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中宝珠(076)断、证差别;究竟位五种相

繁体

120;120( )

又复差别者:「比丘知有身,断有身集,证有身灭,修断有身道,是名比丘断爱欲缚,诸结等法,修无间等,究竟苦边。」

121;121( )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究竟边际,究竟离垢,究竟梵行纯净上士。」

122;122( )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

123;123( )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断关,度堑,超越境界,脱诸防逻,建圣法幢。」

124;124( )

又复差别者:「云何断关?谓断五下分结。云何度堑?谓度无明深堑。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云何脱诸防逻?谓有爱尽。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

断关,是指断五下分结。度堑,是指越过无明深沟。超越境界,是指穷尽无始以来的生死。脱诸防逻,是指不再贪爱三界有。建圣法幢,是指断尽我慢。

125;125( )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断五枝,成六枝,守护一,依四种,弃舍诸谛,离诸求,净诸觉,身行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立梵行无上士。」

经本母

其道有三种,实觉亦三种,

有身四种说,罗汉有六种。

「其道有三种」指110– 112 经,「实觉亦三种」指113– 115 经,「有身四种说」指116– 119 经,「罗汉有六种」指120– 125 经。

「究竟五」──究竟位五种相

复次,证得如是极究竟者,由五种相,应知究竟。何等为五?谓已证得苦及苦因无余尽故;堪作他义,一切自义皆圆满故;证得毕竟断及智故;能入究竟涅盘城故;即得入已,于其圣住能安住故。

阿罗汉有五种相,名为究竟:

于第一相,有割爱等四种差别,如前应知。[1]

一、「已证得苦及苦因无余尽」,即先前曾讲过割爱、转三结、止慢现观、拔除苦本。

于第二相,有阿罗汉尽诸漏等,所有差别,如前应知。

二、「堪作他义,一切自义皆圆满」,即《论》卷34 :「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无复所作,证得自义尽诸有结,已正奉行如来圣教,心善解脱,已具成就十无学法,谓无学正见、正思惟,乃至无学正解脱、正智。」

于第三相,有毕竟究竟,一切行事皆悉断故;有毕竟无垢,一切烦恼毕竟断故;有毕竟梵行以为后边,谓已获得彼对治故。

三、「证得毕竟断及智」,这包括「有毕竟究竟」,也就是一切有为事已全部断尽;「有毕竟无垢」,也就是一切烦恼已毕竟断;也包括「有毕竟梵行以为后边」,也就是已能对治烦恼,以后皆是梵行。

于第四相,譬如世间具五种相名入宫城,随阙一种不名为入。如是要具与彼相似五种相故,当知名入涅盘宫城。

四、「能入究竟涅盘城」,就像世间法要具足五种相才叫入宫城,少了一种就不叫入宫城。入涅盘宫城也有五种相。

何等名具世间五相?一者、辟宫城门;二者、超逾隍堑而不堕落;三者、深起果决而越度之;四者、越隍堑已,逼临宫阙;五者、非自非余之所希望,胜幢既仆,徐入中宫。如是入宫,无诸罣碍。

是哪五相呢?一、打开宫城门;二、越过护城河而不掉下去;三、果决而越过(不再回头);四、逼近宫阙;五、不理会自己和别人的希望,将标旗放倒,慢慢进入中宫。这样入宫,没有挂碍。

入涅盘宫亦复如是:先断能顺五下分结,如彼辟门。

入涅盘宫也是这样,先断五下分结,相当于打开宫门。

次于涅盘起深坑想无明怖畏断无余故,如超隍堑而不堕落。

其次断掉对于涅盘的害怕,不再把涅盘当成深坑,这样就等同越过护城河而不掉下去。

能到萨迦耶彼岸故,能持最后身故,如彼果决而越度之。

能从有身的此岸,到达无身的彼岸,能够确定这就是自己的最后身,这样就是果决而越过。

将入无余依涅盘界,如逼宫阙,已断有爱,于诸境界无复爱生。

将入无余涅盘,如同已逼近宫阙,此时已断除对三界有的贪爱,对于各种境界不再有贪爱生起。(已住于有余涅盘。)

