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大愿,释尊爱我们有多深?
佛陀到天界为母说法,人间弟子找不到佛陀,如孩子找不到父母,内心焦急。终于等到天降日,佛陀重返人间,弟子欢欣喜悦,难以形容。
佛陀“消失”的这段日子,弟子更加体会到佛陀的恩德,佛法的珍贵。
释尊被称为本师,没有释尊,我们不可能听闻到佛法。诸佛之中,释尊的恩德最大。在天降日忆念本师恩德,便有了特殊意义。
忆念的方式,可以阅读释尊的传记,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这本著作中汇集了佛陀在因地发愿和修行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海尘婆罗门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释尊在因地如何劝请阿弥陀佛和其他菩萨发愿。之后,当其他菩萨只愿住持清净刹土而舍弃我们这些浊世众生时,释尊又以极大的悲心,发下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摄受我们这个充满缺陷的世界。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暇满人身。
恒河沙数劫前,有一转轮圣王叫辐轮王(后来之阿弥陀佛)。王下属中有一海尘婆罗门(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此婆罗门生一子,名海藏。海藏出家后获证佛果,号宝藏如来,住于瞻洲园。
辐轮王即命其国中人民,咸来供养世尊。辐轮王亦亲手执拂尘,于如来前听命。他坐于佛前,头顶、双肩、两手、两足上放满灯盏,如是供养,通宵不寐。承佛威神加持之力,辐轮王并无疲倦之态,如比丘入于第三禅定一般,感受大乐。
辐轮王之一千太子,亦如父王,皆得供养如来及其眷属。
此时,海尘婆罗门正以乞讨之方式,云游整个南瞻部洲,沿路劝请众生发菩提心。经过了二百五十年后,海尘结束云游,来到瞻洲园,遂如辐轮王一般,于如来前恭敬供养及承侍。
一日,于海尘梦中,恒河沙如来皆现其前。海尘自己身体亦成广大清净,体内遍满菩萨众。
此时,海尘望见辐轮王头变猪头,盲冲瞎撞。他吃了许多众生后坐于树下,许多众生又来吃掉辐轮王……如此循环不已。
至若王子,他们也吃食众生肉,吃完坐于树下,又有众生来吃他们……反反复复,不知何时终了。
帝释天、梵天来到海尘面前,说:“你应给众王子一人供养一朵宝莲,其余莲花可分诸国王、臣民。”海尘听从吩咐,给诸人分莲花。梦忽觉矣。
第二日早,海尘婆罗门在众人前讲述了这个梦境。
世尊说:“海尘,你见恒河沙佛送你莲花,此乃你云游四方,引领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之功德所致。至于梦见国王及太子生出猪头狗首,被众生吞食,显示愚笨之众虽发心行善,但只愿得人天果报。”
海尘听罢就对辐轮王说:“国王获此暇满人身,亲聆佛陀宣示法要,广行上供下施……圆满此等善根后,实应发无上圆满菩提心。”
辐轮王回答道:“为享轮回中之安乐,我已做了布施,也守持了戒律,还听闻了佛法。怎奈无上菩提非常难得,故我不欲发此大愿。”
海尘婆罗门再三劝请道:“大王,菩提道善妙异常,你应发愿;菩提道通达无碍,你应起信……菩提道是涅槃,究竟安乐之道。因此,国王应发无上菩提心。”
海尘广宣、赞叹了菩提道功德后,辐轮王答道:“若我未来能住持清净刹土,则我愿行菩萨道。”
此时,宝藏如来入明镜庄严等持,刹那时分,十方微尘数庄严清净刹土纷然呈现。海尘语于辐轮王:“你应任意选择一刹土发愿。”辐轮王于是在佛前顶礼,后归家观想清净佛刹之貌。
此后,海尘又劝请众太子、各天、非天、魔众、梵天等眷属,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无数众生,各发无上菩提心。
海尘又想到:所有世界中人及旁生、地狱众生,所受诸苦皆当息灭,如来应于众生前显示幻化,调化他们发无上菩提心。作此念已,如来觉知,即入等持,身体汗毛发光无数,灭尽众生痛苦。这类众生亲睹如来身相,都发无上菩提心。
辐轮王于七年之中,唯观如来清净刹土,且发愿。一千太子,无数众生,皆住于寂静地观想如来刹土。
此时,观待机缘,海尘在如来前合掌请求:“请世尊让国王及众生全部出定,且为他们授记。”
宝藏如来即入智慧行等持,口出蓝、红、白、深红、水晶、银色光,而使之出定。时天人奏乐,辐轮与太子等顶礼并坐于世尊前。
