然无惑。仍更随释弥为彰显
显失。论文此中有二。反前正理故。成不知之失。一迷本真心。故论云。以众生等也。诸法本来唯心。以众生迷本唯心。妄见有境。以妄见有限齐故。遂令境有分齐。所以不能遍知也。此即对前第一本来唯心。以显其失。疏见有限等者。境即无限。但能见之心有限故。论云。心有分齐不言境有分齐。二妄起想念故。论云。以妄起等也。谓一真心本来无妄。常住法性。以众生妄起想念。违于无妄不称真性。所以不能遍知也。此即对前第二离于妄念。以显其失。疏二释成等者。据论二段总是对前释成失义。不唯此文。详之可知。即明等者。性本离念妄起想念。即是乖真。以乖真故不能了知。不了知言贯通前段。义则显矣
论诸佛下至诸法之性者。即双反前非。合初正理也。文有二段。初反前彰得。二初总显也。谓总反前非以彰其得。论诸佛至不遍者。离见故。反前妄起想念之失。合初离念之得离相故。反前妄见境界之失。合初一心之得。既合正理。即能遍知故。云无所不遍也。疏无妄等者。释前离见也。离见即能离相故。现一义也
论心真实下。二别结。初一句结离见也。既离妄见即是一心。心即真实也。疏文可见。论即是诸法性者。结前离相也。既离妄相。唯是于性。性无不遍也。既无二非之失。即成合理之得。正理既合不了何待。由是科云举是彰得也。然此下释法性义。以本依如来藏有生灭故。生灭是法。如来藏是性。今从生灭门入真如门故。离见相即显法性。性即本觉。立义分中指为自体也
论自体显照下。二约义结名也。疏一切下贴释可知。故上等者。引因以证果。即用大中文。前则因心现果法。今则果心现因法。因果虽殊心体是一。故金錍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良以下释所以。生佛体同无二相故。犹如父子共有一镜。若照子时子在父镜中。亦在自镜中。若照父时父在子镜中。亦在自镜中。镜是一体摄属二人。各成自镜。互照互现。无别有体。以喻真心生佛各具。虽云各有而理不可分。疏云无二。是斯意也。华严下引证。三无差别。谓众生心即佛心。佛心即众生心。又众生是佛心中众生。佛是众生心中佛。以生佛相同一心体无差别故。以同体等者。意云。匪但心体照法而已。复能起大神用利乐众生。斯则依智净相。起不思议业相。依法出离镜。作缘熏习镜义也
问中论若诸下至生者。是牒前文也。一切下至得利是按定也。皆可解。多不见者。非全不见故云多也。又闻说者必见身。见身者未必闻法。今约局所标故。但言不见。尚不得见。何况得闻
答中三。一法。论诸佛下据前所问。即问报化。今约法身体遍故。报化是即体之用。亦遍一切。据本而言。但云法身也。疏遍众生心者。论云。一切处故。一切之言意说情器。亦如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横说)一切众生及国土(别显情器)三世悉在无有余(竖说)亦无形相而可得(泯迹)据此则不唯遍于众生心。今疏且约所问之处。故但言遍众生心也。但有等者。此则功过在机佛无私应。故华严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上文等者。即用大中七重问答。广明斯义
论众生下二喻也。应更合云。诸佛之身犹如色像。论举一隅故不具说
论如是下。三合。疏明无等者。意云。论言垢者。但是障见佛之垢。即是无机。善星下引例。此人生于佛世。是佛弟子。常见佛身。然有烦恼现行。以起恶故。生堕地狱。如涅槃说
论法身不现下疏文三。今初约本论以通能现。然据义合云报化不现。而言法身不现者。以约本说故。如言镜不现者。谓不现像也。此同圆觉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心即法身。皆是据本说也。又应化亦名法身。本业经云。法身二种。一法性法身。二应化法身。谓第一谛法流水中。从实性生智故。实智为法身。法名曰自体。集藏名身。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能现应无量法身。所谓十种身等
疏如摄论下。二引他论以明不现三。初引本文。十二甚深者。一受生甚深。二安立数。三现等觉。四离欲。五蕴。六成就。七显现。八示现等觉涅槃九住。十自体。十一断烦恼。十二不思议。今言显现即第七也。合移彼字安显现字上。文即顺矣。余如次释
释曰下二引释文。此亦论文。今疏随引便为解释。初标也。而世间下征譬。如下释先喻。如是下法合奢摩他。此云止也。软滑者。非粗恶过失故则戒如器水如定。戒能资定故。以譬之。过失者。如前破器。以有破戒垢故。定水不停。佛月不现也。华严经中亦同此说
