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繁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不少人谈及《金刚经》的第一印象。其优美的文辞、晓畅的翻译、玄妙的义理赋予了它显赫的声名。
然而作为佛教般若系的核心,其智慧又往往难以理解,如“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那到底“般若”是不是“般若”呢?
本期讲堂,让我们一同走近《金刚经》。
■ 经文结构
《大般若经》记述了佛陀的十六次讲法,其中前五次专谈从发菩提心直到成佛的阶位与观行,可见发菩提心在修行中极为重要。
作为《大般若经》的心髓,《金刚经》便是以发菩提心为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须菩提请佛陀为众生开示如何降服妄想烦恼,从而安住在菩提心上。
《金刚经》就是佛陀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菩提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发菩提心”,也即发成佛的心。这是承载广大菩提行的基石,也是成就菩提佛果的柱础。
诸菩萨借此得以广度群生,十方诸佛借此得以护念、付嘱诸菩萨,使得佛法弘传千年、流化不绝。
因为没有佛陀的护念,初发心的菩萨固易退失菩提心而不续修大行;没有佛陀的付嘱,久修行的菩萨也会深入禅定而不外出弘法。
因此,须菩提在提出疑问前首先赞叹了佛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菩提心是如此重要,但对于修行者而言却很难安住在菩提心上,这是因为心一直向外驰散,劳碌于烦恼妄想之中。
只要降服此心、遣除妄念,扑灭烦恼,自然就可安住于菩提心上。因此面对须菩提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佛陀先略答了第二个问题。
■应如是降服其心
佛陀说菩萨要这样降服其心——面对一切众生,都要一视同仁地度化他们,帮助他们达到灭尽烦恼的清净境界。
同时,也不要执著的以为有能度众生的我(著我相),有能为我所度的人及众生(著人相、众生相),有我、人、众生相的恒时存在(著寿者相)。简单来说就是“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随后佛陀略答了第一个问题——要想安住菩提心,就要去行菩萨行。虽然菩萨度生的法门无量无边,但总不出六度,于是佛陀在此开示离相布施。
佛陀之所以在此处强调离相布施,是因为我们的心本就因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而向外驰求,生起种种欲望烦恼,若在行布施时,仍执著于有布施的施者、所布施的对象、以及布施的物,正如雪上加霜。
世人不明白这点,所以总是执著于这三方面,因此所获只是属于世间的福德,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
■一个小测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佛陀略答降心须离相、住心须无住后,为了测验大家到底听懂了没,便提了一个小问题——能不能通过佛陀庄严的三十二相、或是日常生活中显露的身相见到佛陀?
对此须菩提很有发言权,因为佛陀曾于忉利天下降人间后,有善信因为“第一个”迎接到佛陀而沾沾自喜,而佛陀却说见佛的第一人是远在居所入定修行的须菩提。
佛陀以正法为身,而正法是永久、普遍的绝对真理,因此佛陀曾说见法如见佛,而须菩提于定中得见正法,也就见到了佛陀的法身。
正因为有这段经历,须菩提如是回答:“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金刚经》三段论
但众生在诸相上向以来执著惯了,须菩提担心他们乍听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会无法接受,因此请问佛陀。
为此,佛陀说不光是诸相非相,就连我现在所说的法届时也应舍离,就好像划船渡河,到岸后就应该离船上岸。
随后,佛陀展开了大段的“佛说...即非...是名...”也即著名的《金刚经》三段论,此处仅略举一例说明。
佛陀问须菩提:假如有人的身形像须弥山一样大,他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呀?“须菩提如是回复:“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为什么这个须弥山一样的身体对于我们而言明明很大,须菩提却先予以否定,再予以肯定呢?
因为“大”这个定义是我们人为选择了参照物,通过比较其他事物的形体所得来的概念,如果离开了参照物,又哪里有大小可言呢?
又或者像我们常用黄色、红色的颜料来画太阳,但太阳的颜色真的是红或黄吗?这只不过是我们为了表现太阳、方便他人理解而以红黄两色作为太阳颜色的代表。

三段论也是如此,佛说的大身实际上并非实有的身体,但为了方便大众理解,才假借一个概念,称之为大身。这正如佛陀开示的法舟比喻,佛陀所说的不过是便于我们理解的方便法,可以借此渡河,但当我们到了彼岸,就应该不再对此执著。



文章:网络。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金刚智慧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一个动作改变别人的一生。
传播智慧,助人助己,福德无量,感恩常在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