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故事,教你用佛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繁体


现今的人由于生活压力大,负面情绪也被这个压力不断放大。不少人的情绪往往因股市、房价、薪水、事业等起伏而波动,究其原因,都与一个字——“钱”有关。

身处危机中的人若只看到自己的钱受到损失,便不开心,负面情绪随之而来。加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对压力、挫折、创伤、失败,人们会不自觉地出现逃避、抑郁、掩饰、否定等防卫机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下来的妒忌、怨恨、自卑、多疑、恐惧、彷徨、无奈、绝望等负面情绪,会叫人心力交瘁,并不断侵蚀我们的身、心、灵健康,使人变得颓废、失落、悲观、苦闷。
 
一个人的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与化解,便会从“最脆弱的”地方冒出来,进而产生连锁反映,牵动无数的负面情绪,剪不断,理还乱,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翻开报纸,总少不了一些负面新闻:伦常惨剧、自杀、甚至大大小小的纠纷等等,当中不少当事人都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佛教在化解负面情绪方面确有妙方。依据人们对烦恼(负面情绪)的认识,有如下三种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1、断烦恼证菩提;2、转烦恼成菩提;3、觉烦恼即菩提。

这三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负面情绪,学会化解负面情绪的不同方法,尽早走出负面情绪的困扰,获得快乐的人生。

1


断烦恼证菩提

 
有两个人,一个体弱的富翁,一个健康的穷汉。两个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的方法。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大脑;其结果,富翁会变穷,但能得到健康的身体;穷汉会富有,但将病魔缠身。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起了财富。

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些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多病的状态里了;或者说,他又变成以前那个富有而体弱的富翁了。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孱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失败的意识。

他不懂得运用手中的钱来做适当的投资,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他还是那样的无忧无虑,身体的疾病早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他又像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穷汉到最后还是那个穷困但健康的穷汉。
 

故事最后,两个人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人们固执地认为“健康”与“孱弱”、“富有”与“贫穷”、“烦恼”与“菩提”水火不兼容,无法并存,因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去除疾病、消除贫穷、断除烦恼上。

然而这则故事启发我们:只要心态没有转变,“孱弱”、“贫穷”是无法用“强制”的方法来消除的。同样,负面情绪一旦生起时,一般人采取的行动是,能断则断,断不了则逃,逃不了则忍,忍无可忍则“爆”,像火山般,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必然结果是,旧的烦恼尚未解决,又添了新忧。这种“以石压草”对抗烦恼的方法只能令人生雪上加霜、苦上加苦。

2


转烦恼成菩提
 
一位雕刻师傅应邀去深山古寺雕刻一尊“菩萨像”。傍晚时来到一座村庄,村民告诉他,在去古寺的途中,有一极为恐怖的女鬼,晚上时常出来伤人。但这位师傅怕耽误了与寺僧约定的时辰,便继续赶路。
 
月光下,师傅远远看到路旁坐着一位面带愁容的女子,扭伤了脚,无法行走,十分可怜。交谈后方知,这位女子也要去古寺。于是师傅便背着她继续赶路。女子问他:“听说这一带常有女鬼出没,你应快点赶路才对,为什么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难道你不怕吗?”
 
“我是急着赶路呀!”雕刻师傅答道,“可是,你一个人留在山区,也很危险啊!现在我背你走,虽然有点累,但至少互相有个照应,感觉反而安全些。”

途中休息时,师傅在无意中发现路旁有块上好的木头,便下意识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一刀一刀地雕刻起来。一会儿,菩萨的模样便显现出来了。这女子感到好奇,走过去一看,隐约觉得这尊菩萨像有点像她自己。

望着这位女子不解、迷惑的神情,雕刻师傅十分开心地说,“我觉得妳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的样子,便按照你的容貌刻下来了!”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哭得泪如雨下,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恐怖女鬼”。
 
几百年来,人们因害怕这位“女厉鬼”而逃避,而这位“女厉鬼”只感受到人们对她的恐惧与厌恶,这使得她的仇恨有增无减。直到今天,她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

剎那间,这位女子的怨气全消,顿时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人生逆境与低谷看成是可怕的“厉鬼”,避之而不及。然而,佛家则认为,“烦恼不能断,断了更烦恼”。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佛经中常说断烦恼呢?《大乘玄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佛为增上慢人说断烦恼,实不断也”。因为烦恼与菩提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二者是一,不是二。《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
 
烦恼虽然无法断,但依据佛教的缘起法,烦恼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以污泥和莲花为例,从表面看起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然而,莲花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吸收污泥中的养份,转化为高洁的莲花。

换而言之,有了污泥,才能长出高洁的莲花;没有污泥,就没有莲花。同理,烦恼如同污泥,而菩提如同莲花,如果没有烦恼在先,岂有菩提可成于后?

同理,没有人生的种种考验,哪来的人生智慧?因此,面对负面情绪,不要逃避,而要学会转化,不利的因素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负面情绪便能逐渐转化成正面情绪,这是帮助一个人轻松地走出困境的法宝。唯识宗提倡的“转识成智”即与此理相通,通过转化,转染成净,获得自在人生。

3


觉烦恼即菩提
 
下雨了,三个乞丐来到同一棵树下,为争一片干燥的地,打了起来,由于各有绝招,谁都没有占到那块不漏雨的地方。最后,他们达成协议,谁最富,谁就坐在那片不漏雨的地方。
 
第一个乞丐端着一只大海碗说:“我有十二只碗,我每天换一只。心情好时,我用一只好碗;心情坏时,我用一只坏碗。我每天都用不同的碗吃饭,难道我不富吗?”

第二个乞丐放下背上扛着的一卷席,说:“这算什么富有?我才是真正的富人。我有十二张草席,我每晚想铺几张就铺几张,难道我不像个富人吗?”

第三个乞丐腿有点瘸,他颤巍巍地挪动了一下屁股,说:“我不像你们那样富有,但我有一条断了一截的腿。普天之下,谁能比一个断了腿的乞丐更富有?”

他话音未落,一个打着伞的妇人从这儿经过,很怜悯地在他的断腿旁丢了一枚硬币。其它两位乞丐面面相觑,最后,断腿的乞丐坐在了那片不漏雨的地方。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一个人而言,“断腿”确实是不利的因素;然而,对一个乞丐来说,却成了换得人们同情的最有利因素。同理,世间并没有绝对不变的烦恼存在。《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换言之,菩提与烦恼本身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实体,它们的分别只在一念之间的迷与悟。去除烦恼的关键就是掌握当下转迷为悟的契机,一念觉悟,当下就能转苦为乐、转恨为爱、转恶为善,将现前的烦恼化做无上菩提。
 

综上所述,一个人若把烦恼看成是实有,便会千方百计地“断烦恼证菩提”。烦恼往往不易一下子断除,人们总是想逃避,逃避不了就强忍。这种断烦恼的方法只能带来更大的痛苦。

一个人若能意识到烦恼是无常的,学会转化,便能“转烦恼成菩提”。一个人若能“觉烦恼即菩提”,当下就获得了圆融无碍的人生智慧。


文章:网络。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金刚智慧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一个动作改变别人的一生。
传播智慧,助人助己,福德无量,感恩常在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