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安养|为走投无路的老病僧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福建双缘安养院)
一到中秋月圆时,徐师兄就忘不了那位僧人。
去年中秋节,徐师兄一行去寺庙送月饼,远远看到一位出家人。走进了才发现,原来是位老僧,快90岁了,苍老,羸弱,身躯佝偻,生活已不能自理。
兴许是在床上躺久了,被人推出来透气的吧?轮椅中的老僧,孤寂,衰弱,犹如老树的枯叶般,在秋风中摇摇欲坠。
徐师兄心头一阵酸楚,“当时我就想,以后,有出家人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我们就接过来给他养老。”
徐师兄是一所安养院院长,“最初,做安养院是抱着做生意的心态,想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未来,养老产业是发展趋势。没想到,这几年做下来,发现老年人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出家人,晚景更是凄凉,就再也放不下这件事了。”
01
出家人是“三无”群体,老了病了怎么办?
很多人以为,出家人的生活,闲云野鹤,晨钟暮鼓,潇洒自在。然而,事实上,他们中的不少人收入不高,不稳定,更面临着老来无依的窘境。
一位70岁的老师父,多年来,只身一人守护着一座古庙,从年富力强到身体衰老,他似乎早已和古庙融为一体,不温不火,清净平和。老师父生活非常清贫,,这些年身体差了,患有糖尿病,平时他很少去医院,身边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居士,偶尔来帮着做顿饭。
还有个寺庙的老师父,身患多种疾病,大热天穿着厚重的衣服和棉拖鞋,即便拄着拐杖,走路也较为艰难。老师父告诉我们,生活拮据,疾病缠身,这些他都不在乎,他只想守护好这座小庙。
更有许多常年在深山修行的老僧,夏天还好过点,漫长的冬天里,陋室犹如冰窖,老师父们往往是披着棉被打坐诵经。他们大多患有风湿寒病,有的走路一瘸一拐,仍然坚持上殿和劳作。寺庙香火微薄,一日三餐哪怕只是清澈照影的稀饭,却仍然精进修行。
年轻时,师父们忙于建庙、修行,生活艰苦点,他们丝毫不在意。如今,年纪大了,百病缠身,他们无儿无女,无钱财,无社保,该如何养老?
虽然国家也有相关福利政策、扶贫措施,然而,一是他们对相关政策认识不足,二是,他们不愿麻烦政府,叨扰其他人,因此,有不少偏远小庙的僧人,凄凉终老。
有一位住持法师告诉过我们这样一段往事,“那天,一位偏远小庙的师父,拖着病苦的身体来到我们寺院,他说:‘我不是来养病的,我是来求往生的,我不想死在病房,就想死在寺院’。病到这样,走投无路了,不知他辗转了多少寺庙,才来到我这里,也许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希望我能收留他。生命的最后,他只想求一个安心修行的机会,我为什么不能收留他、成全他呢?如果对病人都没有慈悲心,那么我们出家人的慈悲心在哪里呢?”
