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和有分寸的人交往”

繁体
作者:洞见muye;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网上有句话:“那些拥有顶级魅力的人,都有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每个人都喜欢和有分寸的人交往、共事。

有分寸感的人,总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心情愉悦。

说话有分寸,不揭人短

作家刘墉讲过一个国画大师黄君璧生前的故事。

一位妇人满心欢喜地拿着从国外淘来的四幅古画,声称每幅画都是价值连城的传世之作,请黄君璧鉴别真伪。

黄君璧在看画前,先问了妇人一句:“这些画您都已经买下了吗?”

妇人洋洋得意地告诉他,花了不少钱,才从国外抢回来几件国宝。

言谈间,妇人吩咐随从将四幅画逐次展开。

第一幅画展到一半,黄君璧就皱起了眉头,假的。

第二幅画缓缓展开依然是假的。

第三幅画,黄君璧凝视半晌,意味深长地说:“这画家的作品,我不内行,虽说不准,但看得出来画家的笔法相当老练。

第四幅才展到三分之二,黄大师就拍手叫好:“这幅看起来不错,有欣赏价值!”

妇人听罢,难掩失落,转念一想,有两副或许是真迹,又喜上颜开。

看着妇人起身离去的身影,黄君璧重重地叹了口气:“冤枉啊,花了那么多钱,四幅都是假画。”

刘墉大惑不解:“既然都是假画,刚才为什么不说呢?”

黄君璧说了一席话,让刘墉刻骨铭心。

他说:“她对自己的眼光那么有自信,又已经花了那么多钱,而且当着她的那么多随从,我能说是假的吗?以后找机会再提醒她吧。

钱对她来说是小事,伤了她的面子,可就是大事了。

她已经买下了那些画,无论真假,已成定局,如果当面点破,会让她既下不了台,又伤了感情。”

言为心声,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不让人难堪,这就是修养。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度。

看破不说破,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

能忍住自己的口舌之欲,不揭人伤疤,才是最高级的修养。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说话没有分寸,口无遮拦的人最后往往都会活成一座孤岛。


做事留余地,不把事做绝

《朱子家训》中有言:“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于己自如,于人自在。

生命是一种回响,种下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红楼梦》里讨喜的人物不少,但我最偏爱平儿。

平儿是王熙凤的心腹丫鬟,却跟主子脾性、处事有着云泥之别。

王熙凤行事泼辣,平儿却脾性纯良、善体人意。

平儿从不弄权仗势欺人,心怀悲悯,同情与她地位相仿或更低的奴婢。

在茯苓霜和玫瑰露事件中,她劝凤姐“得放手时须放手”,让柳家母女免去了一场灾难。

尤二姐去世,王熙凤推说没钱办丧事,是平儿偷出二百两碎银交付贾琏,把局面应付了过去。

平儿为人处世,始终为自己留余地留后路。

既没有凤姐那样“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恶毒,更不像凤姐那样把事做绝。

俗话说,人为善,福虽不至,祸已远离。

风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终得回报。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一位富豪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上联是说,人要胸怀远大,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的生活。

下联是说,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

这幅对联出自左宗棠之手,这位富豪颇为喜欢,便挂在办公室时常警醒自己。

做事给人留一份余地,自己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才能走得更远。

尼采曾说:“你凝视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做事留余地,是分寸,更是一种智慧。



交往不逾矩,不越底线

网上有一个提问:哪一刻,你觉得和某个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有位网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学期间,她和一个室友关系很要好,平日里两人一起逛街、聊八卦,颇为投缘。

临近毕业时,两人有幸被邀请参加一位业内前辈组的饭局。

聊天时,前辈问起她对未来的规划,因为她很注重这次的饭局,思忖再三。

等她刚想要认真回答时,室友却抢先说道:“她呀,对自己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只想当一名网红。

大家听完,皆仰头大笑,唯独她憋红了脸,怎么也笑不出来。

她本想好好表现,没准还能获得一个工作机会,没想到被室友当成玩笑说了出来。

这样的事情又发生过几次后,她便渐渐和这位朋友疏远了。

很喜欢作家爱默生的这段话:

“同人开玩笑务必要掌握分寸感。

适当的幽默玩笑就如同饭里的佐料一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轻松和愉悦。

然而,过量的或者不适当的佐料却会糟蹋掉一顿美餐。”

出言有尺,嬉闹有度;把握分寸,熟不逾矩。

一段关系无论再怎么要好,都不可在底线处反复试探。

三毛曾说过:“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

三毛移居撒哈拉沙漠时,与周围的邻居私交甚好,最要好的是住在隔壁的姑卡。

但姑卡总是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偷偷拿走三毛家的东西。

一次,姑卡擅自把三毛的高跟鞋拿给自己的妹妹穿,第二天还回来时,鞋子已经变得破破烂烂。

三毛忍不住向她发了脾气,两人因此闹得很不愉快。

所以,要想好好维持一段关系,分寸感至关重要。

无论和身边的人有多熟悉,都要掌握分寸,不轻易透支彼此的关系。

有句话说的好:“我们需要亲密,却不需要干扰。我们需要温暖,却不需要炙烤。”

做人保持界限感,不把手伸向别人的生活,是维护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

把握分寸,熟不逾矩,才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孟非曾说:“做主持人也好,做人也好,我都愿意和那种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

有分寸的人是高修养的人,与他们交往会让人觉得舒服。

他们举止有度、说话得体,会把分寸拿捏得恰如其分,给他人留出适当的空间。

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的相处中,分寸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为关系好,就丢弃该有的分寸。

该尊重的人要去尊重,该克制的时候及时克制住自我。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能讲分寸就是讲水平,能留余地就是留天地。
与朋友们共勉。


?点击下方视频,品味入心的文字!



作者:洞见muye;来源: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图:源于网络,侵删。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