疏此中下三会文意。初牒前文。是过去下正显意。以散下出所以。如阿难唯好多闻。何曾有定。不妨给侍如来。后遭石室之呵。亦缘无定不能断结。又诸菩萨例皆慧少定多。得见佛者无限。皆斯类也
彼摄下对辨二文之旨。此论下明此论意。并可知。此义亦于因缘分中已说
修行信心分者。修谓学习。行谓进趣所行五种。如下自辨。信心者。起忍乐意。境有四种。亦如下辨。来意等者。此约论题所配。若准立义分中所立。即与分别发趣道相。并当乘义
标意。疏胜人即前发直等三心。行不住等四行。入正定者。劣人即前见佛色相。或是二乘发人天等心。却退失者。以四信等者。意不令信佛僧等色相。起人天二乘等劣行。还依等者。信既成满。应如前文发直等三心。修无住等四行。入于十住乃至获利。更发解证等心也。斯则前虽拣退。今即教修也
标数中。疏四。不坏信者。信彼四事皆不可坏。不坏即常住也。以所信之境不可坏故。使能信之心亦不可坏。能所相称俱名不坏。故经云。妙信常住是也
列释中。疏诸佛所师者。约人显根本也。谓佛因地本于真如起于信解。又依真如轨则修行。又乃证极真如方得成佛。故华严云。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约此义边故。云真如是佛师也。故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既是佛师故名根本。众行下约法显根本。谓一切行门皆从真起。故圆觉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乃至流出诸波罗蜜。教授菩萨等所以前标直心为二利行本。是知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契真之行不从真起。此乃为信等诸行之根本也。问何故不约僧显根本耶。答约佛显时已摄僧故。因地信解轨则修行即是僧宝。今疏文虽有二义。必兼三故。约能生三宝。名为根本也。又是所信法中之根本故。以终教所宗唯此真法万缘所起。起自真如会缘入实。入于真如。菩萨发心先缘真如。起信发解。修行契证咸归真如故。于所信法中为根本也。信若不信真如。信则名邪。故宝性论云。不信真如。有五种失。谓自轻轻他。执人执法起恶见。是知反此则为五得。由是发心先令信此。非直等者。不但起信。亦乃乐观。乐观即行也。然此行是即信之行。行所成信。方为实信故。问云。何是信真如之相耶。答不信一切法。是信真如之相也。以真如理中本无。诸法若见诸法为有。是信诸法不信真如。今则不信诸法。是信真如也。亦可乐念观察方名为信。如世间人劝彼所作。彼顺所劝方名为信。若不尔者。焉为信耶。故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矣。故以乐念释成其信。论信佛等者。是信报身。谓身语意业法门辨才色相具足。依报庄严。故云无量功德。故前论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常念等者。以信佛有功德故。愿成此身具一切智。以愿求故。而念恭敬供养起于善根。修佛因也。论信法等。此是行法。此法能除悭贪毁禁等障。是大利益。常念等者。即施戒等六度。以信有益故。复勤而行之。论信僧等者。此是登地已上大菩萨僧。故云正修如实等也。常乐等者。拣非二乘。故云菩萨。拣非地前。故云如实修行。然常途四信。谓信三宝及戒。此即人天乘中之信。今之四信乃是终实教中。不唯真如与戒不同。亦乃三宝浅深有异。问前说善根微少者。亦遇佛见僧求法。与此何别。答前以未信真如故。所见三宝皆不称实。由是遇缘却成退失。今以先信真如故。得所信三宝悉皆如实。由是增进使信成满也。斯则信真如为佛本。信佛为所成。信法为所依。信僧为所学。又此四种即是教理行果。前三如次。是理果行。信僧即教也。僧能转教就彼求学故。疏各二等者。详论可知
举数中。疏有信等者。信若无行非实信也。以信是顺义。顺而行之。乃为真信。将知此行是成信之行。信是即行之信。此信则决定不退也。如前所退者。不能如此故
征起中。疏止观等者。以诸经论皆说六度。此中唯五者。以后二修时不得相离故。初修为止观。修成为定慧。但时异而体不异也。问何故止观合修耶。答若不双修皆成邪故。涅槃经说。定多慧少不见佛性。慧多定少见性不了。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又诸处说。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今合修。免招二过下文自释
