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六讲

繁體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六讲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六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四十三卷

諸佛稱嘆願,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雖是無比的殊勝莊嚴,若無人介紹,誰知道呢?所以,阿彌陀佛要想普度一切眾生,絕對不能無此願。依此願,十方一切諸佛都要給他作介紹。

﹁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這把虛空法界一切佛全含攝盡了,決無一尊佛例外。﹁稱名﹂,就是念阿彌陀佛,換言之,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說我功德國土之善﹂,就是講經。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不講阿彌陀經,不講觀無量壽經。這些都是稱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有了此願,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有得度之因緣。可見得此願之重要。此願就是流通之大願,也說明了彌陀教化的區域是盡虛空遍法界,絕不只是一個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都變成彌陀的教區了。

底下第十章,就是第十八願,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公認此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一切諸佛為什麼讚嘆阿彌陀佛,原因在此。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方眾生﹂,此處沒有鑑別那一方除外,沒有說娑婆世界除外,換言之,我們娑婆世界包括在這一願當中。此處所言﹁眾生﹂,包括我們本人在內。

這是十念必生之大願。淨宗修學的宗旨就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宗旨何本?本於此願。此願講﹁一向專念﹂;下面第十九願講﹁發菩提心﹂。

有許多人好像是發了菩提心,一天到晚拿了念珠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沒生淨土呢?是不是經上有了問題?此段經文一定要看清楚,才不致於產生誤會,耽誤了自己一生的修學。

﹁聞我名號﹂,﹁聞﹂不是普通的聞,普通的聞不起作用。因為此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每一個字的標準,絕非泛泛者流。此﹁聞﹂字指菩薩的聞慧。換言之,此一﹁聞﹂字,就包括了聞思修三慧。底下經文說出,﹁聞﹂是緣分,此一緣分絕不偶然。正如世尊在本經開示說:善男子、善女子,能在一生中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經論。此﹁善﹂是無量劫中所種的深厚善根,超越其他經論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有深厚善根,才有緣分聽到這部經典。

聽到之後,一定歡喜,底下接著說﹁至心信樂﹂。至心是真心、招摹?嵲诙?^無虛妄之心。與彌陀經所言﹁一心﹂,完全相同。這就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我們今天聽了彌陀名號,實在講,還有二心、三心、無量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沒有達到一心。至心就是一心。

從今而後,盡形壽︵盡現前一生︶,真的要做到﹁念茲在茲﹂,心裡面念念都有阿彌陀佛,一句一句不可以間斷。間斷了就產生兩個現象:一個打妄想,起心動念,胡思亂想。一個就是無明,沒有妄想,就墜入無明。所以,眾生不是墮在妄想,就是墮在無明。試想:這有多可怕!墮在妄想,就是貪瞋。墮在無明,就是愚癡。不念佛號,就念貪瞋癡。﹁佛號斷了,就是貪瞋癡﹂。貪瞋癡是六道三塗!這一句佛號是淨業,叫我們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圓滿成辦。﹁至心﹂就是關鍵的字眼。

﹁信樂﹂是愛好,歡喜愛好。人生當中,第一喜歡的,就是這樁事情,其他任何都不能取代,方謂之﹁至心信樂﹂。我們有沒有做到?一句阿彌陀佛是從這樣的心生出來,念出來,才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實在講,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佛,雖念佛而不知此理,沒有抓住﹁至心信樂﹂這四個字,所以,只跟彌陀結個法緣而已,還在輪迴。這一生又遇到了,此生的緣很勝,能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講清楚的緣,不多啊!遇此殊勝之緣,一定要把握住,不能放過,絕對要在此生成就。

﹁至心信樂﹂,就是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如果不是淨念相繼就不叫至心信樂。你在這世間還有其他喜歡的東西,放不下的事情,就不是﹁至心信樂﹂。一句﹁至心信樂﹂非常重要。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一生專念,在未往生之前,離不開社會、人群、一切眾生,我們一定要依照經訓去做。這些經訓,總而言之,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行種種善根,只有一個目標、一個願望,就是﹁求生淨土﹂,就叫﹁心心回向﹂。一切善根功德,通通回向西方。應知:﹁至心信樂﹂的專念是正修,﹁善根回向﹂是助修,正助雙修。正修偏重在﹁慧﹂,助修偏重在﹁福﹂。

