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证心理学
修证心理学
张春兴教授说:“心理学自从十九世纪末脱离哲学的传统之后,其所有不同学派,无不企图把心理学当做一门科学来研究,无不极力标榜其理论建构的过程,符合科学研究上公认的客观性、验证性以及系统性三大特征,从而建立心理学的科学形象。”[1]
不过,现代心理学建立科学形象的努力,并不是很成功。二十世纪初期独领风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公认最具科学性的心理学派,以动物实验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被认为是过度的推演。[2] 七○年代开始盛行,至今仍在领导台湾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批评为缺乏科学的特征。[3]
佛法的修证,本来也是依据真相而身证解脱,有客观的方法,可以让人断烦恼。尤其是唯识经典,体系严密而完整,对于众生心相和实相心,有清楚的定义,可以让人现前观察,并验证其体性。
“依法不依人”是修证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依据真相而非依靠佛、菩萨或任何权威人士的保证。修证道科学的特征,明显而突出,远超过现代心理学,它允许理性发达的人,独立于信仰之外,以现观现证众生心相的智慧,解脱烦恼,可称之为“修证心理学”。
有些人把唯识学,称为“佛教心理学”,但这个名词容易和信仰产生联想,使人忽略它科学的特征。
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许多信徒无法摆脱信仰和玄学的倾向。 所谓的信仰,就是对现在没有办法验证的事物,有预设的判断,相信它的正确性。例如有的人相信“善人死后升天堂、恶人死后下地狱”,这是他无法现观现证的,但是因为信仰的缘故,他便能勤快的断恶修善。因此有人主张:宗教是不需要验证的,不一定要符合事实,只要有正面的作用即可──这等于是说:宗教以骗人为善为目的。
反过来说,也有些人利用宗教信仰,搧惑群众造反作乱,如历史上的白莲教,和现代的恐怖主义,造反作乱的信徒,相信死后可以升天,往往视死如归,难以弭平;这是信仰所衍生的弊病──野心家以自意解释教义,扭曲群众的价值观,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我并不想全面抹杀信仰的作用,但信仰和迷信之间的界线,确实很模糊。如果勉强要界定,可以这样说: 信仰是对现在没有办法验证的事物,有预设的判断,相信它的正确性;而迷信则是对可以验证的事物,放弃验证的机会,盲目的相信。
许多人以为无法验证的事物,对智者来说,往往是可以验证的。可是,宗教徒大多不愿正视会动摇自己信仰的法义辨正,有机会验证而不愿去验证,就真的是迷信了。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除了极少数的修行人以外,其他的宗教徒都是迷信,即使他所信仰的是大家公认的正统宗教,也一样是迷信。
偏执心重的人,即使真相摆在它面前,他还是诉诸于信仰,甚至以激烈的手段对付揭露真相的人,像中古时代欧洲的宗教法庭,将主张地动说的天文学家处以极刑。《案藏玄机》的电影海报说:“发掘真相,比活在谎言中更致命。”对那些被处死的天文学家来说,的确是如此。
信仰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办法令人断疑,今天也许很相信,明天说不定就弃之如敝屣,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原因很简单:信仰不需要有理由,放弃信仰更不需要理由。
其次,是信仰无法从根本转变人的心态,很多宗教徒虽然相信“善人死后升天堂、恶人死后下地狱”,可是却偷偷摸摸的做坏事,信仰和行为严重的脱节,成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尤其是佛法所主张的“诸法无我”──十八界皆是生灭不住,无法找到一个东西可以称之为“我”──这和世间人一向的认知,完全是相反的,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他凭什么相信?因此,很多人自以为是佛教徒,以佛教的名义从事种种的善行,可是教他要舍弃我见,他却说什么也不肯。
从道德的认知到道德的实践是否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哲学上是有争议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主张“知即是德”,认为在道德上有了认知,必然能够实践,一个人之所以会在道德上犯错,必定是出自无知的结果。中国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也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与行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然而希腊另一个哲学家亚理斯多德(Aristotle )则主张,道德上的犯错并不一定是出自无知的结果,因为确实有人知而不行,而且也有人明知故犯。[4]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首先把道德定义为“会解除自己烦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已经确定某一个行为会导致自己的烦恼,他必然会规避这个行为。我说过:“实证重力加速度的人,在高处一定会戒慎恐惧;烧伤过的人,绝对不会把手伸入火焰。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亲证生命的实相,必然会彻底改变他的人格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认知,不是自己透过反复的观察而确认的,而是从别人口中或者经教当中知道的,他就可能明知故犯[5] 。
佛教主张烦恼的总源头是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违背真相的认知,误认觉知心自己为真实、误认外境为真实;透过观行断除这二种误认,便可以解脱烦恼。
以笔者自己的修证经验来说,我只是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的初果人,虽然贪嗔仍然很重,但是因为有“人无我智”的缘故,虽然有时贪欲炽盛,却没有造作令得心,有时嗔恚炽盛,却没有报复酬他心,离开引起贪嗔的境界之后,很快就能放下;就好像看完电影的人,不会想去追求影片中的最佳女主角,也不会报警捉拿影片中的超级大恶棍。
所谓的玄学,是指没有办法验证的人生观或世界观。例如佛陀的时代,有人以“冥谛”为宇宙万有的本体 [6] ,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这个本体是什么,主张它是不可知不可证的,因此称之为“冥谛”;这是自我安慰的思想,别人也不能争辩它的是非──无法验证的东西当然没有是非可言,每一个人都可以建构自己的玄学,谁都没有对错的问题。玄学和现实生活无关,本质上是妄想,但是却有人以为玄学的境界高超,即是开悟。
