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鹿野苑的前世今生(内有敦煌壁画动画剧)

繁體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

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

——《法句经》

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佛教对于一切生命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

鹿野苑

鹿野苑乃古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在瓦拉纳西城外约10公里处。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的婆罗尼斯国都城东北,有婆罗尼河流过。从婆罗尼河向东北走十余里便是鹿野伽蓝。鹿野苑又称鹿苑、仙园、仙人住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法,五位侍者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之始。至此,佛教的佛、法、僧三宝具足了。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没有捕猎、杀生,是修行者的圣地。而“鹿野苑”这个名字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慈悲的鹿王

据《出曜经》记载,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曾经转生为鹿王,统领五百只鹿。同时提婆达多是另外一个鹿王,也统领五百只鹿。

当时的国王很喜欢打猎,有一天到此狩猎,一千头鹿被困于猎网之中。眼看鹿群将遭灭顶之灾,鹿王安慰众鹿,并与国王商定,每天献给国王一头鹿,以换取鹿群的生存。

一天,轮到提婆达多鹿群里的一头母鹿要被献出,母鹿求救于提婆达多鹿,说腹中有快降生的鹿仔,希望得以免死,但是遭到了提婆达多鹿的拒绝。母鹿只好转而祈求鹿王,鹿王听后,代替母鹿来到王宫,众鹿因不忍心而随着鹿王一起进宫。

国王问鹿王其中原委,鹿王说:“因为国王同意一天只杀一头鹿,才使群鹿保存下来。今天国王杀母鹿便等于杀母子两头,故愿代替母鹿就死。”

这时,国王深深反省自己,因贪图口腹之欲而滥杀无辜,尚不及鹿王通情达理。国王说:“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他不仅没有杀死鹿王,反而下令全国官宦黎庶,凡游猎杀鹿者都处以死刑。

他将鹿王及群鹿放回鹿林,此后鹿群安全无忧地生息于鹿林,此处便称为鹿野苑,鹿野苑即是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

九色鹿的故事

视频播放地址:点击播放

视频: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等动画剧

佛陀在过去的每一世都像做鹿王那样,努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佛说九色鹿经》记载了佛因地为九色鹿王的本生故事。

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拂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

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未来得及避开。

当她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她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那时的乌鸦就是阿难的前身,溺人者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那时的九色鹿就是释迦佛的前身。在经的最后,佛陀告诉阿难:“你有极大的心愿想要得正道,菩萨更要勤苦修行波罗蜜,要像这般忍辱。”

在鹿野苑这片圣地上,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达美克佛塔(梅呾丽耶塔)是标志性的建筑。这座塔也叫弥勒菩萨受记塔,“梅呾丽耶”意为“弥勒”或“慈氏”,即表示释迦如来授记弥勒菩萨将来成道和转法轮之处。

弥勒菩萨发愿不食众生肉

弥勒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贤劫的第五尊佛,现在兜率陀天说法。《悲华经》说弥勒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思益经》说弥勒菩萨“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

弥勒菩薩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不食众生肉的广大慈心,即是慈氏之名的由來。《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详细记载了弥勒菩萨不食众生肉的因缘。

弥勒菩萨过去世在山中修行时,因大雪山中缺乏食物,兔王看到菩萨精进行持,为了护持正法久住便投身火中,将自己的肉烤熟来供养菩萨。

菩萨看到兔王舍身为法的精神,非常感动,即说偈言:“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更发誓言:“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想,不食众生肉,直到成佛。”

弥勒菩萨亦曾有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弥勒菩萨以“大慈”著称于世,初发心时即发誓:永不食众生肉!有弥勒菩萨信仰的地方,人们也会健康、长寿,有福报。

同生于地球家园,人类与动物是生命共同体。愿每个人都能体悟这个道理,学习佛菩萨,戒杀、吃素、护生、放生,如此便能够延寿命、愈疾病、解灾难,从而获得吉祥安康的人间净土。

学习佛菩萨的精神,就有佛菩萨的福报。以此功德回向国泰民安,灾疫永息,愿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2024-03-17 13:54
打赏 点赞 (4)
评论问答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