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讨饭乞食的意义与由来

繁體

乞食,又称为讨饭、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乞食于人的一种行仪,也是比丘清净自活的一种修行办法。乞食作为佛世比丘的修行办法,具有其因由与意义。比丘在乞食时应当遵从正确的乞食准则,具足必要的乞食威仪。比丘在乞食后,应当如法将饮食分配给群众,令老弱比丘都能相等饮食。乞食具有多种积德行善利益,还有一些必要的忌讳。比丘在乞食时,只要明晰这些积德行善利益与忌讳,才干更为如理如法地乞食。比丘在乞食时,还应当心存正念,坚持一颗清净心。乞食不只是比丘的修行办法,也是菩萨成果十法的必修办法。

一、乞食的意义

乞食作为比丘必要的修学办法,具有多重意义。其最常见的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根绝俗事搅扰,便利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时机。《大乘义章》卷十五日: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劲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另据《法集经》卷一载,如来乞食有三种意义,即:(一)不贪珍味,美恶相等。(二)为破我慢,于富有贫贱等家皆无拣择。(三)慈善相等,高文利益。可见,佛陀之所以令比丘乞食,不只是为了便利比丘修道,防止外界对修道的搅扰,也是为了破除比丘的骄慢心,一同,仍是为了成果众生种福田的时机。正因为乞食可以自利利他,因此佛陀要求比丘乞食为生,专精道业。

二、乞食的由来

比丘饮食有三种,别离为受请食、众僧食和常乞食等。佛陀指出,比丘这三种饮食办法中,以常乞食为最适合比丘奉行的修道办法。据《十二梵衲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缘由。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清,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轻视,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照料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所以恼乱缘由,应受乞食法。

比丘若受请食,或许众僧食时,常常会成为生起烦恼的缘由。当比丘受请食若得到食物,便会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因此得食:若得不到饮食,则会仇恨请你应供的人。会作是念:这个人没有辨认才能,不应该请的人请来了,应当请的人则不请。或许会妄自轻视,沮丧自责,生起忧苦,以这样的贪爱之心受请食,则会障蔽道业。若受众僧食时,入众当随众法,照料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唯有常行乞食,则可去除骄慢,增加道念。因为乞食有如此利于修道的殊胜之处,因此,佛陀成道后不只要求比丘弟子常行乞食,并且自己亲身带领群众乞食。

三、乞食的办法与威仪

比丘乞食时,当奉行必定的乞食办法与威仪,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比丘入城行乞时,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序乞食。以保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力量为要。

比丘乞食时,不只要次序乞食,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还应当相等乞食,即不管贫富有贱,都同等对待,不起别离心。乞食之时,当以七家为限,若七家乞食不得,不得持续乞食,以防比丘生起贪着之心。如《四分律》石:

兰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净浣手,至衣架边,一手举衣,一手挽取振作,着七条己,揲大穿着肩上,若钵囊中,执打露杖在道行,当思惟善法。若见人,先问讯言:善来!若近聚落,便着大衣。至于村门,应看巷相,空处相,榜首门相,第七门相,右手执杖,左手持钵,道侧而行,次弟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唤来,往取,不得强取,应知当得立待,得食已,甚至出村安钵着地,揲僧伽黎如行进至阿兰若处,方共食之。

比丘乞食,要具足乞食威仪逐个身着大衣,左手持钵,右手执杖,于道侧而行。当俗人送给食物之时,不得迎取,以防有献媚之态。乞得食物之后,顺次出村将钵安放地上,然后折起大衣,回到阿兰若住处,然后群众一同进食。

四、乞食的分配

按照佛制,比丘乞食所得的食物,应当分为四分,称为乞食四分。据《宝云经》:凡乞食,为四分:一奉同梵行,一与穷乞,一与鬼神,一分自食。四分即:(一)一分奉同梵行者,所谓同梵行者,即同修净行之人。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等不方便行履者,比丘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丰满,亦得安心修道。(二)一分与穷乞人,谓乞得食物时,遇有困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惜心,作自饥饿想,而以一分施之,令其丰满,劝他修善。(三)一分与诸鬼神,行将乞得之食,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哺时,则燃香讽咒加持,普施全部鬼神,令其丰满,出离苦趣,悉得摆脱。(四)一分自食,谓比丘乞食,除前三格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己,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

