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這是一篇非常棒的學習哦!與您分享,希望您能受用無窮,人生幸福美滿~?
學會「正念」療法,提升免疫力。《作者:洛桑加參》
我從醫的初衷源自父親,我來自雲南香格里拉藏區,是西藏人,曾在拉薩出家2年,自幼即對源於佛學的藏醫藥學特別感興趣。
13歲離開青山環抱的家鄉到外地求學,曾至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St. Philomena College)攻讀物理系,後來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文藝復興時期創建的德國佛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進修,也是學物理。
2000年因緣際會來到台灣,實現兒時的從醫夢,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習西方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繼續研究東方的藏醫藥學與中醫養生概念。
輾轉流連許多地方之後,希望能建立一座結合西醫、中醫、藏醫的教學醫院,這一切皆源自父親對我的影響。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帶來中國儒家文化與印度佛學,直至今日,9成以上西藏人篤信佛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脫離不了佛法;而我也是出生在以和為貴的佛教家庭,父親常常提醒我:「做人不光只是自己開心就好,要讓大家都開心,對社會有貢獻。」
家裡有些親戚是藏醫,小時候看他們幫助許多愁苦的病人恢復健康、笑容,讓我心生崇拜,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想:「我也要當醫生,這樣可以讓大家都開心,父親也會因此感到高興。」
積怨,對自己二次傷害。
印象中,我從沒見過母親生氣、不曾被父親罵過,甚至我還懷疑,他們夫妻倆根本沒吵過架。兩老整天笑咪咪,不像是有本事吵架的人。
認識我的人,也幾乎沒看過我發脾氣,很多人覺得很神奇,「如何能一直心平氣和?」其實來台灣之後,我才覺得大家更「厲害」,情緒起伏大、衝動、容易生氣,難道不覺得累嗎?
對我而言,生氣超累的,不但耗損精力,還會降低智商。
聽著病患訴苦,我常納悶,大家到底哪來這麼多事,可以煩心、煩到晚上睡不好?
看新聞,現在的小朋友被同學打一下,家長馬上氣沖沖怒告學校,
嚷嚷著要討公道,要求老師道歉、對方家長認錯,在我的家鄉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西藏小孩很頑皮,平常在外面玩得一身土、一身泥,男孩子追逐打鬧稀鬆平常,甚至還拿石頭丟來丟去,我現在手上還有小時候被石頭劃到留下的疤痕呢!
由於家訓之一為「他人之惡,不上我心」,所以當時我手流血了,
跑回家「哀爸叫母」,還來不及說玩伴的不是,父親便先趁機教我「如何原諒」,沒有顧好自己是自己要負責,不能隨便怪別人;就算別人有心或無意,做了不好的事情傷害到你,你也沒必要往心裡去。
積怨,是對自己的二次傷害,真的沒必要跟人家生氣、賭氣,還不如包一包傷口,趕緊繼續去玩。
樂觀,提升身體免疫力。
念了醫學院、讀了許多論文後,我才知道積怨真是要不得,很多病都是積怨而來的,煩人、惱人傷的是自己的身體。
為什麼你討厭的人沒事,自己的健康反而出問題呢?
要從免疫力說起,樂觀、懂得轉念的人,確實可以轉病為福,因為他們體內有較多的輔助T細胞( Helper T Cells),是一種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淋巴細胞。
樂觀的人,輔助T細胞消滅癌細胞的效能強大;悲觀厭世、長期壓力大且不懂得釋放的人,往往免疫力低下,一旦生病、開刀,不僅復原速度不如樂觀的人,疾病復發機率也較高。
大我與小我無二,因果終將回歸自身,佛教哲學把繁雜的宇宙萬物,
簡化為最基礎的5種元素,將人(小我)視為由地水火風空5元素構成的小宇宙,包含萬物的大宇宙(大我)
也由相同的5元素組成,大我與小我的基礎「成分」,其實無二,大我有的東西,小我通通有,並且會互相影響。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一粒微塵中,能看到整個世界,也能看到自己,就是這樣來的。
然而,哲學的話語,對一個還沒開智慧的小孩來說,實在艱深,
父親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
「如果你對每個人都很好,那每個人都會對你很好。」
自我與他人之間,是雙向的動,你對人生氣、罵人、打人,這些氣、難聽的話,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就是因果;相反的,如果你放生、用仁慈的心去做一件事,自然會得到好的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用正確的想法去做正確的事,就不用擔心壞事厄運纏身。
利他,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我現在出書,在廣播、電視、演講場合中,經常告訴大家的「利他」觀念就是父親教我的。
研究預防醫學後,我發現只治療某個生病的器官,是「見樹不見林」的作法,只能暫時救急、治標;
若要讓人的身心靈,得到完美的健康平衡,學會「利他」才是《治本的關鍵》。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人我關係的緊繃、疏離對養壽不利;而感覺被愛、願意付出愛,尤其是不求回報的老人家,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特別低。
研究證實,付出愛心、利他、交朋友,能保護大腦、避免早衰。
從前父親叫我利他,我調皮回嘴:「我什麼都沒有啊!怎麼利他?
還是等我發達了,再來好好利他吧!」見我耍賴,父親依舊笑咪咪、
不慍不火地回答:「不一定要給人家很多錢、很多好吃的,講一句好話就是利他,跟人家分享,你會的事就是利他。」
「正念」療法做自己的良醫。
這幾年我接觸至少上千名病患,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大膽地把「健康」、「快樂」、「利他」之間畫上等號。
除了正規的醫療流程外,我還加上「正念」(Mindfulness)療法~
讓病患每天做一點小改變:愛心多一點、情緒少一點、多講一句好話、少吃一碗白飯、多為自己做件開心的事、少抱怨他人一句、多睡好覺、少煩工作、多原諒一個人、少罵人幾句、多分享知識、少說八卦……等。
讓情緒轉好、保持心情愉悅,使快樂指數升高,能大幅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
用正念、正思維過生活,只要願意每天改變一點,6個月後再來看,心寬,身體自然而然放鬆,因長期壓力累積出來的慢性病,皆能獲得良好控制。
利他不難,想要不生病更是一點都不難,透過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從學習利他做起,人人皆能成為掌握自身健康與幸福的良醫!
【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法喜與您分享,感恩!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彌陀名號是來自極樂世界佛祖級的正能量】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