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年老后难相处,如何陪伴他们而不再彼此伤害?

繁體

致 那些难相处的父母

只盼他们的苦痛

能稍微得到理解

——Grace Lebow

文 / 葛瑞丝·雷堡、芭芭拉·肯恩

译 / 劉慧玉

一个嫌东嫌西的父母让人很难招架,你会本能地想自卫或反击,这么一来,父母的攻击力道加强,你也不假辞色地还击,于是开启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事,彼此只有更加气恼与受伤。

别对父母以牙还牙,那没有效果。换一种不抵御、不批判的策略来回应。下次当妈妈骂你,深呼吸,让那些刻薄的语句从你背后滑落。可是,一辈子已经习惯那样反应,改得了吗?你可以的。只要你了解妈妈其实身不由己,那些行为反映的是她严重缺乏自信,而为了驱走这种自卑,她让自己相信周遭人的缺点更多,所以她陷在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中,总是贬低旁人,尤其是最亲近的人。这就是她面对世界的态度。你若开始抵御,会马上加深她的自卑;反之,你若默默承受,她获得了自信,就会放你一马。



不妨先做好最坏的打算,设想每次碰面,父母就会对你出言不逊。根据经验假设一个情境,然后揣摩你将如何回应。举个例子,想像你去探望母亲,她一见到你就说:“你这条领带和西装完全不配,你是色盲还是怎样?”以往,你大概会马上反击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觉得这条领带很适合。” 现在,你可以这样讲:“妈,也许你说得对,回家后我该把卧室灯光调亮一点。”

另一招是转移焦点。例如我们有位客户某次去探望她母亲,碰到这样的欢迎词:“亲爱的,你这双鞋子在哪里买的?真丑!”

这位客户没像往常那样觉得被人身攻击而启动防御模式。她早已做好准备,于是四两拨千斤地说:“噢,我也不记得了,妈。我倒是很喜欢你脚上这双鞋呢,你在哪儿买的?”

她母亲这样回答:“你喜欢吗?记不记得有一次,你爸爸带我去海边度假?我在那儿一间很可爱的小店看到……”

如此一来,这位客户把谈话焦点从自己转移到母亲,而且是转到一个让她发光发亮的地方。

设想各种可能被父母批评的情境,一一准备好良善的答复。有时也可以找人演练一下。

被父母批评的感受尽管很糟糕,但还有更糟的:父母很需要某人的帮助,却总以批评浇对方一头冷水。下个例子就是如此。客户贝丝告诉我们,她婆婆莫莉怎样批评她的看护伊莲。

 有一次我去探望她,她跟我说:“那个肥婆,成天只知道吃和看电视。”我婆婆讲这些话时完全没压低声音,反而拉高了嗓门。我都快昏倒了。伊莲也只能忍耐。我猜这不是婆婆第一回当面讲这样伤人的话。“妈,你怎么这样说呢?”我跟婆婆说:“你知道她帮你做了好多事情。如果你再这样,她会走人的。”

“那我要谢天谢地了。”婆婆气呼呼地回我。

贝丝无法想像,伊莲怎么受得了这种欺人太甚的雇主。莫莉有糖尿病,儿子发现她会忘记吃饭,便雇请伊莲来帮忙打理家务、采买和煮饭。

贝丝的先生说,从他有记忆以来,妈妈就是这个样子,后果也不难想像:她没有朋友,家人对她也都敬而远之。现在问题更大,若留不住看护,她的健康会出问题。一辈子毒舌的毛病,有办法解决吗?

