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

繁体

人活著,总希望能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有些人观念、见解偏差,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有钱才是富有,因此做了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
一、无病第一利
世间上什么最好?就是不生病。
平时我们不觉得健康可贵,可是一旦有了病痛,如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们缠绵病榻数日;一颗小小的蛀牙,就够我们整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不但自己苦恼,也影响亲朋好友为我们担忧。
《佛医经》载,一个人得病有十种因缘:1、久坐不饭,2、食无贷,3、忧愁,4、疲极,5、淫妷,6、瞋恚,7、忍大便,8、忍小便,9、制上风,10、制下风。
《心地观经》说:“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多注意身体的保健。身体的病痛固然让我们产生苦恼,而心理的毛病,更是使我们昼夜不得安宁。
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起贪瞋痴等烦恼时,虽然努力加以排遣,却才下心头,又上眉头,那么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
这种由于我与心的不调和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并不亚于身体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痛。更何况心是主宰者,如一国之君操纵著一切,是永远存在的,一旦被贪瞋痴慢的病侵蚀,成为病心、坏心,将轮转到地狱或畜牲,受大苦痛。
因此,这永远存在的心要好好的爱护它,时时用真理和慈悲的法水来调伏它。所以,身心健全无病,才是最大的利益。
二、知足第一富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厌。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摄取,而误蹈法网,身陷囹圄。
所以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所以,世间上谁是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财产,拥有房屋数百间、土地几百甲、几干甲就是富有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
三、善友第一厚
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别译杂阿含经》说:“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人所以能存在,乃是靠众多的因缘关系而来。朋友,就是重要的因缘之一。朋友有益友和损友。
《长阿含经》载,益友有四可亲:
一、止非:见人为恶,则能遮止;示人正直;慈心愍念;示人天路。
二、慈愍:见利代喜;见恶代忧;称誉人德;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三、利人:护彼不令放逸;护彼放逸失财;护彼使不恐怖;屏相教诫。
四、同事:为彼不惜身命;为彼不惜财宝;为彼济其恐怖;为彼屏相教诫。
《孛经抄》说,友有四品,“如花、如称”的是损友,“如山、如地”的是益友。
又说交友之道乃:“化恶从善,切磋以法,忠正诲励,义会友道。”

《四分律》谓亲友具有七法:
1、难与能与,2、难作能作,3、难忍能忍,4、密事相语,5、互相覆藏,6、遭苦不舍,7、贫贱不轻。
所以,我们结交朋友,是为了互相砥砺,互相帮助。好的朋友能给我教导,给我劝解,给我知识,给我帮助。
譬如春秋时代的鲍叔牙与管仲,二人笃于交谊,世称“管鲍善交”;目犍连因知友舍利弗,得以归投佛陀,共同追求真理。
所谓“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亲近善知识,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结交恶知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因此,好的朋友是最可亲的人,也就是“善友第一厚”。
四、无为第一安
无为,是涅槃的异名,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境地。人活在世间上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成了要坏,坏了再成;人生了要死,死了又生。但是涅槃的境界是:
一、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二、无住的境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
三、无我的境界:已去除我执之我,而存真如之我。犹如黄金去了杂质,发出灿烂的大乘光芒,发出慈悲平等的光辉,普照世间众生。

四、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那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所以说,涅槃就是圆满,也就是所谓“无为第一安”。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在看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