辐轮王合掌说道:“我成佛时住持之刹土,当无三恶趣。众生寿命、身体、等持、神变全为清净,器世间与有情世间功德广大、清净。我欲成就如此刹土。”
辐轮王又说:“我愿积集清净资粮,行持菩萨道,待时机因缘成熟后于菩提树下发愿,发愿之刹那顿获无上佛果。凡听闻我名号者,皆得往生我之刹土,唯除舍法、造五无间罪者。”
宝藏如来闻已赞叹:“善哉,辐轮王!你愿实为深奥。从此过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自在庄严……又过恒河沙数劫,此刹土名极乐世界。你即于此刹土圆满佛果,号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
其余太子各依自己所愿发愿,亦蒙授记。大太子获授记,名观世音自在,后成佛号胜光吉祥王如来。二太子名大势至菩萨,后成佛号坚固功德宝藏王如来。三太子名文殊师利菩萨,后成佛号普见如来……八太子名普贤菩萨,后成佛号智慧金刚自在宝顶如来。
婆罗门子中有一遍入风,道:“我发愿于五浊恶世兴盛时成佛。”婆罗门子护星乃问:“遍入风上师欲于五浊兴盛之刹土成佛,有何密意?”海尘婆罗门答道:“大悲心强烈之菩萨会于五浊兴盛地示现成佛,因他欲慈心度化无有怙主,无有皈依处之可怜众生。”宝藏如来旋即授记道:“遍入风将于东方僧幢刹土成佛,号山王如来。”
海尘心生一念:所有菩萨皆舍弃浊世众生,唯除遍入风。故我当为浊世众生发愿。
海尘便将法衣披于肩上,说:“世尊,众菩萨已舍弃此等众生,而于浊世黑暗中,我愿以大悲心摄受他们。”海尘婆罗门如是在宝藏如来前,以大悲心发下五百誓愿。
海尘婆罗门的五百大愿极为感人,因它们具有超越其他菩萨的悲心和精进,而被称为“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详情请阅读《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海尘又请求道:“未来五浊兴盛时,如无有如来出世,则我定不舍弃所发菩提愿……我愿将福德尽皆回向众生。我愿入无间地狱为众生代受罪苦,感受无量苦痛,并以之为回向。请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如来为我加持。”
在场众生纷纷落泪,道:“大悲尊者,你之正念深奥无比,且对无边众生生大悲心,发甚深广大誓愿;能以如此广大强烈之悲心利益众生,并已摄受造无间罪等难以调化之众;又能以如此坚韧之耐心护持誓言。你实为众生妙药、皈依处、无偏亲友。”
辐轮王则涕泪纵横,于海尘脚下顶礼,做偈赞叹:“奇哉极为深奥,汝乃不住安乐,汝具度众悲心,我实无法比肩。”
宝藏如来说道:“海尘婆罗门,菩萨有四种懈怠:发愿转生清净刹土;于心地清净众生前广做如来事业;得菩提后不对声闻根机众生说法;得菩提后欲长久住世。有此四种愿之菩萨只如鲜花,非为白莲花般菩萨,也不称其为大菩萨。
菩萨亦有四种精进:发愿住持不清净刹土;于心不清净众生前广做如来事业;得菩提后亦说声闻法;得菩提后住世时间不欲过长,亦不求短。有此四种精进之菩萨可称为白莲花般菩萨,非鲜花般菩萨,亦可称之为大菩萨。”
然后,宝藏如来授记海尘婆罗门:“大悲尊者,你在贤劫之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佛。”
这就是释尊因地发愿的故事。为圆满此愿,海尘于无数生世中布施无量头目手足,又广行持戒、安忍等菩萨事业,直至在此世界成佛。
对此,释迦佛修法仪轨中赞叹道:“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若非释尊当年如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像我们这样业力深重的众生,就不会有听闻佛法的机会。饮水思源,我们应常常忆念本师恩德,亦随学本师,发广大菩提心。
本文由慧灯之光编辑部摘录整理
参考资料:
全知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图片来源:摄图网
??点击图片,获得智慧宝库之门的钥匙吧!
导览
回复“1”:慈诚罗珠堪布简介
回复“2”:《科学放生手册》
回复“3”:《临终准备和助念实操手册》
回复“4”:下载慧灯之光App
回复“5”:直播收看方式
回复“6”:藏历查询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