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世与释迦入世
孔子出世
孔子是入世的吗?答曰是的,但孔子同时也是出世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出世。孔子生活在一个立谈可至卿相的时代。多少国士、游士、策士、辩士,布衣杖策,贸贸然去扣朝堂的门。然后升殿接膝,纵谈天下大事。一言称意,则怀金曳紫,位重公侯。
孔子有声望,鲁、陈、卫诸国的君主,纷纷慕名延请,待如上宾。有手段,可以利用手中短暂的威权,立诛他所认为的奸邪。有担当,曾经面折廷争,使国力微弱的鲁国在外交上不落下风。有志向,天生德于予,常以命世之才自诩。
也有狡猾的世故,懂得在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不愿见的阳虎。子张问到干禄,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做官与行世,孔子显然都有一套。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国君可以举一国之力任其施展的时代,一展抱负正如探囊取物了吧。
但孔子却高悬标格,不肯稍稍假借。现实与自己的政治理想略有扞格,立刻抽身远引,绝不回头。最终,他留下了一个空白的事业。而这空白的事业,便是孔子最大的事业。
子赞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用其道则出身行道,一往无前;不用其道则退身守道,传之后世。孔孟所佩服的圣人,如尧与伊尹,是入世的榜样。如吴太伯,如夷齐,如柳下惠,如孔孟自己,是守道的楷模。
有入世的精神,行出世的作为,一入一出之间,不变的是一个道字。这种秉一身节操,而矫矫不群的豪杰之气,正是中国读书人的根骨。有这根骨在,那么一时功业成败,竟变了鸡虫之争的小事,出世入世,又何必计较呢。
因此孔子出世,而不出世。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是天意,又是有所为的条件和力量,既在人力之外,人便无所萦怀。孔子知命,只是为所当为,不计成败,于是就永不失败。
五十五岁他周游列国,不论人知或不知,总可以嚣嚣然不改其乐。他的学说是生活的哲学,做成功了普通的人,也就成功了一个圣人。出世入世,儒者总在世间。
释迦入世
释迦是佛。佛自然是出世的,但若不入世,何以言出?世人每云佛家是植根于痛苦辛酸的土壤而开出的超脱飘逸的奇葩,是看破红尘后的无奈的微笑。
如此实际只是小乘。盖印度佛教,先有小乘,后有大乘,中国亦不逾斯轨。但小乘之行于中国,时期甚短,势力亦弱,非如印度西域之以小乘为正统、而大乘为闰位。
八世纪之后,印度婆罗门教中兴,佛教渐至陵夷衰微,而中国自罗什西来,大乘靡然成风,故谈佛则不得不语大乘。若一生持戒只知回向自己,即使修到极至,玄虚寂灭,枯木死灰,不过一自了汉,早为五代时禅林豪杰所笑。
大乘菩萨道欲对世界和人生追根究底,并引人去把握其底蕴。这就是所谓终极关切。佛家的话讲慈悲,同体之慈,无缘之悲,虽然解释不同,总含有两重意思,与一切乐与拔一切苦。
菩萨的华译,叫做觉有情。一切有情众生均具佛性,却不能自觉,菩萨有大智,能自觉,有大悲,能觉一切有情,菩萨实在是最多情的人。修佛总要有缘起,《大智度论》讲五菩提,起首是发心菩提。
凡夫于生死之中,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如是方能证菩萨摩诃萨。己未度而欲度人,称菩萨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大悲心行。
这已将单纯的戒定慧化为积极入世的精神,不但要证道,更加要度人,不但要度化善人,而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赞叹笃信佛道的善信,同时也赞叹实践着同一原则的外道。
这种以无争的出世心情,毫无条件而入世救众生的自愿,已远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想所能望见,较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也勇猛得多。
弟子有问佛者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也,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也,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
也因如此,释迦时时现相说经,指示方便道。释迦有时发光动地,有时平等如如,使众生知道寻常处即有万法,自己与三世诸佛其实并无不同,出世入世,也非方枘圆凿。出世间法是不离世间法的,出世间的般若妙慧是与世间的日常生活分不开的。
奔走尘劳的生活中,有多少利他的事,或大或小,到处自然地充满了大乘菩萨的精神。凡夫不必发大愿心,也不必信解受持,只要见本性爱人,则何处不是道场。
2024-03-17 13:52陈大惠:恶和善到底是什么关系-
陈大惠:恶和善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前一个时期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师父身边的时候就向老人家来求教,这个问题是个很原始的问题,你看世间无论是世界各地的宗教还是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包括佛家,它都有一个特点:..