施中。论一切来求索者。即受施人也。不同善德局七种人。故云一切。则不择冤亲老幼病健高下贫穷远近等。所有下是所施物。随力之言。似有两意。一随贫富之力。二随舍施之力。若随其力。必不强为免生恼也。以自下即行施意。自舍悭贪者。随性行檀。是自利行。令彼欢喜者。济物垂惠是利他行。故知菩萨虽举一行二利已兼。此则以布施摄贫穷也。疏资财施者。资身之物。故亦名外财。身外物故亦名资生。财资于生命故。准正法念经。说十二种垢施。一于众生不平等施。二为男女欲因缘故施。三有所怖畏施与王者而求救故。四以痴心施如外道斋会等。五不知业果但学他施。六乞者苦求方与。七知他有物施之。令信后得侵损。八施物嘱之令破和合。共为一友后与衰恼。九与男女物令使成亲。或令男与女。或即反之。十贱买诸物。于斋会日贵价卖之。少分饶之。十一为名称故施。十二妻子饥贫与物。离此十二即名净施。除此复有十二种具足施。不能繁述。优婆塞戒经菩萨行施。应离五法。一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施时不说善恶。三施时不择种姓。四施时不轻求者。五施时不恶口。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选择怯物持施与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离兹三事。其果胜妙。论厄难恐怖危逼者。受施人也。随己堪任者。所施力也。尽力所及不惜不吝。施与无畏者。正行施也。亦是行施意。或缧绁之难。或水火之灾。或狼虎之殃。或冤家之怖。如是一切众生凡有所畏之事。皆护令安乐得无所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即受施人。三乘五乘。或请或问。皆名求法。随已下所施法。不能不解者。辄不与言。于能解处即与说之。方免误人。亦免尤难。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方便说者。要以种种言辩巧便。引劝使其信受。不得直置令其诽谤。故法华云。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不应下明行施意。不贪名利等。是反明其非故。前论云。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唯念下顺明其是。自既如此。令他亦然。准智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能。法施智人方能。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和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由是比校。法施第一。愿诸学者审而行之
戒中论所谓下。如次是其十善。则离身三口四意三之恶也。不杀者。普该蠢物不唯于人。不盗者。一针一草不但五钱已上。不淫者。触身即犯。不论道与非道。两舌者。斗构两头。恶口者。无稽之语。妄言者。虚诳之语。绮语者。粉饰之谈。此等并无故皆言不。贪谓恶欲。嫉谓妒忌。欺谓陵犯。诈谓虚伪。谄谓罔[冒-目+月]。曲谓违理。其嫉欺恚是嗔之分。谄曲是贪之分。邪见者。亦名恶见。即身边等五见也。今言邪者。五中之一。此等并无故云远离。然菩萨以慈悲愍物故。杀戒为先。小乘以厌离生死故。淫戒为首。旨趣有异故。教仪不同。若据十善本是人天因缘。今菩萨所修趣果则异。准华严经。说有五等。人皆修十善感果不同。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净名云。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故知十善不异修心不同也。然行十恶。准俱舍说。各招三种果。一异熟。二等流。三增上。异熟可知。略辩余二。杀生中。一等流果者。寿命短促。二增上果者。光泽鲜少。偷盗中。一财物匮乏。二多遭雷雹。邪行中。一妻不贞良。二多诸尘埃。妄语中。一多遭诽谤。二多诸臭秽。两舌中。一亲友乖穆。二所居险曲。恶口中。一常闻恶声。二田多荆棘稼穑匪宜。绮语中。一言无威肃。二时候变改。贪中。一令贪炽盛。二令少果。嗔中。一令嗔炽盛。二令果粗辣。邪见中。一令痴盛。二令无果。此皆初是等流。二是增上也。疏摄律仪者。此杀等十是恶律仪。止之不行即成善法。