这种僧人之间的守望互助,令人动容。但,如果这些僧人,晚年能被妥善安置,跌倒有人扶,病了有人照护,这才是老病僧伽该有的归宿。
让走投无路的年老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
02
起步艰难,外出“取经“
徐师兄的安养院正是基于这样的愿心,才坚持走到了今天,正如他所说,他们希望,能把那些老无所依的出家人都接来养老。
但美好愿心的背后,难免历经磨难。回想创业的艰辛,他感慨万千。
2016年12月1日,徐有科在内的15位同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接手了这家安养院,当时,入住人数仅为28人。此后,尽管费尽周折,多方努力,入住率始终难以提升。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安养院不仅没有收入,还要不停往里贴钱,大家没有工资,一直义务付出,到后来,每人每月才发了1500元的生活补助。
半年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坚持到最后的,只剩下两位,徐师兄是其中之一。
万般无奈下,他们决定外出“取经”,四处考察走访国内外的养老机构,吸取成功经验,也总结失败教训。
这趟考察走访后,他们决定,把安养院的发展重点调整为“信仰安老,安宁疗护及临终关怀”。
让走投无路的年老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
03
探索养老新模式:信仰安老+临终关怀
徐有科说:“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是因为我们四处考察后发现,大多数安养院不好做的原因,真正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
第一,是老人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很多老人会产生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落寞感,在一般的养老院里,目光所及处,不是老年痴呆,就是饱受病痛而绝望无助的眼神,隔三岔五,就会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犹如一个巨大黑洞,一点点吞噬着老人们最后的生命之光。对大多数老人而言,入住养老院=无望的等死。
鉴于此,安养院推出了生命教育,提出“信仰安老+临终关怀“,信仰如明灯,信心如甘露,这种方式,对一辈子省吃俭用、行善利他的出家人而言,无疑是最贴心、最周全的照顾。
相比社会上普通养老院的老人,入住这里的老师父们,看待生老病死的心态更为豁达平和。当他们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安养院会有专人进行临终关怀与助念,安然离去的老师父,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显得格外安详。
第二,是员工的心理问题。一般安养院的员工,面对的对象是衰老病痛的老人,他们从事的是给人擦屎擦尿的工作,且近距离、高频率地目睹死亡,时间久了,恐惧、焦虑、抱怨等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
鉴于此,养老院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传统文化,用信仰来照顾自己的心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这里,他们认为,孝敬老人、照顾老人最大的积福积德,是利益子孙后代的事,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爱和恭敬心,来照顾年迈的老师父。师父们也心怀感恩,时常把好吃的分享给护理人员,整个养老院像个大家庭,彼此信任,其乐融融。
徐有科说,出家人也是肉体凡胎,也会经历衰老和病痛,这种“信仰养老+临终关怀”的模式,能真正缓解大家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让晚景凄凉的老师父有了欢声笑语,让他们最后的生命,能够带着尊严谢幕。
让老病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
04
困境僧伽:这里是最后的依靠
这几年,愿意来安养院的师父,几乎都是老了,病了,无人照顾,实在走投无路了,才辗转联系到养老院。
有一位老师父,多年来一直在护持一个小道场。老师父生病后,道场条件有限,人手少,老师父自己也不愿拖累大家,正苦于无奈之际,得知安养院的消息,便赶紧联系到其中一位负责人,请求入住。这位负责人说,师父,您来吧,这里有护理人员,我们来照顾您。
老师父来这里时,情况很不好,几乎无法走路了,入住后,病情不断恶化,吃喝拉撒全仰仗护理人员的照顾。对不少出家人而言,走投无路了,安养院是他们最后的依靠。
还有一位法师得了癌症,住进安养院后,通过护理,身体好转了,就回到寺庙继续操劳,病情恶化后,又回到安养院来住。有几位法师都是如此,他们在寺庙和安养院之间往返着,在利益大众的同时,有了可以依靠的地方,感到非常安心。
目前,入住的一位老师父,因病情恶化在住院,安养院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对接了灵山慈善基金会僧伽医养项目组,可以帮他办理包括门诊、住院在内的各项医疗费报销, 老师父感到非常安心,一直表达对安养院、对灵山慈善基金会的感恩。
还有一位从来自闽南的老师父,不慎摔跤后再也起不来了,后来瘫痪在床。
这些出家师父一生为别人考虑,自己老了,病了,却不愿麻烦别人。好在,听说安养院可以接收出家人,如今,老师父住在安养院四楼的一个包间里,安养院安排了一对一的护理,大小便和喂饭,都有专人照顾。
关于费用,徐师兄说:“缴费的,我们接受,没能力缴费的,我们也接受。“
让老病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05
最难的,是经费不足
这两年,不断有身陷困境的年老僧伽发来求助信息,除此外,还收到慈善基金会对接的一些不能自理的老年出家人,面对这么多需要帮助的老师父,安养院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了入住僧伽的吃喝拉撒睡等各项费用,还要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支付人员工资,继续聘请专业护工……
徐师兄告诉我们:“为了这些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年老僧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我们愿意为他们提供一处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真正解决他们养老中的需求,让他们在安养院幸福快乐的安度晚年,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99公益日,让我们,圆满他们的愿心,减缓他们的压力。
为老病僧人,送去一份温暖,一份依靠!
让老病僧人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024-03-17 13:53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