要明白父母批判和挑剔的性格已经根深柢固,身为子女,不妨卸下武装,以理解的态度与他们相处。

我们告诉贝丝,他们夫妻可以采取几种应对方式,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先了解到,莫莉不像一般人有自我审视的内在控制,她一感到压力,便马上口不择言。这类型的人自我形象低落,欠缺判断能力,自我控制很差,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老化;随便一个普通毛病,如短期记忆丧失,他们都视为天大的缺点。由于他们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因而必须把矛头指向他人。

像莫莉这样超爱批评的人,甚至不晓得自己有此毛病——她欠缺理解此事的情感能力,也无法理解看护对那些言词会作何感受。所以,别帮看护讲话,那只会火上加油,让她说得更毒。试着告诉她,批评看护是不智之举,会惹得看护与她对立;相反地,若善待人家,人家会加倍对她好,这才是聪明之道。

除了在婆婆身上下功夫,也别忘了帮看护打气。把她拉到一边,解释婆婆根本身不由己,这是她一辈子的毛病,她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时时赞美,感谢看护的耐性与付出。一旦伊莲了解这位老妇人无法自我控制,她的内心十分痛苦,就不会把那些难听话放在心上,反而能给予同情。

为何老人家抗拒改变?

多数人都以自己的独立精神与自主生活为傲,老人家也是一样。他们可能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子女不同,就像你有时也不赞成小孩或朋友的意见。你有自己的做事方式,不希望别人来告诉你该怎么做。

有时候,老人家拒绝听任子女安排,不啻是种健康自主的表现。也许子女总是太过坚持,一味地认定父母听他们的话才会比较好。

先评估父母所涉风险程度,若属高风险,你要介入;若不是,就放手。你若无法自行评估,就请专家协助。

想搞懂这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是个老人,也许八十几岁,或者更老;可能失去了不少东西,包括眼力、听力、活力、行动力,却仍尽最大可能适应这一切。当然啦,比较迟缓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暗示你“这样”不妥,他们才知道怎样最好,想必你大概也要不高兴了。接受人生所流逝的东西,难道还不够令人心烦吗?还得忍受这些“万事通”子女吗?不过再想想,或许你也同意,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健康着想,是该做些改变了,于是尽力做出调适。


再假设你是之前那位桃乐丝的母亲。这辈子你努力对抗忧郁,自有一套坚固的防御机制,拒绝任何可能危及这个机制的改变。现在年纪大了,健康变差了,孩子来劝你,生活方式得做个大调整。光是这个念头就让人焦虑不已,你当然会百般抗拒。

健康的老化,需要调适性的自我认知——我虽然无法做这个那个了,但我还是可以找到别种东西。这不是所有人都办得到的事。那些难相处的人更难承受岁月带来的流逝,他们对老年的抗拒超乎常情,因为老化对他们的自我平衡造成了重大威胁。所以,桃乐丝的母亲无法适应眼前的改变,她的僵固让她无法理性并作出判断。要她看清生活无法自理的事实,就等于要她承认自己已彻底失败。

不要费力去改变父母,而是试着理解父母。即便无法知道父母行为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但理解父母的行为背后有他们的背景因素,这个理解更重要。这能让你懂得父母并非任性妄为或者存心找茬,他们其实是不由自主的。也许母亲一生饱受某种人格障碍之苦,尽管如此,她仍然不断想办法加以控制,度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但随着迟暮而来的身心俱疲,终于这个包袱使得她难以负荷。

有这个认知之后,你就能以崭新的角度看待父母。你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生气,并且比较有同理心。你会学者不再耗尽心力去改变父母,而是寻找有建设性的,实质性的方式去接纳他们。因为,改变意味着跳脱过去的自己,这很困难,我们应该学习尝试新的方法,有“创意”地生活。

(完)

怎样才算长大?我想,长大,意味着我们有更宽广的心胸去理解旧日所无法理解的事物和行为;意味着我们能够承担、包容、欣赏和感恩;意味着我们不再抱怨生活,而是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去和人互动,做事。

有个段子这样说,“你说你开悟了?好,回家去和父母住一周。” 我们很容易和父母起冲突,每个佳节,和家人团圆相伴,如果能像文中所写这样和父母相处,不失为好的尝试。愿我们在生活的历练下,日趋成熟、坚强和喜悦。



健康    环保    素食    美好生活

2024-03-17 13:53
打赏 点赞
评论问答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