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讲究吃素的?

繁体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方、各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菜肴,如同一座座行走的饮食博物馆,且在长年累月的发展中,还逐渐形成了极具华夏代表性的“八大菜系”。


然而不管是哪个地方的菜系,素菜始终都是与地方特色菜并驾齐驱的特色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素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选择与实践,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

那我国的素食文化都有什么特点呢?千年之前的素食与今天的素食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悠久历史的素食文化


中国素菜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相传豆腐就是在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这为素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豆腐不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优质蛋白,它的发明无疑让素食也能成为了维持人体基本能量的饮食。


到魏晋时期,素食的发展已经相对非常完善,逐渐出现了许多完整的素食谱。

据考证,北魏《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食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素食谱。

而到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尚佛学,并以身现法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


但素食走向专业化,还得从宋代说起。《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北宋卞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均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南宋首都临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种。


而且南方饮食十分考究,多素食菜名中,带“假”字的就最多,这体现了素食在人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说明了彼时有老百姓以素食取代肉食,看出我国人民百姓对素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此外,宋朝关于素食食材与菜谱的文献记录也非常详实。宋朝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近八十种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

程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则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菜谱。


到了元明清时期,素菜的发展到了总结前人,不断突破创新的阶段。

与素食相关文献记载丰富,种类繁多。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堪称一部素食百科全书。

孙中山先生早年学医,深谙国民身体健康与建立强盛国家的关系,而人体健康又有赖于丰富的营养和平衡的膳食结构。

因此,他非常重视饮食和食物,还特别提到了豆腐。他认为豆腐富有营养,为养生要物,强调大豆食品的作用。他说:“以黄豆代肉类,是中国人之发明。”可见,在华夏漫长的历史中,素食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
丰富多彩的素食内容

时下我们在讨论素食,更常见是将其等同于西方的素食主义,推崇纯素,讲究身体所需能量的平衡。

但生在拥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中国人,对植物性食物的偏爱,几乎根植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中,已属本能。

中国的素食文化,从来都不是单调、乏味、严苛的。在对植物性食材的运用上,中国人的花样百出一直令西方人惊叹。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书《说文解字》里,对“素”的解释,是白致缯,指洁白而精致的丝织物。

对于简淡中蕴含无数绚烂的中国素食来说,这几乎是最为贴切的一个比喻,洁白而精致。

中国人的茹素,也并非是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主义。它并不过分强调西方“素食主义”严格机械的划分标准:蛋素食主义、奶素食主义、纯素食主义、生食主义、食果实主义。


如果说西方的素食主义是不断地做着减法的话,那我国的素食文化,却是极为现实主义地一直在做着加法。它糅合了修身养性与慈悲不杀的清淡养生,世俗口味的理解包容,走出博大丰富的中国素食文化,有着大开方便法门的众包精神。
此外,我国的素食食材是异常丰富。在中国菜系中,经初加工的常用素菜原料有:经黄豆加工成的豆腐及豆制品,经面粉加工成的面筋和烤夫等,以及粉皮,粉丝等。

菌藻类包括: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猴头菇,海带,发菜,紫菜,蕨菜等。


其中,豆制品可谓是国人餐餐不可或缺的食材。豆制品的品种异常丰富,豆浆、豆腐、豆皮、豆干、豆泡、腐竹、豆浆等等有几十种之多。

而在对对植物性食材的运用上,古人更是“很会玩”!


四大名著《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就列有一个素菜单:“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这些纷繁食材的错综变化,均是令中国素食出神入化的根基。

而当我们追索食材的演进历史时,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素食文化最兴盛之时,均在盛世,而这并非巧合。

所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盛世不仅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令更多的人可以从劳碌奔波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更为精致、优美的生活方式——素食,便是其中一种。


毫无疑问,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盛世,现代化发展迅猛而厚重,“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饮馔之道,更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永续共处的思考。

于是,我们回望中华历史留下的那些素之精华,走入丰富斑斓的素食,是重拾璀璨的历史珍宝,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返璞归真!

- END -



健康    环保    素食    美好生活

2024-03-17 13:53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