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道法師| 你瞧不上的淨土法門,這些人瞧得上——《歷代名人與淨土》序

繁体

宗道法師 編輯部de故事 2019-08-16

《歷代名人與淨土》序來自編輯部de故事

(朗讀:佛平)

淨土法門,自古及今皆被奉讚為“三根普被”。然而,三根之中人數寡眾,正是金字塔形分佈,上根稀少,中根漸廣,下根最多。本來三根皆有修持,然而畢竟普通根機者眾,故而,大略看上去,佛教徒中修淨土者,似乎盡是底層百姓,販夫走卒,或年老體衰之愚夫愚婦等,似與歷代精英階層毫無關涉。


近閱余秋雨書,正好看到其中一段:“順便提一下,與華嚴宗的貴族氣息完全不同,另一種佛教宗派淨土宗,卻以最簡易的理念和方式吸引著廣大下層民眾。淨土宗只要求人們虔誠地嚮往一個'淨土世界',觀想幾尊慈悲的佛像,專心地誦念'阿彌陀佛',就可以進入佛門,走向人間淨土了。簡單說來,就是用一種最簡易的方式,引發一種最通俗的心願,去追求一種最潔淨的目標。由簡致簡,由淨致淨。這條路子,因方便易行,最容易幫助那些失學少文、生計艱難、走投無路的貧困百姓燃起生活的希望,社會效果很好。”


儘管作者說得很委婉,很客氣,但明顯傳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淨土法門是給底層那些沒有文化、生計艱難的人準備的。


余秋雨對淨土法門的這一看法很具有代表性。其實,不僅今天的知識分子這麼認為,古來持此觀念之讀書人、學問家,比比皆是;不僅在家居士這麼認為,古今多少出家僧人,甚至是修持有功的大德們,對淨土亦是冷淡觀之,不屑以待。蕅益大師年輕時也瞧不上淨土,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這句話可說代表了大多數根機猛利之人對淨土之觀感。


淨土宗的教理看上去確實太缺少“貴族氣息”了,太沒有高深玄奧之氣氛了;淨土宗的修持又太簡易、太平常了,無怪乎諸有智不能取信,正如曇鸞大師言“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然而细观佛经祖典、佛教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被人瞧不上的净土法门,文殊、普贤瞧得上,两位大菩萨共同发愿“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被人瞧不上的净土法门,马鸣菩萨瞧得上,在其《大乘起信论》最末言:“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菩萨称之为“如来之胜方便”;被人瞧不上的净土法门,龙树菩萨瞧得上,他以当生证得初地之身,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生净土,欣然行走在“易行道”上。


有人说:“那是菩萨境界高远,岂是我辈所能攀识?”那再请留意历代中土的祖师们:慧远、昙鸾、智者、善导、永明、莲池、蕅益、印光……试问哪一位祖师不是智超群伦,学问盖世,德耀日月?而你所瞧不上的净土法门,他们却奉之为出离之要道,一生矢志弘扬不懈。


有人说:“这些都是出家大德,与我的生活和我关注的群体还是相距太远啦。”那再请看以下的名单吧:岑文本、王维、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范仲淹、文彦博、苏东坡、袁宏道、焦竑、林则徐、魏源、吕碧城、张静江……这些人中,有一朝宰相,有千古文宗,有坚勇的革命家,有博学的学问家,有飘逸的诗人……总之,都是史上赫赫有名之人物。然而他们共同之处竟然是——都选择了净土法门作为其精神之依归,一般人瞧不上的净土法门,他们却怀之若宝,终生信受奉行。


净土法门,实在而言,似浅实深,看上去浅薄,实际上深奥无穷,深到普通人根本无法测其边涯,漫说普通人,圣者皆不能探究其究竟,经上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只要不成佛,众生对于净土法门就不可能彻底透达。而真正有智慧者,心怀慈悲者,经过百般努力,奋力找寻,最终一定会认识到净土的广大精微处与度生之无比方便处,是以菩萨们、祖师们、诸有识之士们皆选择了净土。


若說生而為人,智慧之極限在何處?若站在解脫的角度來看,正在於能夠念出這句名號,能念出這句名號,就是智慧開發之極。選擇淨土,願生極樂,這便是地球上人類智慧的天花板。此也正是善導大師稱讚念佛人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的原因。而即使是“失學少文、生計艱難”完全不解佛理的人,如若能夠一向專念,也必然能夠“還愚癡而生極樂”,也同樣是如上善導大師五種嘉譽之人,一樣到達人類智慧的天花板。


淨土法門擁有的底層信眾,其絕對數量遠遠超過別宗,有人認為這顯示了這個法門的低端與不高明,我卻認為這恰恰顯示這個法門的無比超勝,反映了淨土法門不僅可以活躍於廟堂之上,更可以活躍於廣闊的民間,其攝受根機之廣,生命力之強,效用之鮮活可見,是任何別的宗派都無可比擬的。


不管是廟堂還是民間,歷代數不清的不知名的念佛人都已然往生,而同時也有很多在世俗世界中名傳千古之人,人們只知道其世間之事功,卻並不曉得他們也是一個念佛人,若任由歷史湮沒,豈不遺憾?我們將上文中提到的歷代修學淨土的名人,或者是與淨土有關聯的名人,搜羅到一起,敘其生平,示其淨土因緣,顯其淨土心向,以此勵勸大眾,安住此最上之法——彼聰明有智若此,尚專志念佛,汝何人乎,敢不遵之?


有緣閱讀本書,至少可以得到兩方面的啟示。


 第一,淨土非專為下根人設。


本書中人物可說是歷朝歷代中精英之精英,論智慧才華,論品性修養,論人生際遇,都不可能算是“失意少文、生計艱難、走投無路”之人,但是他們選擇了淨土, “絢爛之極,乃歸於平淡”;“閱盡千帆,終歸極樂”。也許,他們正是歷盡了人世浮華,嘗透了娑婆苦味,遍歷了聖道難行,方才最終安心於淨土。

第二,淨土不礙世法。


有人誤會修行淨土之人,厭離娑婆,欣慕淨土,不思進取,大有妨於正常事業與生活。而本書中人物,皆是各領域之翹楚,其淨土信仰非但沒有妨礙其事功生活,反而大有助於此世之事功,何以故?心棲極樂之人,心安無懼,身傾全力而作,心無波瀾而擾。如此,不正是一個人做好一切事之最佳狀態嗎?


本書最早籌劃於2015年,陸陸續續向本法門中法師、居士們約稿、改稿。如今,四年已過,方初見書稿之雛形。書中名人多是居士,未涉及僧人,所以嚴格來說書名應為《歷代居士名人與淨土》。


由於作者群中也均非專研歷史者,難免很多錯誤紕漏,還望方家指正。


另,特別感謝歷史專家趙建建老師幫忙審稿,並提出諸多修改意見;感謝畫家羅宇逢女士專繪插畫22幅,為本書增色許多。



宗道

2019年8月15日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