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印光法师示此注解可看)

繁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 奉诏同注

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
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经名能断分。
波罗蜜是梵语,华言到彼岸。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盖大乘菩萨达生死即涅槃,则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
经者,训法训常,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谓契理契机故也。
二辩实相体者,即一实相理也。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实相。”
三明无住为宗者,宗者,要也。经云:“应无所住。”经中多以无住破著,故以无住为宗也。
四论断疑为用者:由经力用能断妄执,故以断疑为用也。
五判大乘为教相者,经云:“为发最上乘者说。”故以大乘为教相也。
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故不取焉。今注一本,天亲等论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以其语深,难便初学故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
我闻者,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
一时者,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
佛者,觉也。佛是教主,尊极名佛。
舍卫者,国名也,华言丰德。
祇树给孤独园者,祇陀太子施树,给孤长者买园,共立精舍,请佛而住,此说法处也。
与大比丘众者,闻法之侣也。
比丘者,梵语也,华言乞士,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
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诸经之首,谓之通序。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语,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别序也,亦名发起序。以乞食为发起者,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发之。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
尔时者,当是时也。
世尊者,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
食时者,辰时也。
著衣者,服僧伽黎衣也。
持钵者,持应量器也。
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
本处者,给孤园也。
洗足者,食讫而洗足也。
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
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
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仪。
希有者,赞佛之辞也。
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
善付嘱者,为付嘱未来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
佛德之大,无过度生。然虽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请问。故善现睹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发问之端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
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当为汝说”也。而又诫约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即会佛意,故“唯然”应之,愿闻是法。然一经之大要,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来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已。具见下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善现双问“安住”“降伏”,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盖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人与旁生具有四生,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
若有色  色界天。
若无色  无色界天。
若有想  识处天。
若无想  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具乎四心,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第一即胜心也。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所怀之境广此大心也。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此胜心也,无余涅槃即如来究竟彼岸也。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此不颠倒心也,若有四相谓之四倒。若一众生不令灭度及见众生实灭度者,则未能了达本源,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名菩萨。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菩萨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于法者,六尘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著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论云其义有三:一、遍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
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然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所以无相。故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以种善根,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信心生一念,诸佛尽皆知。凡有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此法空也。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盖译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返显违经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结上文而证劝也。不应取法者,空能观之智也。不应取非法者,空所观之境也。论云:“法有性相尚不应取,何况非法本无性相?”又云:“善如法尚不取,况不善非法?”疏云:“今言法者,说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与论意正相㳷合。言筏喻者,论云:“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恐有疑云:“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征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离性布施,福报虽多,而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然持经福胜者,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犹恐其于此取著,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此疑从上无为法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已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尘境界,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著于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著于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无无学所证之相也。若言有证,即著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离著。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著,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是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惑则不著有相,离智则不著无相,故无诤也。无所所行者,谓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说”而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断释迦然灯授受之疑。