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心愿是让众生证悟缘起

繁体



《缘起赞》云:“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在这个时候,凡是有智慧的人,怎么不知道佛法的心要、核心,就是缘起之道呢?一定会知道。

  

释迦牟尼佛的心愿,是让一切众生成佛。释迦牟尼佛传法,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解脱,并不仅仅是让众生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好一点,工作顺利、升官发财。

  

如何能让释迦牟尼佛满愿呢?在众生证悟缘起以后,才能圆满这个心愿。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除了证悟或宣说缘起以外,还有谁能找到更好的赞扬方式,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稀有与奇妙呢?任何人都找不到。“依怙”,也即怙主、依处。佛教徒的依处,众生的祜主,就是释迦牟尼佛。“门”,也即方式。

  

因为缘起学说非常准确地解读了宇宙、轮回六道的根源,并且告诉我们,证悟缘起,就可以解脱、涅槃或者成佛。这个方法,是释迦牟尼佛发明并弘扬的。世上没有一个学说,可以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提并论。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由彼彼依缘”,“彼彼”, 凡是相互依赖的东西,无论高与低、左与右等等,就是彼彼之间的关系。“依缘”,也就是缘起的意思。因和果相互依赖、相互观待。因为有果,所以叫做因;如果没有果,就不能叫因。比如,如果一粒米能发芽,那这一粒米就叫做因;如果它永远都不会发芽,永远都是一粒米,就不叫因。因和果之间,一定是相依的。

 

《缘起经》和《稻秆经》中对缘起的定义,一个字都不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中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彼彼性空”,凡是相依、缘起,有因有果的事物,都是空性。

  

缘起第二个层面的意思,就是空性。缘起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无垢光尊者讲过:在某种程度上,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也是一种缘起。



  

有人会说:如来藏为什么是缘起呢?它又没有因和果,也不符合“此生故彼生”的定义,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啊?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如来藏是因缘法。绝大多数佛经会说,如来藏是超越所有因缘的东西。不但闻思的人可以懂得这一点,证悟的人更可以切身地亲证这一点。从本体上来讲,心的本性已经超越了依和不依的关系,空性和光明是无法分开的。但用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描述如来藏光明的时候,却可以把二者分开。在分开的时候就可以说,心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因为有空性,所以就有光明;因为有光明,所以就有空性。空性离不开光明,光明也离不开空性,二者是相依的。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叫做缘起或因缘法。

  

虽然《缘起经》当中,介绍过因果的五种规律。但如果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因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我们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与合理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因和缘的关系仍然存在于生活当中。用我们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在世俗谛当中,因果是存在的。



  

若再更进一步观察,就根本找不到因和果。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果。果根本没有自己的本体,只是依靠因缘而存在。因缘存在一天,果也可以存在一天。如果因缘解散,所谓的果随时都会消失。

  

如果果有自己的本质,那就不需要依靠因缘而存在,它自己就可以独立地存在。但因为果不可能单独存在,所以它没有真正的实质。同样,依靠这种推理,也可以得出因缘不存在的结论。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因缘当中产生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都是自以为是的,简单、天真而愚蠢的结论。

  

越了解佛陀的智慧,我们越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人类的智慧,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高科技的诞生,也让我们发现,我们过去的世界观,有着多大的偏差。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准确无误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世界观的大厦,会出现根本性的动摇。当我们的视野提升到更高领域以后,都会意识到过去的愚昧与幼稚。

  

佛陀的缘起学说,是非常成熟的理论。借助佛的理论来看世界,就能知道一切都是幻觉。当然,即使理论上知道是幻觉,在生活当中,我们却无法以幻觉的观念来对待,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主观见解已经养成习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只有通过修行,让觉悟的智慧升级,才能以如梦如幻的见解来指导生活。



  

关于空性,中观论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比中观讲得更清楚的,就是密法。

  

幻觉不可能属于物质,凡是幻觉,一定属于精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精神密不可分。正是精神,才创造了幻觉。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需要去逐一观察现象,只需要去了知精神自己的本质是什么就够了。往里观察自己的心,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一瞬间获得。从此以后,就再也不需要中观的书本了。

  

“离此更有何,希有善教诲?”除了缘起学说以外,怎么可能还有更稀有的教诲呢?不可能再有了。

  

虽然哲学、科学里面,也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人类的各种文明,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不希求解脱,只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者来说,这些东西更有价值。但对追求解脱的人而言,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才是最迫切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比缘起理论更好的教法了。

往期回顾

证悟了缘起,就成为证悟无上

解脱的原理就是要证悟缘起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是没有任何自主权的

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