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相处,就这两个字!

繁体
作者:云谷禅师;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人这一辈子,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但不是每个人都合得来。

杨绛先生曾说:“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这世间,最难懂的莫过于人心,最难猜的也是人心。有些人,表面和你亲密无间,却在背后处处算计。有些人,在你跟前称兄道弟,却在别人面前议论是非。

其实,人和人相处,归根结底靠的就是“真心”二字。

相遇靠缘分,相守靠真心


孟子曾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人和人相识,贵在相互了解,彼此心灵相通。

生命来来往往是常事,聚散离合皆有因缘。缘起缘灭是天意,缘长缘短则在人心。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的,真心才能换得真心。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形同亲兄弟。上天为了验证他们的真心,便给他们设计了一个考验。

有一天,他们两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面临着死亡。

这时出现一个使者,告诉他们:“前面一颗树上有两个苹果,吃下大的那颗就能避免死亡,吃下小的那颗只能苟延残喘,痛苦地死去。”说完,使者就消失了。

两人继续往前走,果然看到了那棵树,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摘那颗大点的果子。

第二天睡醒的时候,其中一个人发现另一个人已经不在了,而树上只留下了一颗小果子。

这个人很是失望,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朋友的背叛。他悲愤地吃下了这颗苹果,继续向前走。

没走多远,他就发现,他的朋友躺在路边,呼吸也停止了,手中还握着一颗更小的苹果。原来,他的朋友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他。

最后,他们之间的真心感动了上天,两个人都活了下来。

人生不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累,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苦。累时有人分担,苦时有人倾诉,这何尝不是命运最大的恩赐。

大千世界,和一个人相遇实属不易;能够遇到一个真心待你的人,概率更是微乎其微。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人和人相遇,都是上天给的缘分。所谓缘分,都是前世欠下的债。

这一生,你会遇见谁,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遇见了,就请真心相待。


唯有真心相待,福报自然而来!


佛语有云:凡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利于一切众生的都是为善。

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的起心动念,老天都会知道,唯有真心相待,福报自然而来。

从前有一位老人,和自己的子孙们一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有一天,佛陀与阿难经过他家门前,佛陀看他家金碧辉煌,便对阿难说:“这家人前世种下善因,但不知现在如何,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阿难叩门拜访,这家人见佛陀和阿难来临,就赶紧邀请他们上座,用最尊贵的礼仪接待他们。

佛陀对老人说:“你们一家人,前世生于饥荒年间,当时人们只能去挖些野菜吃,食不果腹,遍地哀鸣。

那时,你们只能找到一些野菜,一人只能分一小碗。

有一次,一位布施的僧人来乞食,你们一家人饿着肚子,争着也要把自己的粥菜布施给僧人。

他们的善心有了回报,所以死后都升为天人。今生也生为富贵人家,幸福一生。

听完佛陀的讲述,一家人更加感激,于是顶礼佛陀,皈依佛门。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做人心存善念,厚福必会相依;做人真心待人,真诚自有好运相随。

《太上感应篇》里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人在做,天在看,凡事都有因果报应。与人为善者,上天自然眷顾;作恶欺人者,上天不会饶恕。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好人,也会遇到坏人,但是谨记自己要做个好人。碰到过假意,也收获过真情,最可贵的是自己要有颗真心。

心存善念者,必是有福人。



你若真心待我,我便用命相惜!


佛曰:“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佛家说,上船过渡是缘。上船是缘的开始,如果在船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船靠岸后,各走各的路,缘也就结束了,这段缘是很浅的;如果船到岸,正好下起了雨,你把伞借给了他,由此产生因缘,那便是很深的缘分。

于千万人中,能够遇见,就是今生有缘,有缘就要倍加珍惜。尤其是能够真心相待、相濡以沫的人,就更要用命相惜。

吴王的小儿子季礼,非常贤德,被人们尊称为“延陵季子”。

有一次,季礼出使其他国家,路上经过徐国,徐国国君与他一见如故,相交甚欢。

季礼腰间配着一把宝剑,徐国国君很是喜欢,但是他没有说出来。

季礼察觉了,对国君说:“我现在身负重要的使命,需要这把宝剑证明我的身份,待我从晋国归来,便把宝剑赠予兄长。”

等到季礼完成外交任务,再回到徐国,徐国国君却已经病逝。季礼来到国君墓前,把宝剑亲手挂在墓前的树上。

随行的人很是不解,就问:“徐国国君已经死了,为什么您还要把宝剑留下呢?”

季礼说:“这把宝剑,我已经答应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去世,就违背了心中的承诺呢?”

季礼和徐国国君的友情,真挚而让人动容。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幸能遇到这样真心的朋友,一定要懂得感恩。

一定要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珍惜,千万不要以为遇到了就是永远,因为可能一转身,就咫尺天涯。


古代有一个人叫苟巨伯,听说千里之外的有人身患重病,于是决定去看望他。

他赶了十几天的路程,终于到了朋友所在的郡府,却发现朋友的郡府已被敌人包围。

苟巨伯临危不惧,潜入府中,探望重病的朋友。朋友见了他,又感动又担忧,对他说:“谢谢你能在这时候来看我,但是这城都快破了,我也是将死之人,你又何必冒险呢?”

听了这话,苟巨伯以责备的语气说道:“你这是什么话,朋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现在你重病在身,我怎能袖手旁观?”

敌军破城后,闯到了朋友的郡府,见苟巨伯,便问:“我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什么人,怎么能安坐在此?”

苟巨伯临危不惧,说:“我并非这个城的人,我的朋友住在此处,他现在身患重病,我不能弃他而去。请你们不要伤害他!”

敌军见他如此重情重义,自觉惭愧,便退军离开。

从此,苟巨伯的名字成为了忠于朋友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人生短短几十载,眨眼间便过,抓住的,抓不住的,溜走的,留下的,都是感动,都是满足,虽曾不在意这些,但经历了太多,也便欣然,真心对你的,便是最好的。

要知道,这样的缘分是最难能可贵的,可遇不可求。

愿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漫漫人生路中,都能找到一个真心待你陪伴你的人!


?点击下方视频,品味入心的文字!
作者:国学生活(ID:gxsh789),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万国学爱好者的聚集地!
图:源于网络,侵删。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