有福報之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如入禪定,臨終沒有病苦。有病苦,就不是福報。病是果報,能不能扭轉?生死輪迴都有辦法扭轉,小小的疾病還轉不了嗎?可以轉得了!怎麼轉?努力修善,如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所示。真心為善,不知不覺當中就轉了許多的業障罪報。

希望一生長壽,長壽要健康,長壽而不健康,苦死了。所以,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身體健康是第一幸福,絕對不是地位財富。身體不健康,再多的人伺候,也是苦不堪言。健康要靠自己認真的去修學。

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總離不開因緣,連佛說法度生也是因緣。因緣底下是果報。所以,世出世法全然是因緣果報。你造善因善緣,自然得好果報。造惡因惡緣,當然得惡報。任何力量都不能改變,佛也不能轉定業。因緣是自己造的,果報就得自己受。佛加持我們,保佑我們,就是跟我們說清楚事實真相。讓我們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要造善因善緣,遠離惡因惡緣,果報自然就殊勝了嘛!從前所造的罪業,從今天起,不再造了,業因雖在,緣斷了。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所以該受的惡報也沒有了。過去還有一點善根,現在拼命造善緣,使得本來是此生不能成熟的善報,也提前受報。這就是佛的加持。

我們要什麼?實在說,聰明人不要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富,而要健康長壽,要不生病,死的時後也不生病。這在佛門很多,往生時站著、坐著走的。死之前還跟人談笑風生,談笑之後,說:﹁我要走了,你們大家念佛送我﹂,念不到十分鐘,就走了。多自在啊!這要靠什麼呢?就靠﹁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西方﹂。把一切善根通通回向,就是求生西方,在世間只求一個健康長壽,其他什麼都不要。

底下一句是核心中的核心,﹁乃至十念﹂。十念是最少的,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歷史上有例子,不是假的。

此段最後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兩句觀無量壽經講:五逆十惡,臨終若遇勝緣,也能往生。五逆不是不能往生,因此,可見得五逆是陪襯,重要的是﹁誹謗正法﹂一句。誹謗則更本不信,怎能往生?換言之,造五逆罪,若不誹謗,能夠信受,也能往生。

善導大師說:此處所言十念,只是口念。此十念不是十念法︵盡一口氣念十次︶就是念十聲佛號。這就是臨終十念。此人一生當中從未聽過佛號,從未學過佛,臨命終時,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真的發心。這樣,也是自開始聽到佛法,一直到往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完全符合經典的標竿,怎麼不往生呢?

講到念佛,善導大師說得很清楚:上根之人是盡形壽,一生念佛。像臨終念佛往生是下下根,一生沒有緣份遇到佛法,到臨命終時才有機會遇到。臨命終時遇佛法,最低限度要具足三個條件,才能往生。

第一個條件:頭腦清楚,若臨終病得不醒人事,就一無用處。念了一生佛,往生時害一場大病,往生就不可靠了。此點要記住。所以,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在現前修,到臨終想修,就來不及了。要認真修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要求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福報。第二個條件:在臨終的關鍵時刻,有善知識勸你念佛,如果此關鍵時刻,沒有人提醒,忘掉了,就不能往生。第三個條件:一聽了,立刻就信受奉行,如果不立刻信受,快要斷氣了,就來不及了。要快,不能有一絲毫猶豫,馬上就信受,立刻就念佛發願求生。