谓善现述己所证离著,固已得矣,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故兴此问。善现答,以实无所得,是无疑矣。然灯者,大论云:“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意以菩萨修六度万行,庄严净土,现身说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萨虽修行严土,行乃无作,土亦非严,非严而严,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既而如来又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于六尘生著,不名清净。故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弥山者,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佛之报身,远离诸漏,名之为非;尊崇奇特,名之为大。佛之问意,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所得报身岂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设喻为问。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报身离著,亦复如是。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以喻持说福胜;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此则增胜而论,格量持说之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随说此经四句偈处,天人固当敬之,如佛塔庙,况能具足持诵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无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经典等者,经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说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疑执故,当奉持也。断执虽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著,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又诰云:“如来有所说法不?”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节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前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虽多,然非离性,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故此遂以世界微尘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烦恼染因,是则有为福报不及尘界之无情,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之因,能取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者,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应既即法,法全是应,不妨说三十二相也。言施宝之福,纵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不及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身施者,如尸毗王代鸽是也。命施者,如萨埵饲虎是也。以轻重较之,则外财轻而易,内财重而难。然此二施,皆有为有漏因果,总不如持说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善现知舍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已来,未曾闻是经典,若人闻经,信心清净,则能生乎实相。又谓我今直佛,获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始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经修行,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实相也。离此诸相,即成正觉,故曰即名诸佛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辞也。大乘之法本是难信难解,然非大乘根器,卒闻是法,未免惊愕疑怖畏惧。能闻是法而不惊畏者,实为希有。此希有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无说,虑其于法取著,故云非第一波罗蜜。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此疑从上舍身布施而来。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行忍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能达法无我到于彼岸也。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著也。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证之。梵语歌利,华言极恶。佛于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王因畋猎,见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时仙人略无嗔恨,以慈忍力,身复如故,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非惟无苦,亦乃有乐也。又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累世行忍,以无我故,得成菩提,故发菩提之心,应须离一切相,离相即不住色等六尘也。应生无所住心,心无所住,即能住菩提。若心有住,则非住佛道矣。菩萨所行六度,皆应离相。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故云不应住色布施,如是行施为利群生。若存施受之心,则非无住。下复遣著,故曰非相非众生也。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
此疑从上为利生行施而来。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余布施等福耶?然佛无所证而证,无所说而说,所证所说无不当理,恐善现未达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实等语”。真语者,说佛菩提也。实语者,说小乘法也。如语者,说大乘法也。不异语者,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不诳众生也。解译无此一句。无实无虚者,如来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曰无实;对机有说,故曰无虚也。
十、断真如有得无得疑
此疑从前不住相而来。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圣人以无为真如得名,然真如之体,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何故众生有得者?有不得者?盖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住者,住著也。如行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名为住法。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罗蜜,如入暗中,则无所见。若达三轮体空,则心无所住,即成檀波罗蜜,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见诸色相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言未来世中,若有受持读诵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见。既行胜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初日分者,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申酉戌时也。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历无量劫,而行布施,世间固无此事,然佛设此喻者,以况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持诵说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对文曰读,背文曰诵。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此般若之体,本绝言思,其功德广大,不可得而称量,非乐小乘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大乘者,通指衍门三教之人也。发最上乘者,的指圆顿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则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彼小乘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著四见故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塔为藏舍利之处,若天、人、修罗固当敬事。此般若经卷所在之处,是真法身舍利宝塔,可不敬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诵此经者,人当恭敬,而反被人轻贱者,以宿罪业,合招恶报,由经力故,但被轻贱,被轻贱故,其罪消灭,当得无上佛果。持经功德,可谓大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僧祇,翻无数时。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如来于过去然灯佛前,供养无数诸佛,其功德可谓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经功德者。盖持经能生理解得证菩提,供佛虽感福报,但是事相故,持经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盖事相之福是可思议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绝待对、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经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诵,而持诵所感功德,岂常人可闻,闻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说。盖此经之义趣,与其果报,不可思议故也。