有一个修行人,他在打坐当中进入极度轻安的境界,身体彷佛不存在,便以为这个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去拜访一位善知识,要求印证。这位善知识发现他所找到的是一种境界,要靠修定才能现前,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告诉他:“你这个不是开悟。”他听了以后,不高兴的说:“请你尊重别人,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悟境。”意思是说:开悟是一种境界,而且允许悟境有各别的差异。
这种说法很流行,例如市面上很多解释公案的书,你跟他翻开来看,会发现每一则公案,都有一套解释,一本书如果有五十个公案,就有五十个开悟的境界。还有某法师的《迷悟之间》,写的是世间法的迷悟,每一个世间法也各有一个开悟境界,所悟的内容就更多了,永远写不完。要是有人跟他说,你这个不是真悟,他会反驳你:我们各人弘各人的法,不必赞自毁他。他们共同的论点是:开悟没有真假的问题。
在佛经和真悟者开示中,有些语句是描写悟后的证境,例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7] (此句也可以做为悟前观行的方法),有些语句所用的名词没有定义清楚,例如:“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8] (“自性”和“不动”没有清楚的定义;真悟者明白,是阿赖耶识本来不动,错悟者则以为是意识在定境中,对六尘减少攀援),有些语句没有将前提交待清楚,例如:“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9] (这句话的前提是“对阿赖耶识心体而言”,诸法并没有生灭、相貌和作为;但以七转识来观察,诸法有生灭、相貌,也有作为);这些语句并不是理则学的“命题”[10] ,没有客观的真假值,各人的解读,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类的语句,被人家以自己的意思来解读的情形很普遍,其中以般若系的经典被误解得最严重。我以前读《金刚经》“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语句,就这样子解释:以世界这个东西来说,它本身是许多微尘的组合,如果离开这些微尘,根本就没有“世界”或“非世界”的问题可言,但是我们为了互相沟通的需要,暂且说具备一定条件的东西,叫做“世界”,在称呼这个东西的时候,应该要很清楚的知道,它并没有一定的实体。我把这个思惟模式,套用到《金刚经》其它的经句,觉得都可以解释得通,就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佛法。
大家别笑我愚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多的是,他们以缘起来解释般若经,其实都是掉到同一个窠臼里。如果这样就叫开悟,语意学家应该是悟得最深的人,因为他们老早就知道 “语言文字没有一定的意义”,而且也很清楚的知道“语言文字有指涉性涵意和影响性涵意”,经常提醒自己,应该远离文字表面的意义去认识事物。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各位读到这里,应该都开悟了;但是,这种“开悟”大家敢承担吗?有解脱功德受用吗?佛法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
另外有些语句,则是事实的陈述,例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11] (“阿赖耶识心体”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一切的现象都必须依靠祂才能产生,由于有祂,才有六道众生,修行人才有办法证得涅盘)、“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12] (识精元明这个东西(指阿赖耶识)能够产生众缘,但是祂自己却不是因缘所生法)、“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13] (菩提心(阿赖耶识)能够了知众生的心行,但是却无法察觉六尘境)。以上的语句,还要稍加批注,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命题”。不过,如果我们不要以当代的标准来挑剔古文献的话,基本上它们仍然是有客观真假值的语句。
这些语句,可以让人客观的检验它的正确性,不会产生混淆,因此是觅道行者最佳的指南针,见道行者的试金石。真善知识便是引用这些语句来勘验学人,若是所悟非真,当场就会口挂壁上,作不得言语。
那么,唯识经典是否有验证性呢?
是的!岳灵犀本人即可证明,唯识经典所述的“阿赖耶识”,是可知可证的。岳灵犀也如实的知解,古往今来真悟的禅师所示现的公案,都是在指示阿赖耶识这个实相心体。
阿赖耶识心体的实证极为困难,从古到今能亲证者一直都是极少数,虽然如此,祂仍然不失为可知可证的法—— 这是唯识学的可验证性。
再来谈唯识论典的系统性。《百法明门论》将宇宙万有分类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据说要初地圣位菩萨才能通达;《瑜伽师地论》则将宇宙万有分类为六百六十个法,体系更为严密。初悟的行者,虽然无法完全通达这些唯识法相,但所能验证的十八界与阿赖耶识,亦有完整的体系,此部分请参见本书〈十八界图解〉。
佛法的修证,既具备客观性、验证性以及系统性,它比现代心理学更科学,因此我将它称为“修证心理学”。这不是新学派的创立,只是以现代人熟悉的话语建立的新名词,借这个新名词揭示佛法的科学特征,希望大家别再以研究哲学和玄学的方法和态度来研究佛法,而应该以自己的身心来验证它。
如果大家能这么做,一定可以摆脱无谓的诤论,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280 页。
[2] 前引书211 页:“布鲁纳强调,要想了解儿童的学习行为,就必须到教室去研究他们,不能以在实验室内研究老鼠或鸽子的学习现象,去推论解释儿童的心理。”
[3] 前引书281 页。
[4] 本段参见黄藿〈伦理学与教育〉,刊于欧阳教主编《教育哲学》,1999 年初版,104 页。
[5] 也许不该说是“明知故犯”,因为此处的“知”,并不是亲证,还不是真正的“知”。以这个角度来看,亲证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人,若故意造恶,才是“明知故犯”。
[6] 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讲本体论,但这个本体却是真实存在的,真悟的人可以验证它的运作,现观祂部分的功能;这和冥谛有明显的不同。
[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8] 《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
[9] 《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
[10] 命题是理则学的术语,指有客观的真假值的语句。
[11] 《成唯识论》卷三,引《大乘阿毘达磨契经》。
[1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
[13] 《维摩诘所说经》卷一。
编辑按:本文摘自现代人修行入门书——《心灵实验室──非凡心教育手册》。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