像張善和,中國歷史上人所週知的,他是十念往生,這樣往生的人,實在講,萬萬人中,難得有一兩個。三個條件全都具足,缺一不可。所以,臨終十念往生,決定不是僥倖的事情。

臨終十念,到底品位怎樣,是不是就只是下下品往生呢?不然。善導大師講:臨終十念往生,通於三輩,攝於九品。此語令人驚訝,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平常人往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淨業程度︶的溕疃?āN迥嬷?送???且耘R終一剎那,懺悔力量的溕睿瑳Q定品位。用至招膽曰冢瑥氐讘曰冢?幌聲??缴仙掀贰2灰?J為他一生沒信佛,造的罪業,臨終念幾句佛號往生,孰不知他是上上品往生。

觀無量壽經裡的阿闍世王,殺父、害母、破和合僧。提婆達多出佛身血,皆是五逆罪。大藏經裡有阿闍世王經,即其傳記。他臨死前念佛往生,上品中生。懺悔的力量強,知到過去真正做錯了,一念悔改之心,從地獄一下就超到上品中生,不可思議。我們對於造作一切罪業的人,決對不能輕視,說不定他在臨命終時,一下往生,地位還比我們高,我們還不如他。

打赏 点赞 (1)
评论问答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徐文祺:佩戴开光的沉香佛珠,需要避免这些事情!

徐文祺:佩戴开光的沉香佛珠,需要避免这些事情!第一:不要戴着佛珠去洗澡,因为佛珠是具有灵性的,应该好生爱护和保养,而且佛珠是不能轻易沾水的,洗澡会把佛珠打湿从而影响它的寿命,作为圣物,还是不要去污染的..

徐恒志-关于净宗念佛修持的开示

徐恒志---关于净宗念佛修持的开示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特别就特别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利根、钝根都有相应的法门:上根,修理一心不乱;中根,修事一心不乱;下根,可以带业往生,即生了脱生死。能够即生了脱生死..

德森法师:损生治病父子偕亡之现报

德森法师:损生治病父子偕亡之现报损生治病父子偕亡之现报(一九二九年撰)江西兴国县城萧啓桂,素食已二十余年。本年五月间,一数龄小儿,亦与黄世廉之媳同时做自来天花,毒亦内陷,但比黄媳病症尚较轻得多,並未现出..

并非吓你,身边的旁生可能就是你的至亲转世!

并非吓你,身边的旁生可能就是你的至亲转世!其实这些真的不是神话故事,由于业缘,身边的有些亲人去世后,还会转生回来,但是由于恶业,可能变成了旁生。这类事例,在很多经论史书里都有记载。下面就摘录两则故事,..

陈大惠:恶和善到底是什么关系-

陈大惠:恶和善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前一个时期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师父身边的时候就向老人家来求教,这个问题是个很原始的问题,你看世间无论是世界各地的宗教还是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包括佛家,它都有一个特点:..

心花绽放超然喜怒

心花绽放超然喜怒你会因为什么而微笑呢?——母亲的温暖?朋友的关怀?抑或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可是,有一种笑,不依赖任何条件,超然喜怒,自带光芒,如灵山会上那“拈花一笑”。我们常常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感..

心经书法作品欣赏周京隆

心经书法作品欣赏周京隆贵州岑巩人,现居北京,现从事专业书法培训,学生及各界励志等教育工作,长期为各种社会团体作励志演讲培训,毕业於贵州大学,书香门第,在祖輩的影响下自幼开始接触毛笔书法,主攻楷行草、篆..

随缘随分,一心向道

佛在经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把攀缘五欲六尘的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我们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在五欲里起了贪心,阿弥陀佛,赶快换过来;逆缘里..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大集经》这首四句偈,意思是赞美忍的好处、忍的价值。忍不是懦弱退缩,忍也不是没有能力计较,因此只能选择忍耐。相反地,忍是一种力量,忍是一种担当。比方..

弥陀捶背幸免车祸

三十三、弥陀捶背幸免车祸湖南浏阳李秋明居士,五十四岁,今年七月皈依,专修念佛,方始半年。十二月二十八号上午九点,李居士在路边等车时,背后突然一大货车倒车过来,自己一无所知,被撞倒匍匐在地。回头一看,惊..

弥勒尊佛入世是什么?弥勒尊佛入世介绍

弥勒尊佛入世是什么?弥勒尊佛入世介绍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