摄取不舍即名为戒。论出家等者。前律仪戒即通在家出家。此善法戒则唯出家者。为折伏下处静之意。若处人寰难断烦恼故。须脱俗离尘燕居林薮。故遗教经云。于闲静处思灭苦本。念所受法。勿令至失。月藏经中广有此说。且释迦如来舍王室。诣雪山。因行六年果圆万德。垂斯轨者。盖为此也。少欲等者。见得思议。故云知足。财无苟得故云少欲。头陀此云抖擞。谓抖擞。三界烦恼业报。故然有十二种。谓衣三食三。六依处说。处六者。一住空闲处。谓离众闹居阿练若。身远离故。心离欲盖。益诸善故。二端坐不卧。谓若行若立心动难摄。然亦不久。应受常坐。若欲睡时胁不着席。三树下坐谓顺佛法故。如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皆在树下。能治房舍贪。易入道故。四冢间坐。谓冢间常有悲哭声。死尸狼藉无常不净。观道易成。五露地坐。谓树如半屋。爱着犹生。又雨湿鸟喧污秽不净。若露地处光明遍照。令心明利。空观易成。六随有草坐。谓随心所得而坐其上。离所爱着不恼他故。食中三者。一常乞食。谓依法乞当制六根。不着六尘。亦不分别男女等相。得与不得。若好若恶不生憎爱。若请食者。或得不得贪恨易生。若同僧食处分。使人心则散乱。不入道故。二节量食。谓念身中八万户虫。虫得此食皆悉安隐。我今以食摄此诸虫。后得道时以法摄彼。又虽一食。恣贪极啖腹胀气塞。妨废行道。随所得食三分食二。身则轻安。名节量食。三一坐食。谓若重食者失半日功。不为养身断数数食。即四分律不作余食法。头陀经中云。中后不饮浆。衣中三者。一唯畜三衣。谓白衣好畜种种衣。外道苦行裸形而已。今佛弟子应舍二边。但三衣也。又离多求及守护故。二粪扫衣。谓拾粪扫物。纳作衣故。以此覆寒障露离贪。远贼无夺命难故。三毳衣。谓或三衣或长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不畜余衣故。然此十二盖是知足之行。涅槃智论瑜伽俱明其义。故知恶贪多欲出家者。是所不宜。应深诫之。乃至等者。以小况大。意云。小罪尚须生畏大过。岂得安然。超越之言故云乃至。欲作即怖已作即畏。畏堕苦故。惭天愧人。故云惭愧。又惭谓崇重贤善。愧谓轻拒暴恶。改悔者。改于往过别修善业。悔前所作忆恨在心。不得轻戒者。如菩萨戒说。于十重戒中犯微尘许罪。便不得发菩提心。失比丘位国王位乃至佛位。仍二劫三劫堕三涂中。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何况具足犯十戒也。故戒序云。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坠无间。故涅槃中有浮囊之譬。故知佛所制戒岂得轻而犯之。疏摄善法者。依此戒约。则一切善法自然摄取。护戒心者。谓夕惕若。厉造次弗离护之。若珠纤毫无犯也。摄众生戒者。此当涅槃所说息世机嫌戒也。谓行非律仪及受畜非法之物。招人讥谤。即生他罪。他罪所生本由于己。故须护之。护之即不谤。不谤即自然发心。发心即受化。受化即成摄取义也
忍中疏他不饶益者。亦名耐怨害忍。谓被冤家恼害。是他不饶益。忍耐彼苦无怀报心。然所不报有其二意。一为解冤结故。如律中长生王偈云。以怨报怨。怨终不止。唯有无怨怨自息耳。智度论中亦同此说。二为证佛果故。以有智慧。知彼此境空无所有。能忍是事彼疑有嗔现同伴侣。与其谐和。因之得证无上菩提。此如瑜伽论说。行人若遭他苦时应作三思五想。以忍彼事。三思者。一责业牵殃思。谓菩萨若遇他害。应作是思。此我先业应合他害。今若不忍更增苦因。便非爱己。成自苦缚。是故须忍。二性皆行苦思。又自他身性皆行苦。彼无知故增害我身。我既有知。宁增彼苦。是故须忍。三引劣况胜。思二乘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应忍斯苦也。五想者。一亲善想。二唯法想。三无常想。四有苦想。五摄受想。广如彼说。又金刚忍辱仙人亦同此意。论语中说。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今同以直报怨。若准上怨与上乐。即以德报怨。仁与菩萨优劣可知。安受苦忍者。于违顺境。安然忍受不动念故。财荣润己者。不论多少。但取一切润己之事。尽名为利。损耗侵陵者。此亦不论多少。但取一切损己之事。皆名为衰。越过毁者。如有小过毁之言大。越德叹者。如有片善。誉令其广。依实赞者。如有一德。亦言一德。依实过论者。如有一过亦言一过。逼迫侵形者。打掷寒热饥渴蚊蚋等。但是一切有不安者。尽名为苦心神适悦者。