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印长老:善导大师“二河白道”喻

繁体

一、喻旨

  为修持净业者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说此“二河白道”之喻,以明求生净土回向发愿心之要。

二、喻事

  1.路有二河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约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2.河有白道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3.空泽多险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竟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4.行人虑疑

  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为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5.贼兽交逼

  (此人)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竟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

  6.奋勉就道

  (此人)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7.西唤东遣

  (此人)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终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8.坚定斯心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9.群贼扰乱

  (此人沿道向西直行)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10.终不退转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以上)是喻也。


三、喻合

  1.东岸

  喻娑婆火宅。

  2.西岸

  喻极乐宝国。

  3.群贼恶兽诈亲

  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

  4.无人空旷迥泽

  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

  5.水火二河

  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

  6.中间白道阔四五寸

  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7.二河白道

  众生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8.水波常湿及道

  喻爱心常起,染污善心。

  9.火焰常烧及道

  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法财。


  10.此人行于道上,直向西去

  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

  11.闻东岸人声劝遣,令寻道直西进

  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循,喻之如声。

  12.于道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

  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而退失。

  13.西岸上有人唤

  喻阿弥陀佛愿意。

  14.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

  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四、喻结

  一切净业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往向)。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还向)。

附注

  一、以上“二河白道”喻,摘自善导大师著《观无量寿经疏》卷四之《观经正宗分散善义》文中(《大正藏》第37卷,第272页),科分标题系传印所加。

  二、详此“二河白道”喻的来由,与经论中下列诸喻似不无关系。

  1.北魏•昙鸾大师著《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所举“渡河脱著”喻

  文云:“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

  答曰: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欲来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渡,恐不得过;若脱衣渡,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然凡夫心犹野马,识据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大正藏》第47卷,第3页下)

  在“渡河脱著”这一譬喻当中,虽然没有言及水火之事,然而其一心求渡之念,则与“二河白道”喻是相同的。

  2.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人行狭道”喻

  文云:“一切世间著二见:若有若无。顺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多著无。我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著无。二毒多者著有,无明多者著无。不知五众因缘集生著有,不知集者著无。近恶知识及邪见外书故堕断灭无罪福中无见者著无,余者著有。……如是等众生著有见、无见。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

  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若堕)二边俱死。著有著无,二事俱失。”(《大正藏》第25卷,第331页)

  “二河白道”喻中的二河,一是水河,一是火河,中有白道仅阔四五寸。构想与此喻相类。

  3.《妙法莲华经》卷三《譬喻品》“诱出火宅”喻

  文云:“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予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大正藏》第9卷,第12页)

  4.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王令饲蛇”喻

  文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日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菩萨摩诃萨常自思惟:我从往昔无数劫来为是身心造种种恶,以是因缘流转生死在三恶道具受众苦,遂令我远三乘正路。

  菩萨以是恶因缘故,于己身心生大怖畏,舍离众恶,趣向善道。善男子(指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赡养:‘矮饲卧起摩洗其身,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尔时其人闻王敕令,心生惶怖,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其人回顾,见后五人,遂疾舍去。是时五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密遣一人,诈为亲善,而语之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窥看诸舍,都不见人。执捉瓦器,悉空无物。

  既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闻空中声:‘咄哉,男子!此聚空旷无有居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汝设遇者,命将不全。汝当云何而得免之?’

  尔时,其人恐怖遂增,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河漂急,无有船筏。以怖畏故,即取种种草木为筏。复更思惟:‘我设住此,当为毒蛇、五旃陀罗、一诈亲者及六大贼之所危害。若渡此河,筏不可依,当没水死。宁没水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猗其上,手抱脚踏,截流而渡。

  既达彼岸,安隐无患,心意泰然,恐怖消除。”(《大正藏》第12卷,第498页下—第499页中)

  按,不难看出,昙鸾的“渡河脱著”喻和善导的“二河白道”喻的构思与此“王令饲蛇”喻的内容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

  注: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善者名为贪爱。空聚落者,即是六入。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路值一河即是烦恼。畏四毒蛇五旃陀罗,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随路而去,既至河上,取草为筏者,菩萨亦尔。畏“四大”蛇,“五阴”旃陀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落,“六尘”恶贼,至“烦恼”河;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

  经论中类似诸喻,尚有多多,无非教令吾等凡夫认知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熏修道品,以臻解脱。然而,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虽含有一般诸喻成分,而迥异于一般诸喻。是故,吾人宜特别领会者,乃是东土释迦、西方弥陀二尊如来,一则发遣,一则接引,令吾等凡夫依个人“信愿行”之力,仰仗阿弥陀佛洪慈大愿之力,往生极乐净土,横超三界,出离生死,证三(位、行、念)不退,直至成佛。吾人于“二河白道”之喻,倘能着眼及此,则可知于日常应如何依喻修持净业耳。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