遍于一切憍慢不起而入涅盘,如非自他之所希望,胜幢既仆,徐入中宫。如前所说五种因缘,入涅盘宫当知亦尔。

各种慢全都不起而入涅盘,如同不理会自己和别人的希望,放倒标旗,慢慢进入中宫。就像先前所说的五种因缘,入涅盘宫也是如此。

又既入已,由二种相安住圣住:一、由行故,二、由住故。行由三相,应正了知:一、不共故,二、无染故,三、正依止所依止故。

五、「即得入已,于其圣住能安住」,这包括两种相的安住:一、由行,二、由住。行由有三相,应当正确地了知:一、不共,二、无染,三、正依止所依止。

永断顺五下分结故,于诸欲中毕竟离欲,即于是处而游行故,说名不共。

所谓的不共,是指永远断除五下分结,离开欲界的各种欲望,并且经常处于离欲的状态。

于六恒住常摄受故,名为无染。

所谓的无染,是指能够经常住于六恒住法。

六恒住,是指「由眼见色,不生喜心、不生忧心,住舍心,有念有智,乃至由意知诸法亦如此」[2]

于一分法思择远离,谓恶象马等,于一分法思择习近,谓衣服、饮食等,是名为正依止所依。

所谓的正依止所依,是指思择何者应远离,如恶象马等,何者应习近,如衣服、饮食等。

如是于行善清净已,复由五相应了知住:谓若由此而住,若此为依,若由此离系,若此为依,若由此相应。

这样清净善行之后,又由五相而可了知为住,也就是:或者由此而住,或者以此为依,或者由此离系,或者以此为依,或者由此相应。

当知此中,由不动心解脱而住。

由此而住,是指由不动心解脱而住。

于一分法思择除遣,谓游行散乱,劬劳因缘,身心疲怠;于一分法思择忍受,谓寒、热等,是名为依。

以此为依,是指有时候想办法改善,例如因为旅行而散乱,辛劳而身心疲惫;有的时候要忍耐,例如天气冷热的变化。

由于三种杂染离系,谓见杂染及爱杂染,寻思杂染。由见杂染得离系故,于后有中心无动摇。由爱杂染得离系故,于诸境界不被漂沦。寻思杂染得离系故,寻思唯善,无有不善。如是名为由此离系。

由此离系,是指离开三种杂染,包括见杂染、爱杂染和寻思杂染。离开见杂染,便不会再对后有产生动摇。离开爱杂染,便不被各种境界所漂沦。离开寻思杂染,便只有善寻思,不再有不善寻思。

此依四种静虑无动三摩地,安住第一现法乐住,是名为依。

以此为依,是指依四种禅定无动三摩地,安住于第一现法乐住。

由与无学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而共相应。

以此相应,是指与无学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而共相应。

心善解脱就是定,阿罗汉至少有初禅的定力。

又离爱者,于第二身不复生故,于涅盘舍无退转故,克证无上圆满德故。

已离开三界爱的人,不会再有下一个五蕴身,他不会退转离开涅盘,因为已证得无上圆满的解脱功德。

由此五相,应知圆满住第一住。

[1]《瑜伽师地论》卷85 :「有学有二清净说句,谓于后有一切行中,由不现行道理,名已割贪爱及转三结。无学有二清净说句,谓止慢现观故,及一切苦本贪爱随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边。」(CBETA 2019.Q4, T30, no. 1579, p. 778a6-10) 30 经下面的《论》〈净说句〉。

[2]《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7 :「如来说六恒住法门。如经言:『由眼见色,不生喜心、不生忧心,住舍心,有念有智,乃至由意知诸法亦如此。』」(CBETA2019.Q4, T29, no. 1559, p. 211b8-10)

上篇: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