五、乞食的十种积德行善利益

比丘乞食,不只是为了滋补色身,并且还具有多种积德行善利益,如《别离善恶报应经》卷下云:若有比丘持钵乞食,有十种积德行善。云何十种?(一)威仪无缺,(二)老练有情,(三)远离慢心,(四)不贪功利,(五)福田周普,(六)诸佛欢悦,(七)绍隆三宝,(八)梵行满意、舍下劣意,(九)命毕生天,(十)终究圆寂。如是积德行善,若常持钵乞食所获。

乞食不只有多种积德行善,并且有多种利益。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载,乞食有十种利益,即:(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善住施舍,作后乃食。(四)顺佛之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骄慢之法。(七)招感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之善根。(八)见我乞食,则其他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女、巨细有诸缘由事。(十)次序乞食,于众生中生相等心。

乞食不只能滋补色身,以便精进修道,还可令供养饮食者归依三宝,种下善因。关于乞食比丘来说,乞食可以使自己生起慈善心,更为勤行精进,还能使自己适应佛陀的教诫,破除骄慢之心,做到少欲知足,还可召感佛之三十二相之无见顶相之瑞相。因为比丘乞食,还可带动其他修善法的人效法自己广修善道。因为常行乞食,就不会与男女、巨细等人有各种缘由之事。因为比丘常行次序乞食,就能与众生中生起相等心。

六、乞食的忌讳

比丘外出乞食时,为了防止嫌疑,有五种场所不行前往乞食。据《显扬圣教论》载,此五处别离为:(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二)淫女家,其处行止不干净,声名不正,色欲缘由,为障道底子。(三)酤酒家,酒是起罪缘由,能生过错。(四)王宫,乃贵戚之处,禁止之所,非可干冒,故不行往。(五)旃陀罗,即屠夫之家,此处杀心隆重,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底子,故不行往。

七、过午不乞食

释教根本的饮食准则为过午不食,也称为过午不乞食。佛陀之所以拟定过午不乞食准则,是缘于佛的弟子迦留陀夷比丘:迦留陀夷比丘相貌极黑,他一次夜行乞食,其时天色漆黑,他乞食到一产人家时,这家妇人正怀有身孕。孕妈妈在闪电中忽然见到面貌黝黑的迦留陀夷,认为是鬼,因受此惊吓,导致流产。后传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便恶言相骂:贼比丘,宁可饿死,也不要晚上乞食。。佛陀知道此过后,便拟定过午不得乞食的戒条。

八、乞食心存正念

比丘乞食时,应当心存正念。当进入聚落乞食之时,应当操控六根,令其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别离施主的男女等性别。乞食多少,相等对待:饮食好恶,心无增减。据《十二梵衲经》云:比丘欲入聚落乞食之时,当制六根令不上色声香味触法,又不别离男女等相,得与不得其心相等,若好若恶不生增减。比丘若外出乞食,不得食时,应当作如是念:释迦如来放弃转轮圣王之位落发成道,入乡里乞食犹有不得食,况且我等无福薄德之人,如此观想方为如法乞食之人。若是乞得饮食,当生如是想:施主饮食供养,欲令我等比丘精进修道,我今得饮食,当少欲知足,勤行精进,认为施主广种福田。

九、菩萨成果十法乞食

乞食不只是比丘首要的修学办法,也是菩萨为成果十法而奉行的修学办法。菩萨的这种乞食办法称为乞食十为。据《宝雨经》卷八所载,菩萨十法乞食别离为:

(一)为摄受诸有情故。菩萨见全部有情受诸苦恼,虽能成果微少善根,但为时不久,为欲摄益诸有情而行乞食。

(二)为次序故。即入城邑聚落时,住于正念,具足威仪,诸根寂然,顺次乞食,不舍赤贫家而入富有家。

(三)为不疲厌故。菩萨次序乞食时,不生厌离,亦不疲倦,于诸有情无所憎爱。

(四)为知足故,以其不疲厌,遂能知足。

(五)为散布故,若得食后,好坏食物皆当随应受取,返己住处,先于如来像,或舍利塔前供养赞赏:复以所得食物分为四分,三分施与同梵行者、赤贫主人、恶道有情,所余一分自食。

(六)为不耽嗜故,谓菩萨虽食,而于食事无贪、无染,亦无爱着。

(七)为知量故,受食唯为活命,不使身体瘦弱,亦不令其过量:若极衰弱则影响修持,若极重则增加睡觉。

(八)为善品现前故,菩萨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加现前。

(九)为善根满意故,以其勤修而无怠懈,故得满意菩提资粮。

(十)为离我执故,由彼全部之善,能老练菩提分法,远离我执,遂能捐躯肉,施与有情。

2024-03-17 13:52
打赏 点赞
评论问答

幸运不是偶然的,而是改变自己得来的

如果你感觉你的世界不对,那只是因为你自己不对;你感觉自己不成功,不快乐,不幸福,那不是世界不好,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好。在1930年的一个初秋的早上,一个只有不足一米五的矮个子年轻人从东京某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当老虎来了:不急,请容我穿上跑鞋 这是个冷幽默,一个让人对人性失望的无奈的悲哀故事。 两个朋友携手一起去旅行,游历了山川,穿越了河流,奔驰在草原。 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森林很大,他们走了好几天,似乎..