清凉饱暖视听香味等。凡是一切畅适之事。悉名为乐。有说。得财名利。失财名衰。谈恶为毁谈善为誉。对面谈善为称。对面谈恶为讥。苦乐即二受也。与此所说各是一意。于利誉称乐。忍之不喜。于衰毁讥苦忍之不嗔。是故论中通言忍也。然境界虽多。总摄不过违顺之二。又于二中各有四义。收尽二四。合说以成八风。谓之风者能击。众生心海。起贪嗔烦恼浪。故今令忍之。则八风不能动也。然于中违则易忍。顺则难忍。不唯难忍。抑亦难防。如贼与子盗于家财。防之难易可以比知。故天台说。为强软二贼。不能安忍。无生圣智何以现前。且如令尹子文三仕三黜无喜无愠。况行菩萨之行。焉得于违顺境而不忍乎。更有谛察法忍。但于忍境体法无生。唯心所现三轮空寂。唯一真实。即是此忍也
四进中论诸善事者。前三后二一切善法。心不懈退者。身由于心故。但言心。懈谓懈怠不能敏行。退谓退堕中道而废。疏勤勇精进者。勤恪勇猛也。勤故不懈勇故不退。斯则于有义事。勇而进也。如子路问孔子。曰君子尚勇乎。子曰。义以为尚。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又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冀诸行者审而勇之。勇之相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名勇。难坏者。志坚不怯决定取办。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所以然者。以知生死定为苦故。以知佛果必为乐故。以知众生与己无异足可度故。由是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其道。乃至丧身致命。不舍菩提之心。故宝藏论云。决归者不顾其疲。决战者不顾其死。决学者不顾其身。决道者不重其事。此其难坏也。无足者。修诸善行意无厌足。表异二乘。得少为足。则欲而不贪也。以念等下正释论意。可知。此同唯识三炼摩中第二炼摩。无性颂云。汝已恶道经多劫。无利勤苦尚能超。少行苦行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论是故等者。从来为不修。身心常苦恼。如今若不修。依前是苦恼。由是克已。造修于行无堕也。则善人行善。唯日不足。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故精进。然此一文亦可初是正明。从当念已下为方便。于中初反释后顺。结详文可见
障中论若人者。此十信初心之下品也。疏业障者。亦有烦恼障。今但举粗。论邪魔等者。邪谓外道。魔谓天魔。诸鬼谓堆惕等。如下所说事务者。世间一切公私之事。其数众多。故曰种种。疏外感报障者。由内有业障故。前说善根熏习便见佛身。今明恶业因缘乃见魔鬼。将知外境皆由内心。如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矣
治中疏总明除障者。准华严经行愿中。亦是别除一障。即我慢障也。与今疏文各是一意。如人下喻释可知。论诚心者。以诸障起时心皆猛恶故。今除遣必在虔诚故智论云。身精进为小。心精进为大。外精进为小。内精进为大。犹如赫日可以消坚水。烈风可以摧巨木。苟有至诚必能动天地。感鬼神故。使事不违愿也。忏悔者。陈露先罪改往修来。疏除恶业者。三障四障也。得依正具足故。论劝请者。于中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之异。今通而言之。但云劝请。疏除谤法障者。得多闻智慧。论随喜者。三乘四类所有片善。皆随顺欢喜。疏除嫉妒障者。得广大眷属。论向菩提者。亦合回向实际及与众生。意含此二。疏除乐三有障者。成广大善也。论常不休废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疏能治谓行。此四行皆不废故。所治即上之四障皆脱免故。论善根增长者。谓信心渐进无有退故。结益下可知。初一者。谓先由迷倒不知罪福。妄行十恶。今由忏悔毕故不造新。故云止持。劝请随喜等是行善故。应作须作。故云作持。广说如行愿经
化永法师:《莲华般若屋》把吃的给别人,是浪费还是布施
化永法师:《莲华般若屋》把吃的给别人,是浪费还是布施1、把吃的给别人,是浪费还是布施友说:“如果你把吃的给别人,是浪费,还是布施呢?情师兄讲解”!回复:哈哈,真有趣。是浪费还是布施?我以喻作解,愿朋友能从..