十一、断安住降伏存我疑
此疑从前诸文无我人等相而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现初闻此义,至是复问者,何耶?问辞虽同,其意则别。盖所问不过住大乘降妄心而已。初之问意,但问能住能降之法。此之问意,若谓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别障,于真证无住之道,故又兴此问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一节文意,亦与前同,但前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由此贤位渐入圣阶矣。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由前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意谓无发心者,则无菩萨;若无菩萨,云何释迦于然灯佛所,名曰善慧,布发掩泥行菩萨行得受记耶?佛恐善现潜有此疑,故举以问。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现答意云: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别,由悟无法故,得受记。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善现既会法无所得,佛然其说,乃言如是如是,既而又反复告之者,要令善现知法无所得,深契至理,故得受记。盖如来所证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门,离诸名相,无授受中而论授受也。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
此疑从上释迦于然灯行因实无有得而来。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者,征起之辞也。由前云实无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灯之记,遂疑既无佛果,岂有佛法耶?释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者,真如也。不伪曰真,不异曰如。此真如体贯彻三世,绵亘十方,非空非有,不变不迁,名如来性。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所得者,忘情而证也。无实者,非有为相也。无虚者,是真如体也。然此真如非别有法,即一切色等诸法,离性离相,名真如体,唯佛与佛乃能证此,故一切法皆是佛法。真如之体虽不离于诸法,然亦不可取著,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说如来所证真如之体遍一切处,可谓长大矣,又恐善现起长大之见,故佛又设喻征之曰:“譬如人身长大。”善现因喻有悟,即曰:“”非大身,是名大身。”论云:“大身有二义:一者,遍一切处,即法身;二者,功德大,即报身。此之二身,皆离诸相,故名为非。”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
此疑同十二疑,皆从第十一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尚无佛道可成,安有众生可度?是则起度生之心,修行严土,即凡夫见。不名菩萨者,毕竟起何等心名为菩萨?故云“能通达无我法者”真菩萨也。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此疑从上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前说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净佛国土,如是则不见诸法,名为诸佛如来。然而如来具足五眼,岂都无所见耶?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之五眼,通该十界,而优劣有殊。如经所说,五眼皆如来所具者,无非佛眼也。恒沙世界一切众生之心,如来无不知见。然众生之心,种种颠倒。而言非心者,妄识本空也;是名为心者,真如不灭也。所以者何下,征释非心之所以也。盖三世之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皆是虚妄生灭,故求之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此疑从上心住颠倒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前说众生心有住著是为颠倒,然福由心造,岂亦是颠倒?若是何名善法耶?恐潜此疑,故佛断之。福德有实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则寡。福德无者,离相布施,成无漏因,其福乃多。是则不住于相心离颠倒,所作之福无非善法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此疑从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上说诸佛所证,乃无为之法,云何佛身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可见耶?为断此疑,故有此问。善现乃会如来法身,固非色相可见,而未尝离于色相而不可见,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诸相,是名具足诸相”。良由全法身无为之体,起应身相好之用,是故应身即是法身,乃无相而相,相而无相,无见而见,见而无见者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此疑从上身相不可得见而来。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既云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如何为人演说法耶?然如来悲愿深重,随感而应,无说而说,说即无说,不达此意是为谤佛。言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离性执已,不妨称性而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善现解空第一,与般若空慧相应,以慧为命,故称慧命。前云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说而说,身说俱妙,难信难解,所以有此疑问。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众生有圣有凡,而凡夫众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圣体众生乃能信解。言彼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也;非不众生者,非不是圣体众生也。圣体众生即大乘根器人也,岂可视为凡夫众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现未悟,下文又征释之。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众生众生者,牒上文“非众生非不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言非是凡夫众生,是圣体众生能生信解者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此疑从前十二十三疑中无法得阿耨菩提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既云实无有法得无上正觉,如何却有修证?故疑而问之。佛答有三:一答,无法可得为正觉;二答,平等为正觉;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初答如文可见。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答,平等为正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觉也。正助者,正谓正观,空四相也。助谓缘助,修一切善法也。初答以无法可得为正觉者,达妄即真也。二以平等为正觉者,法无高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觉者,离相修善也,由离相故,名为善法。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此疑从上修善法而来。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前既云从修善法得菩提,则佛所说法是无记法,不能得菩提耶?恐有此疑,故佛举大千世界中,施七宝聚如须弥山之多,且大较之持说四句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乃不及其一。所说法盖佛离言说相,以离相故,能作菩提之因。