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热夏天?这位禅师有避暑妙招
最近一段时间,北半球的各地都陷入酷暑之中,有人说这个夏天,气温太高,闷热难耐,远超往年。
这让人不禁想起,曹洞宗开山祖师之一的洞山良价禅师,和徒弟的一段关于冷热的公案来。
其实,禅师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充满智慧的公案故事,也有与家人的三封书信。
从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一心向佛的僧人,也能看到一位感情细腻的儿子;
我们能看到佛教与世俗生活的某些矛盾,也能看到良价禅师身处其中,努力去达成生活的平衡,以及内心的和解。
许多年前的夏日,有诗人路过乡野,见瘦骨嶙峋的种田老农弯腰劳作,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句,其中没有一个热字,却将无边酷热与生活艰辛扑于面前;
许多年前的严冬,有文人驻足道旁,看衣衫褴褛的卖炭老者冻得哆嗦,说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句,单单一个“愿”字,已道尽世间的无奈与沧桑;
除了世事艰难,也许这酷暑与严寒的极端天气,一直也是人类不得不直面的生存挑战。
于是,许多年前的某天,有僧人问自己的师父,“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
师父说:去一个没有寒暑的地方。
僧人问:何处没有寒暑?
师父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阇黎”是僧人的意思,而这里的师父正是洞山良价禅师。
他是禅宗五家中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之一,曹洞禅风以春雨润物般细腻绵密著称。
那么,该如何理解洞山良价的这句话呢?
也许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一次时,会找到一些未必精准的答案。
在刚刚出家时,良价曾给母亲留下一封《辞北堂书》,在附于信后的颂里,他劝母亲不如就此忘掉自己:
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然后他话锋一转,说此番出家,寻求正法,亦是另一种形式的孝顺: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所以,他定要“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却同时安慰母亲,“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从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看到了良价对佛法的坚定与虔诚,但也有一丝细腻甚至略有矛盾意味的亲情融入其中——
一个人出家了,就真的能和过去完全割裂,忘掉一直在一起生活的家人吗?
但如果不与世俗划分界限,又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之中呢?
还有这学佛,却也不能把自己学成断情绝爱的石头疙瘩啊!
良价的此种矛盾,是人与法的矛盾,是情与理的矛盾,也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也许我们很难在这矛盾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但人心却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淬炼得越来越明晰澄澈。
十余年后,良价已是游历四方、见识过许多市面的得道高僧,他又给家人写了一封《再寄北堂书》,此时他已能坦然面对分别了许久的家人,“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
但是,当他嘱咐哥哥弟弟要好好照顾母亲,莫让老人家受苦时,不知不觉中,他似乎又变回了十年前那个刚刚出家的年轻和尚;
他一面说着“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这种充满禅思智慧的话,却也在转头低眉时自语:“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他一直珍藏着母亲多年前写给自己的信,那封被后世称为《娘回书》的文字里,母亲说不再奢望他成为二十四孝里那样的孝子,只愿他真的能如佛经故事里的目连尊者一般,度其脱离苦海。
只是《娘回书》里的那句似乎还带着哭腔的“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仿佛诛心利剑,让人想要分辩,却又无从开口……
良价禅师看到这样的文字时,会如何在记忆中面对年迈的母亲,又会如何面对僧人身份的自己呢?
这世间本就如此,不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都要面临无数拷问本心的难题,就好像现实里本就没有“无寒暑处”一样,很多事情从来就没什么两全之法,很多思绪从来都凌乱而纷杂;
当你做出一种选择时,总会留下伴随余生的遗憾,总会生出无力改变的无可奈何;
那就真的没有应对之法吗?
也许答案,依然要回归到人的内心。
于是,良价禅师这句“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就别有一种韵味了;
你可以理解成“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这是境随心转,万物皆是虚幻之意;
也可以理解成“冷时便冻死自己,热时便烤死自己”,当“我执”死去,便得见本来面目。
只是这种状态,究竟是一瞬间的明悟,还是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亲身体会一番,任谁也无法确认下来。
不知道良价禅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和母亲的书信;
不知道他那些或坚定或矛盾,或决绝或细腻的感情,是不是也有一天,会在寒暑交替的岁月里,变得更深沉悠远,或是消散于虚无。
如今,又是一段热浪澎湃的时节,又是一个头顶的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的暑日;
依然有人被热射病威胁着健康,依然有人为无着落的未来焦头烂额,有人低眉俯首默默流泪,有人遥望远方欲说还休——和许多年前一样,各式各样的悲欢离合发生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人生实苦,酷暑之中的生活,更是不易;
那么你的心,找到那个“无寒暑之处”了吗?
你又会如何,度过这个漫长的夏天?
注:
文中配图均源自《古佛画谱》,根据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制版印行的影印本整理,作者黄泽。
参考材料:
1.徐文明:《洞山良价大师的伦理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2.杨雪骋:《洞山良价的生命论》,中国哲学史,2002.04
3.伍先林:《曹洞宗的禅风与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佛学(总第四十七期)
2024-03-17 13:53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