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讨饭乞食的意义与由来
乞食,又称为讨饭、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乞食于人的一种行仪,也是比丘清净自活的一种修行办法。乞食作为佛世比丘的修行办法,具有其因由与意义。比丘在乞食时应当遵从正确的乞食准则,具足必要的乞食威仪。比丘在乞食后,应当如法将饮食分配给群众,令老弱比丘都能相等饮食。乞食具有多种积德行善利益,还有一些必要的忌讳。比丘在乞食时,只要明晰这些积德行善利益与忌讳,才干更为如理如法地乞食。比丘在乞食时,还应当心存正念,坚持一颗清净心。乞食不只是比丘的修行办法,也是菩萨成果十法的必修办法。
一、乞食的意义
乞食作为比丘必要的修学办法,具有多重意义。其最常见的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根绝俗事搅扰,便利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时机。《大乘义章》卷十五日: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劲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另据《法集经》卷一载,如来乞食有三种意义,即:(一)不贪珍味,美恶相等。(二)为破我慢,于富有贫贱等家皆无拣择。(三)慈善相等,高文利益。可见,佛陀之所以令比丘乞食,不只是为了便利比丘修道,防止外界对修道的搅扰,也是为了破除比丘的骄慢心,一同,仍是为了成果众生种福田的时机。正因为乞食可以自利利他,因此佛陀要求比丘乞食为生,专精道业。
二、乞食的由来
比丘饮食有三种,别离为受请食、众僧食和常乞食等。佛陀指出,比丘这三种饮食办法中,以常乞食为最适合比丘奉行的修道办法。据《十二梵衲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缘由。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清,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轻视,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照料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所以恼乱缘由,应受乞食法。
比丘若受请食,或许众僧食时,常常会成为生起烦恼的缘由。当比丘受请食若得到食物,便会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因此得食:若得不到饮食,则会仇恨请你应供的人。会作是念:这个人没有辨认才能,不应该请的人请来了,应当请的人则不请。或许会妄自轻视,沮丧自责,生起忧苦,以这样的贪爱之心受请食,则会障蔽道业。若受众僧食时,入众当随众法,照料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唯有常行乞食,则可去除骄慢,增加道念。因为乞食有如此利于修道的殊胜之处,因此,佛陀成道后不只要求比丘弟子常行乞食,并且自己亲身带领群众乞食。
三、乞食的办法与威仪
比丘乞食时,当奉行必定的乞食办法与威仪,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比丘入城行乞时,道侧而行,左手持钵,次序乞食。以保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力量为要。
比丘乞食时,不只要次序乞食,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还应当相等乞食,即不管贫富有贱,都同等对待,不起别离心。乞食之时,当以七家为限,若七家乞食不得,不得持续乞食,以防比丘生起贪着之心。如《四分律》石:
兰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净浣手,至衣架边,一手举衣,一手挽取振作,着七条己,揲大穿着肩上,若钵囊中,执打露杖在道行,当思惟善法。若见人,先问讯言:善来!若近聚落,便着大衣。至于村门,应看巷相,空处相,榜首门相,第七门相,右手执杖,左手持钵,道侧而行,次弟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唤来,往取,不得强取,应知当得立待,得食已,甚至出村安钵着地,揲僧伽黎如行进至阿兰若处,方共食之。
比丘乞食,要具足乞食威仪逐个身着大衣,左手持钵,右手执杖,于道侧而行。当俗人送给食物之时,不得迎取,以防有献媚之态。乞得食物之后,顺次出村将钵安放地上,然后折起大衣,回到阿兰若住处,然后群众一同进食。
四、乞食的分配