故慈氏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彼即菩提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既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云何如来却度众生?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名即众生假名也,阴即五阴实法也,此假名实法皆即法界,故云不离于法界。既即法界凡圣一如,岂有众生可度?故云佛不度众生。如来若谓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此则著于四相。由离四相,则非度而度,度而非度,则是“如来说有我者”,真我也;“则非有我者”,非妄我也;而凡夫之我,是我执也。“非凡夫”者,论云非生,谓不生圣人法,即毛道凡夫也。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从第十七疑中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见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观如来者,观法身如来也。问意谓可于应身相好中观见法身不?善现乃知应身相好从法身流出,若见相好即见法身,故答云“如是如是”。佛又恐善现于应身取著,不达法体,故又以‘轮王即如来’为难。而善现解佛难意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既而佛乃说偈以证之,法身之体固不离于声色,但凡夫堕于闻见,是行邪道,不能见于如来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此疑从上不应以相观佛而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上明如来所证菩提不从福德而致,是则菩萨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报耶?为断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盖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离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断灭之见,故曰“于法不说断灭相”也。下又设喻以告。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假使有人,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则成有漏。心若离著,即成无漏。故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我者。无人、法二执也。忍即无生法忍,初住菩萨所证也。既得无生法忍,则与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云“胜前菩萨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报也。善现又疑,既不受福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须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则受而不取。取谓取著,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有来、去、坐、卧者,乃如来应身也。无来、无去者,法身也。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有去、来、坐、卧之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释之。谓如来应用示有动作,而法身之体如如不动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此疑从上应有去来法无去来而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上明应身去来是异,法身无去来是一。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故设喻以释之。释中初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次举言说我法离见。初释中文有三科:一标界尘一异,以显无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喻全法起应,应无异性;全应即法,法无一性。故偈云:“去来化身佛,法身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然如来体用互融,所以能一能异,非一非异,自在无碍者矣。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微尘全是世界,则尘无实性,故曰则非微尘。以离性计而说微尘,故曰是名微尘也。此喻全法起应,应即是法,何异性之有哉?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此释世界喻法身无一性。若知合微尘为世界,世界全是微尘,则世界无实性,故曰则非世界。以离性计而说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一合相”者,言众尘和合为一世界;“非一合相”者,非性执之一合;“是名一合相”者,乃离性之一合也。此一合相不可思说,而凡夫不了自生贪著耳。此喻全应是法,法不离应,何一性之有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下明离我、法二见。初离我见。夫我见者,有真我之见,有妄我之见。妄我见者,虚妄分别,众生见也;真我见者,远离执著,如来见也。既离执著,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不见而见也。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云“不解如来所说义”也。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之义,即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次离法见。夫如来说法,要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契理,故闻如来所说,当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于法取著也。法本离相,如来称性而说,故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一段文,虽证释离于法执,亦是总结降住正行,由经初善现请问:“若人发无上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来答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结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是知见信解。”此结如是住也,不生法相,此结降伏妄心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此疑从上尘喻化身是异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段文有三节。初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是假喻格量也。自“若有善男子”下,明持说福胜。自“云何为人演说”下,是释福胜所以。据经文但明持说功德而论,乃谓化佛说法有无量功德者。盖化佛是说经教主,持说是弘经之人,所弘之经是佛所说,佛之所说离言说相,故功德无量。弘经之人若能离著,则其福能胜彼也。如如者,法身之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则无去无来故不动也。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此疑从上演说与不动而来。
“何以故?
上言如如不动,则佛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言如来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说偈以释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者,一切世间生灭之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梦幻、泡影、露电六种为喻。“应作如是观”者,“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如梦幻等。能观既是妙智,所观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云“如是观”也。能如是观,乃了化身即法身,无常即常也。虽即法身,不碍涅槃,常即无常也。良以如来究竟非常非无常之法,故所以能常能无常也。是则终日涅槃,终日说法,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不可得而思议者也。一经始末皆称“如是”,始云“如是”住,“如是”降心,中间节节云“如是”,至此又云“如是”观,论乃释云:妙智正观。故知妙智实一经之宗也。正宗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洪武十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皇帝有诏:
令天下僧徒习通《心经》《金刚》《楞伽》三经。昼则讲说,夜则禅定。复诏:取诸郡禅教僧,会于天界善世禅寺,校雠三经古注,一定其说,颁行天下,以广传持。洪惟皇上以金轮统御,乘夙愿力,亲受灵山付嘱,流通教法,以寿慧命,不胜幸甚。于是()僧(宗泐)等,才虽愚钝,敢竭丹衷,述平昔所闻,辄为注释。注成,以十一年正月二十有八日,诣阙进呈,上御华盖殿览毕,乃可其说,勅刊板行世。然此三经,皆是究心之要,其功在乎破情显性。而流通之功,良亦不细。上以阴翊王度,下以资益群生,非惟吾徒一时之幸,实天下万世之至幸也。()僧(宗泐)谨识。

洪武十一年正月 日








编  辑|弗云

校  对|正仁
  审|正慧
  频|妙华
  源|《乾隆大藏经》本土著述,第1619部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