嘎玛仁波切:当我执膨胀到极点,人会非常贪婪,非常极端,非常情绪化
嘎玛仁波切:当我执膨胀到极点,人会非常贪婪,非常极端,非常情绪化因为我们很少有能力反省自己,所以“我执”的概念就成了恐怖的巨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其他人都是矮小的、好像随时都能被自己踩翻似的。当我执..
向观音求子者,应作如是发心
向观音求子者,应作如是发心向观音求子者,应作如是发心法华团组织多次活动到普陀山,其中有求子为多的,跟随朝拜求到孩子的有五六个。甚至有个医生说怀孕很危险,但她相信观音菩萨,从普陀山回来后,就一直念普门品..
周泳杉老师:《弟子规》之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周泳杉老师:《弟子规》之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这是“德用服化”,这告诉我们只有道德才能解决问题,它的果益,就是它的效果,它的利益在哪里?只要证到道德,只要顺着..
周泳杉老师:《弟子规》之仁恕
周泳杉老师:《弟子规》之仁恕下面这里讲的“仁恕”,“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他为什么保持得住?他有真正的仁爱之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是两个圣人的心境。你看人饥己饥是谁?后稷。后稷他教导人..
君合:佛法告诉我们治心的方法
君合:佛法告诉我们治心的方法以静心对治动心:现代生活紧张快速,大多数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
化永法师:菩萨是随缘不变而不变随缘
化永法师:菩萨是随缘不变而不变随缘1、世间万象:世间万象在见性人的眼里、说空是有益自利,说有是有益利他,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便是菩萨入世度生的套法儿!2、不变随缘:绝不是时时都晴空监天,有时乌云满天..
周秉金自说前生
周秉金自说前生圆霖法师原南京老山中学教师,1978秋,因病于南京市钟阜医院住院治疗。一日,安徽故乡宿县人周秉金前来探疾(周,男,64岁,不识字),自言前生事,娓娓叙其经过,以下即其自述,圆霖法师记录。我民国十..
呷绒多吉上师法语:这个花花世界也是可以让我们用来打坐观修的
呷绒多吉上师法语:这个花花世界也是可以让我们用来打坐观修的1.我们学修佛法,不要搞什么区别,显密要圆融,显密本来就没有么区别,教派与教派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别。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法。要知道,“禅..
地藏经默念可以吗
《地藏经》是佛经中的经典经文,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文,我们修持《地藏经》全文,对我们,对家人都是有益的。修持《地藏经》可以是大声朗读,也可以是轻声默念,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地藏经》默念也是可以的。所有的经..
普门品正确念法
我们在念普门品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念诵,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到普门品的内容,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在念普门品的时候不能随便的去念。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门品正..
雪漠:资粮与心性
雪漠:资粮与心性 资粮与心性 说到明心见性,就必须再说一说开示心性。实际上对于心性,并不是给每个人都可以开示的。因为因缘和信心的限制,能真正明白心性者并不多。上师开示过心性的弟子叫“心传弟子”。有些人机..
那只穿山甲被烤至半熟,至死保卫自己的孩子
在我的《非洲奇遇记》中曾经提到过,非洲的尼日尔河流域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很特别,整个市场卖的都是野味。有很多野生穿山甲、鳄鱼、大号蜥蜴,甚至有卖梅花鹿、斑马和猴子,这些东西在国内都早已禁售、禁食。鳄鱼栏..
地藏经香赞用读吗
师兄在念诵地藏经的时候,香赞是需要读诵的,并且仪轨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是要进行的,不能有一项步骤落下,不然都是会影响我们念诵地藏经的功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详细的了解读诵地藏经的仪轨是什么吧!1.香赞:炉香..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彻底地消业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彻底地消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彻底地消业?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我们善心的力量极其微弱,而造罪业的力量极为强大,由于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强大..
嘎玛仁波切:你们从做直销的时间中拿出三分之一来修行,搞不好就虹光化身了
嘎玛仁波切:你们从做直销的时间中拿出三分之一来修行,搞不好就虹光化身了密勒日巴尊者还没有修行正法之前,曾经用咒术杀死很多人。因为对因果深信不疑,自认为一定会堕入恶道。所以,比平常人更精进修持。弟子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