心花绽放超然喜怒
心花绽放超然喜怒你会因为什么而微笑呢?——母亲的温暖?朋友的关怀?抑或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可是,有一种笑,不依赖任何条件,超然喜怒,自带光芒,如灵山会上那“拈花一笑”。我们常常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感..
心经书法作品欣赏周京隆
心经书法作品欣赏周京隆贵州岑巩人,现居北京,现从事专业书法培训,学生及各界励志等教育工作,长期为各种社会团体作励志演讲培训,毕业於贵州大学,书香门第,在祖輩的影响下自幼开始接触毛笔书法,主攻楷行草、篆..
随缘随分,一心向道
佛在经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把攀缘五欲六尘的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我们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在五欲里起了贪心,阿弥陀佛,赶快换过来;逆缘里..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大集经》这首四句偈,意思是赞美忍的好处、忍的价值。忍不是懦弱退缩,忍也不是没有能力计较,因此只能选择忍耐。相反地,忍是一种力量,忍是一种担当。比方..
弥陀捶背幸免车祸
三十三、弥陀捶背幸免车祸湖南浏阳李秋明居士,五十四岁,今年七月皈依,专修念佛,方始半年。十二月二十八号上午九点,李居士在路边等车时,背后突然一大货车倒车过来,自己一无所知,被撞倒匍匐在地。回头一看,惊..
弥勒尊佛入世是什么?弥勒尊佛入世介绍
弥勒尊佛入世是什么?弥勒尊佛入世介绍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
心直口快里真的有慈悲吗?
心直口快里真的有慈悲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通常被用来当成表达的工具之一。谚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古亦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由此可知言语的重要。而在佛教里亦将爱语列为..
读楞严经的禁忌
楞严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文,它也是正法的代表,能够帮助我们破除那些不好的事情,也是能够使自己可以坚定心中所念,让自己能够不会被外界的所干扰,从而能够使自己有着好的状态,让自己能够一直修行下去。楞严经中..
观世音普门品读诵方法
正是因为普门品有着莫大的功德与能力我们在念诵普门品的时候才要认真的念诵,才要仔细地学习。我们念诵普门品可以向观音菩萨学习,做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在我们的现在社会中,现在虽然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虽然是非常..
通血管的古方,利益有缘,多多转载!
通血管的古方,利益有缘,多多转载!这个通血管的古方,来自一位患者,他的三条心血管已经被严重堵塞,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期间,他吃了一个月这个古方,一个月以后他去同一家医院做检查..
嘎玛仁波切:你只是做别人生活中的军师吗?
嘎玛仁波切:你只是做别人生活中的军师吗?现在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的强,而且总喜欢津津乐道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题和事情的评论。不知道这样的蠢蠢欲动,到底其结果是让我们能成为话题主角呢?还是话题主角能取而代之..
陈兵:佛教的轮回说 有这么几个鲜明的特点!
陈兵:佛教的轮回说 有这么几个鲜明的特点!1、佛教轮回说不片面着眼于灵魂或物质,而是从朴素辩证法缘起论出发,把生命活动,众生存在看作身心合集。心识主枢,非断非常的流变过程。它既否认有不变不灭的灵魂,又反..
长颈鹿与鹅卵石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当动物学家莱克斯在西伯利亚亲眼看见一头巨大的长颈鹿倒下时,不但他为长颈鹿扼腕叹息了好长时间,作为电视观众的我,也为那个悲壮的场面感叹了好久。那时,长颈鹿因为口渴得厉害,..
陈大惠:什么样的人会穷一辈子?
陈大惠:什么样的人会穷一辈子?钱袋鼓鼓,福袋空空楼下住着一家做豆腐的,是租住户。一对夫妻男过六十,女的五十五。一个老婆婆。是男人的妈妈,八十三岁。他们有两个加工门面,一间住房。每天晚上,夫妻俩住在房里..
嘎玛仁波切:佛,从来没有说过让你只念经不看病
嘎玛仁波切:佛,从来没有说过让你只念经不看病如果自己或亲朋好友生病了,一般佛弟子首先会想到的,要么是看医生,要么是给上师打电话。很多生病的弟子联系我,“师父,我头痛了,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