按照佛制,比丘乞食所得的食物,应当分为四分,称为乞食四分。据《宝云经》:凡乞食,为四分:一奉同梵行,一与穷乞,一与鬼神,一分自食。四分即:(一)一分奉同梵行者,所谓同梵行者,即同修净行之人。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等不方便行履者,比丘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丰满,亦得安心修道。(二)一分与穷乞人,谓乞得食物时,遇有困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惜心,作自饥饿想,而以一分施之,令其丰满,劝他修善。(三)一分与诸鬼神,行将乞得之食,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哺时,则燃香讽咒加持,普施全部鬼神,令其丰满,出离苦趣,悉得摆脱。(四)一分自食,谓比丘乞食,除前三格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己,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
五、乞食的十种积德行善利益
比丘乞食,不只是为了滋补色身,并且还具有多种积德行善利益,如《别离善恶报应经》卷下云:若有比丘持钵乞食,有十种积德行善。云何十种?(一)威仪无缺,(二)老练有情,(三)远离慢心,(四)不贪功利,(五)福田周普,(六)诸佛欢悦,(七)绍隆三宝,(八)梵行满意、舍下劣意,(九)命毕生天,(十)终究圆寂。如是积德行善,若常持钵乞食所获。
乞食不只有多种积德行善,并且有多种利益。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载,乞食有十种利益,即:(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善住施舍,作后乃食。(四)顺佛之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骄慢之法。(七)招感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之善根。(八)见我乞食,则其他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女、巨细有诸缘由事。(十)次序乞食,于众生中生相等心。
乞食不只能滋补色身,以便精进修道,还可令供养饮食者归依三宝,种下善因。关于乞食比丘来说,乞食可以使自己生起慈善心,更为勤行精进,还能使自己适应佛陀的教诫,破除骄慢之心,做到少欲知足,还可召感佛之三十二相之无见顶相之瑞相。因为比丘乞食,还可带动其他修善法的人效法自己广修善道。因为常行乞食,就不会与男女、巨细等人有各种缘由之事。因为比丘常行次序乞食,就能与众生中生起相等心。
六、乞食的忌讳
比丘外出乞食时,为了防止嫌疑,有五种场所不行前往乞食。据《显扬圣教论》载,此五处别离为:(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欢娱,能乱禅定。(二)淫女家,其处行止不干净,声名不正,色欲缘由,为障道底子。(三)酤酒家,酒是起罪缘由,能生过错。(四)王宫,乃贵戚之处,禁止之所,非可干冒,故不行往。(五)旃陀罗,即屠夫之家,此处杀心隆重,恼害众生,见者伤慈,坏善底子,故不行往。
七、过午不乞食
释教根本的饮食准则为过午不食,也称为过午不乞食。佛陀之所以拟定过午不乞食准则,是缘于佛的弟子迦留陀夷比丘:迦留陀夷比丘相貌极黑,他一次夜行乞食,其时天色漆黑,他乞食到一产人家时,这家妇人正怀有身孕。孕妈妈在闪电中忽然见到面貌黝黑的迦留陀夷,认为是鬼,因受此惊吓,导致流产。后传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便恶言相骂:贼比丘,宁可饿死,也不要晚上乞食。。佛陀知道此过后,便拟定过午不得乞食的戒条。
八、乞食心存正念
比丘乞食时,应当心存正念。当进入聚落乞食之时,应当操控六根,令其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别离施主的男女等性别。乞食多少,相等对待:饮食好恶,心无增减。据《十二梵衲经》云:比丘欲入聚落乞食之时,当制六根令不上色声香味触法,又不别离男女等相,得与不得其心相等,若好若恶不生增减。比丘若外出乞食,不得食时,应当作如是念:释迦如来放弃转轮圣王之位落发成道,入乡里乞食犹有不得食,况且我等无福薄德之人,如此观想方为如法乞食之人。若是乞得饮食,当生如是想:施主饮食供养,欲令我等比丘精进修道,我今得饮食,当少欲知足,勤行精进,认为施主广种福田。
九、菩萨成果十法乞食
乞食不只是比丘首要的修学办法,也是菩萨为成果十法而奉行的修学办法。菩萨的这种乞食办法称为乞食十为。据《宝雨经》卷八所载,菩萨十法乞食别离为:
(一)为摄受诸有情故。菩萨见全部有情受诸苦恼,虽能成果微少善根,但为时不久,为欲摄益诸有情而行乞食。
(二)为次序故。即入城邑聚落时,住于正念,具足威仪,诸根寂然,顺次乞食,不舍赤贫家而入富有家。
(三)为不疲厌故。菩萨次序乞食时,不生厌离,亦不疲倦,于诸有情无所憎爱。
(四)为知足故,以其不疲厌,遂能知足。
(五)为散布故,若得食后,好坏食物皆当随应受取,返己住处,先于如来像,或舍利塔前供养赞赏:复以所得食物分为四分,三分施与同梵行者、赤贫主人、恶道有情,所余一分自食。
(六)为不耽嗜故,谓菩萨虽食,而于食事无贪、无染,亦无爱着。
(七)为知量故,受食唯为活命,不使身体瘦弱,亦不令其过量:若极衰弱则影响修持,若极重则增加睡觉。
(八)为善品现前故,菩萨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加现前。
(九)为善根满意故,以其勤修而无怠懈,故得满意菩提资粮。
(十)为离我执故,由彼全部之善,能老练菩提分法,远离我执,遂能捐躯肉,施与有情。
2024-03-17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