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回你微信的人,就拉黑吧
知乎里有个问题:怎样能很快看清一个人?
有个回答点赞很高:“生活细微之处,皆是人情真相。”
的确。老话里也常常提到: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
在这个社交网络占据大部分生活的时代,一个人如何回复你的微信,往往就是他对待这段关系最真实的态度。
一言一行里藏着的,若不是真心,便是假意。
经常不回复的人,不必等待
木心先生说:“你问人问题,他答非所问,便已是答了,毋需再问。”
同样的道理。你给人发消息,他常常不回,便已是表明态度了,不必苦苦等待,更不要再去打扰。
装睡的人叫不醒,一个人时常在你面前装睡,不过是不愿意面对你罢了。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的开头,有一幕剧情引发热议。
多年前,余欢水借给好哥们吕夫蒙13万元,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收到还款。
如今为了讨妻子开心,余欢水决定买辆车,可手头的钱却不够,于是他便去找吕夫蒙,希望能要回自己的钱。
吕夫蒙最开始满口答应还钱,但之后再找他时,他要么推脱说自己在国外,要么不接电话,甚至微信也不回。
而且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余欢水一直掏心掏肺对待吕夫蒙,但吕夫蒙似乎从来都是敷衍。
最终,谎言被拆穿,余欢水特别不解昔日好友为何如此对待自己。
吕夫蒙眼看装不下去了,便回应道:“我就是要骗你,就是要撒谎,就是让你不好过!”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一件小事足以暴露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一条微信消息亦能验证一个人的真心。
即便不是催着还钱,这样对你连基本的尊重都难以做到的人,就算是普通的问候,也许都收不到一句回复。
人与人相交,就怕热情后的冷漠,更怕满腔热忱后的毫不在意。
已读不回就是另一种方式的拒绝,从不主动就是没有言明的远离。
网上有人总结成年人的社交状态,虽然比较毒,但却很真实:
“一次两次不回我微信,我当你在忙,第三次不回,我可以理解你不在,第四次第五次,我只能当作你死了。”
一段感情,始于微信的添加,终于微信的不回应。
就像作家肖莹说的那样:“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你不用对我撒谎、婉转,顾左右而言他,我并不生气你的拒绝,我只是生气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若是换来的只是虚情假意,就算了吧。
习惯性抬杠的人,无需争辩
曾经看过一个统计:你最怕和什么样的人交谈?
几千人参与投票,最终得票数最高的是:爱抬杠的人。
和爱抬杠的人聊天,常常会觉得身心俱疲,因为每一场讨论最后都是无谓的争辩,耗费自己的时间,也伤心神。
疫情初期在家的时候,和老同学们建了个微信群,大家的本意是一起聊聊天,缓解下焦虑的情绪。
可没想到的是,有位同学没完没了抬杠,让群里一度陷入尴尬的气氛。
有人晒丈夫做的菜,分享平淡日子的小幸福,他看到了就说:“这菜的色泽不好,摆盘一点都不讲究,看着味道都不怎么样。”
有人好意分享关于疫情的新闻,他控诉人家贩卖焦虑;
有人将疫情期间的感人视频发在群里,配了文字“春天总会到来”,他冷嘲热讽人家盲目乐观;
有人讨论健身的方法,他说:“你们又不是专业的,健身还是要找专业的教练指导。”
每天看着他源源不断的“杠精语录”,不禁想起一句话:
内心通透的人,看什么都顺眼,生活不如意的人,才习惯性抬杠。
人与人的差距,不止是认知层次的不同,还有处世方式的不对等。
对于某些人而言,抬杠不一定是因为不认同某个观点,而是只想赢得一时口舌之快。
人到中年,诸多琐事缠身,将精力用在这类人上实属不值得,辩赢了没什么结果,争输了还落得个坏心情。
林肯曾经说过:
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
争辩的结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其后果是难以让人承担得起的。
与其跟狗争辩,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否则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疤。
所以,若聊天时遇到杠精,就及时终结话题,实在躲不开,拉黑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有言却无信的人,别再深交
近些年,遇见的人越多,越觉得交朋友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如何,而是靠谱。
衡量一个人靠不靠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做到守信。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位网友吐槽自己莫名其妙被前公司辞退了,当她说起平时在公司的点点滴滴,很多人都留言说:“人还是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几个月前,她的同事晓晴突发高烧不得不请假,但是手头有个文件需要晚一点送去给客户。
晓晴在医院一边输液,一边处理完文件剩余的部分,随后在小组群里问了下有没有人帮忙送下文件。
她看到消息立马回复说自己可以,另一位同事看到后也说可以帮忙。
可她却告诉那位同事,自己已经和晓晴说好了,然后就接过了送文件的工作。
下班后,公司其他同事去聚餐,她想到能借此拉近和大家的关系,便喊着自己也要去,将送文件的事情完全抛到脑后。
第二天,晓晴收到上司的微信才得知,因为文件没有送,客户已经和别的公司签了合同。
而她当时答应帮忙,不过是想交换个人情,至于文件送不送,对她而言并没那么重要。
事后当晓晴质问她时,她还辩解道:“微信上说的话不能当真吧,你也没有亲口给我交代清楚啊。帮你是情分,又不是我的本分。”
后来当同样的事情发生第二次时,公司果断的辞退了她。
有句话说的好:所谓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有言却无信的人,便是有交代,但没有着落,总有一刻会毁掉你的前程。
微信上的操作,看似是个简单的过程,但却明显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
一次失误能让你看清一个人,也会让你明白:不靠谱的人,一定不要深交。
《奇葩说》里,高晓松有段话说的深入人心:
什么是好的感情?
让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更好的自己?
纯良的自己,诚恳的自己,磊落的自己。
你的微信和朋友圈,很大程度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要记得:那些让你感到费劲的关系,都是错的;让你觉得疲惫的聊天,都已到终点。
远离不把你当回事的人,该拉黑的应果断,该说再见别留恋。
?点击下方视频,品味入心的文字!
图:源于网络,侵删。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