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相互依存,懂得正确的平衡!

繁体


从空性和相互依存的角度来检视你的经验,可能会为你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带来重大的转变。我希望这个转变能够实际对你有帮助。


对于影响你生命的那些力量产生新的理解,就是与它们建立正向关系的第一步。我之所以提起这些议题,目的绝对不是要藉着把严酷的事实摆在你面前来吓唬你。


例如,我注意到了,有些人在听到“改变是生命根本的一部分”,或者“没有任何事物会永远存在”时,会觉得很不安。但是,无常只是我们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无常本身不是好,也不是坏。


去否认它,也绝对没有什么好处。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有智慧地面对无常,我们就有机会发展出一种更有建设性的方法,来面对这个事实。


如果我们这么做,在面对意想不到的突然改变时,就能够学会如何轻松以待,并且能够自在地处理可能发生的任何新状况。在面对改变的事实时,我们会变得更加善巧。

就相互依存性而言,情况也是如此。从这角度看待生命,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善巧的方法,以更有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事实,不过,仅只是知道我们是相互依存,并不保证我们会觉得这种状态很好。


有些人在想到自己倚赖着他人时,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很不舒服。他们可能会认为,这表示自己很无助或是陷入困境,好像被这些倚赖性所困住。

然而,当我们在思维自己的相互依存性时,不需要觉得那好像是卡在一份工作里,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不得不去为一个我们没有选择,必须要去面对的老板工作。这样想是没有帮助的。



对于我们的相互依存性这个事实,我们不应该感到勉强或是有压力。这样的态度,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无法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它不会为我们的正向关系提供一个基础。

无论我们接不接受,“相互依存”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为了能够在这个事实中活得更有建设性,最好是能够全心全意、没有抗拒地接受和面对相互依存性。这就是爱和慈悲发挥作用的地方。


“爱”引导着我们欣然接受我们和他人的关连性,而且愿意去参与由我们的相互依存性创造出来的关系。“爱”能够融化我们的防卫,以及我们痛苦的疏离感。


友谊和爱的温暖,让我们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的快乐和他人的快乐密切相关”这一点,我们越能够广博地爱他人,就越能够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这样的关系是我们的生命中本有的一部分。

我会分享两个故事,做为追寻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的目标的例子。首先,是关于双头鹰的故事,我们就姑且称它为美国秃鹰。这只老鹰有两个头。


我们从生物学上会知道每一个头都自然有它自己的脑子,但是这只双头鹰,这只有两个脑子的老鹰只有一个身体。这两个头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不太在乎彼此。


事实上,它们各自都希望这整个身体都属于自己,两个头都开始暗自盘算着要甩掉对方。有一天,这只双头鹰降停在接近某种毒药的地方,两个头都急切地想要抓住这个机会除掉对方,


所以它们都试着怂恿对方去吃那个毒药,描述那个东西有多么美味,并亲切殷勤地邀请对方好好享用,最后,其中的一个狼吞虎咽地把毒物吃下去了。



不过,当然这个举动毒死了它们共有的这个身体。这两个头都如此专注在自己自私的目标,以及它们对彼此的厌恶,使得它们忘记了自己和对方共有同一个身体。

当我们只专注在自己的利益时,就会是这个样子。最后,我们只会伤害到自己。想要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个更大的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我们彼此紧密连结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这个事实,“我们都共有一个人生”这样的说法是绝对合理的。我们有很多头,但是只有一个身体。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栋房子着火了,把一家人困在里面。这个家庭当中的一个人十分惊慌,他仓皇地快跑,想要找到最快逃出屋子的方法。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想要自我保护,然后他成功地安全逃到了门口。


但是,就在前脚跨出门槛时,他突然想起了他的家人。他的后脚还留在门内,心中生起一种感觉,他想要家人也和他一样,能够拥有他现在急着保有的生命和安全。


就在双脚一前一后暂停的那一刹那后,他立刻转身回去拯救他的家人。我们必须采取类似的行动。


带头那支脚,朝向我们自己想要去的方向,而另一支脚提醒我们,其他人也想要同样的东西。我们必须创造出让这两只脚都站在地面上的可能性。

我们的利己之心会告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意识到他人”这件事提醒了我们,他们也有相同的需要。


我们不应该完全牺牲自己,或是为他人而贬低自己到自讨苦吃的地步。我们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福利而忽视他人。这就是正确的平衡。

2024-03-17 13:52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