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把钥匙:不争、不辩、不拧巴
作者:红妆;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是:忘不掉,放不下,输不起,自己与自己拧巴。
诚然如此。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自己和解。不是屈服,亦非妥协,而是选择放过自己。
毕竟,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执念太深、不知和解,只会自己囚住自己。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生而为人,不争、不辩、不拧巴,便是最大的自由。
不争
《增广贤文》有言:“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诚然如此。
不与人较劲,就是不争;不争,才能与自己和解。
世上烦恼千千万,得到爱情未必得长久,拥有金钱未必有快乐,身体安康未必就幸福。
而我们的烦恼就在于:得到了爱情还想争长久,拥有了金钱还要争快乐,身体安康了还不忘争幸福,一旦其一无法满足,就郁结于心、闷闷不乐,放不下执念,也放不过自己。
我们不妨看看,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烦恼、忧愁、苦恼,哪样不是由于自己非得与人一争高下而生出来的:
“别人升职加薪了,我没有,真是烦恼;”
“别人男朋友送了她一大束玫瑰,我男朋友没有,真是忧愁;”
“别人孩子考了100分,我家孩子没有,真是苦恼;”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人要常有欢喜心,有虾摸虾,无虾洗裤,并常把福分给予别人。”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摸到虾,还记挂着别人篓里的鱼;捉到鱼,还惦念着海里的鲨。最后,在与别人的争斗中,捆绑了自己的一生。
英国诗人兰德在诗中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获得洛仑兹奖和诺贝尔物理奖等荣誉,在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后,有记者采访他:“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加入阿尔法磁谱仪研究的团队呢?”
丁肇中只说了两个字:“不争。”
是啊,人生在世,少与人争,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少与己争,方可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用心计较般般错,越是较量越烦忧。
不争,才能在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不辩
有人说:“这世间,多得是流言蜚语,也多得是恶意中伤、乱管闲事之人,与他们争辩,除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感情,毫无益处。”
深以为然。
人生一世,不和烂事纠缠,不与烂人争辩,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正如戴尔·卡耐基说的那样:“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换言之,辩说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不说、不辩。
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提笔能文,才华出众,范仲淹评他:“有王佐之才”。
一次,富弼被一个秀才挡在大街上。秀才挑衅道:“听说你博学多才,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
富弼笑笑说:“愿闻其详。”
秀才问道:“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么做?”富弼假装不解:“不知。”
秀才哈哈大笑:“人家说你满腹经纶,我看也不过如此!”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毫不在意,继续赶路,他的随从愤愤不平:“这么简单的问题,老爷为何要装不知?”
富弼说:“此人是轻狂之人,如与他驳辩,定会言辞激烈。不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更何况此人既然能做出如此行径,必是心胸狭窄之人,事后定会记仇。我与他又无甚纠葛,与其如此,不如不辩。”
随从听后,恍然大悟。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过:
“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是啊,人这一生,开口争吵容易,闭口不辩太难。
不吵,是修养;不辩,是修为。
世上口舌事太多,去一桩又来一桩,与其喋喋不休,不如闭口不辩。
不拧巴
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的确如此。要知道:
只有摆脱他人的期待,不困于名、不囚于利、不乱于情,才能不与自己拧巴;
只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恋过往、不迎未来、不负当下,才能与自己和解。
人生苦短,何必负赘太多?
《记游松风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苏东坡想去松风亭玩赏,然而他爬山爬到半山腰时就感到腿酸疲乏,筋疲力尽。
当他仰望山顶的松风亭时,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呢?
他不禁仰天长叹,一脸沮丧。站在山腰处,他与自己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许久之后,恍然大悟:“爬不上去又怎样呢?在这里也可以休息呀!”
顷刻之间,他一身释然,好比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于苏轼而言,登不上的松风亭,放下它就是与自己的和解。
放下登顶的风光,不与自己拧巴,才得一身释然。
对我们来说,得不到的名利情,放下它们就是与自己的和解。放下世俗的目标,不与自己拧巴,方得万般自在。
人生苦短,不过三万天;生活实难,半是辛与苦。
唯有学会与自己和解,遇人遇事别太拧巴,才能将经受的辛苦变成生活这锅大杂烩的调味料,最后在苦短的岁月里活出自己的甜与美。
余生很短,别再与自己拧巴。
毕竟,懂得放过自己,苦难生活才会又甜又美;
不与自己拧巴,人生路上才会春暖花开。
人生不过三万天,过一天就少一天,别为难自己。
人生的根本,是与自己和解
曾经有人问国学大师梁漱溟:“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
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说道:
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大关系,而且这个顺序是不能错的。
第一要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的是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诚然如此。
人这一生,就是一段不断与自己和解的旅程: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
人生的根本,是与自己和解。
一个人,也只有在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之后,才能在生活的山穷水尽处,又逢柳暗花明时。
往后余生,愿你看淡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笑对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愿你不争、不辩、不拧巴,与世界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共勉。
?点击下方视频,品味入心的文字!
作者:红妆,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