彩虹总在风雨后

彩虹总在风雨后在修行的道路上,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时而有好的征相,时而也会出现不好的征相。好比长途客车行驶的路途一样,有时候要过桥,有时候要翻山,有时候要钻洞,有时候会走平地,都很正常!若是遇到钻..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

心咒、佛语、真谛的区别本人所写的法语中有这两句话,“心咒,不一定是佛语;佛语,不一定是真谛”。很多人看后不解,纷纷表示质疑:“难道心咒都不是佛传来的吗?佛语不是真谛还有什么真谛呢?在这里我就把心咒、佛语..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

得理还要让人三分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不排斥、不强硬地对待。社会本来就是,有正的,也有负面的。这才是常态。所以佛法讲为什么不去算命,问卦,因为你一问,好的你就去做,坏的你就要躲掉。但其实你是躲不掉的,因为..

徐文祺:佩戴开光的沉香佛珠,需要避免这些事情!

徐文祺:佩戴开光的沉香佛珠,需要避免这些事情!第一:不要戴着佛珠去洗澡,因为佛珠是具有灵性的,应该好生爱护和保养,而且佛珠是不能轻易沾水的,洗澡会把佛珠打湿从而影响它的寿命,作为圣物,还是不要去污染的..

徐恒志-关于净宗念佛修持的开示

徐恒志---关于净宗念佛修持的开示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特别就特别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利根、钝根都有相应的法门:上根,修理一心不乱;中根,修事一心不乱;下根,可以带业往生,即生了脱生死。能够即生了脱生死..

德森法师:损生治病父子偕亡之现报

德森法师:损生治病父子偕亡之现报损生治病父子偕亡之现报(一九二九年撰)江西兴国县城萧啓桂,素食已二十余年。本年五月间,一数龄小儿,亦与黄世廉之媳同时做自来天花,毒亦内陷,但比黄媳病症尚较轻得多,並未现出..

并非吓你,身边的旁生可能就是你的至亲转世!

并非吓你,身边的旁生可能就是你的至亲转世!其实这些真的不是神话故事,由于业缘,身边的有些亲人去世后,还会转生回来,但是由于恶业,可能变成了旁生。这类事例,在很多经论史书里都有记载。下面就摘录两则故事,..

陈大惠:恶和善到底是什么关系-

陈大惠:恶和善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前一个时期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师父身边的时候就向老人家来求教,这个问题是个很原始的问题,你看世间无论是世界各地的宗教还是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包括佛家,它都有一个特点:..

心花绽放超然喜怒

心花绽放超然喜怒你会因为什么而微笑呢?——母亲的温暖?朋友的关怀?抑或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可是,有一种笑,不依赖任何条件,超然喜怒,自带光芒,如灵山会上那“拈花一笑”。我们常常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感..

心经书法作品欣赏周京隆

心经书法作品欣赏周京隆贵州岑巩人,现居北京,现从事专业书法培训,学生及各界励志等教育工作,长期为各种社会团体作励志演讲培训,毕业於贵州大学,书香门第,在祖輩的影响下自幼开始接触毛笔书法,主攻楷行草、篆..

随缘随分,一心向道

佛在经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把攀缘五欲六尘的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我们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在五欲里起了贪心,阿弥陀佛,赶快换过来;逆缘里..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大集经》这首四句偈,意思是赞美忍的好处、忍的价值。忍不是懦弱退缩,忍也不是没有能力计较,因此只能选择忍耐。相反地,忍是一种力量,忍是一种担当。比方..

弥陀捶背幸免车祸

三十三、弥陀捶背幸免车祸湖南浏阳李秋明居士,五十四岁,今年七月皈依,专修念佛,方始半年。十二月二十八号上午九点,李居士在路边等车时,背后突然一大货车倒车过来,自己一无所知,被撞倒匍匐在地。回头一看,惊..

弥勒尊佛入世是什么?弥勒尊佛入世介绍

弥勒尊佛入世是什么?弥勒尊佛入世介绍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