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中宝珠(070)识不住四维上下
61;61(64)识不住四维上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1]偈: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世尊无问自说:「法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既然不存在,我所又要如何生起呢?修行人解脱我与我所,就会断掉五下分结。」有一位比丘请世尊详细解说。
佛告比丘:
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
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有人问:断五下分结之后,要怎么断掉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
佛告比丘: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
愚痴凡夫不曾听闻善知识的教示,在不需要害怕的地方产生害怕。他们害怕无我、无我所,因为执着我和我所,便会攀缘四识住。
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什么是四识住?就是色识住,识阴攀缘色,爱乐色,因而增进、广大、生长。受识住,识阴攀缘受,爱乐受,因而增进、广大、生长。想识住,识阴攀缘想,爱乐想,因而增进、广大、生长。行识住,识阴攀缘行,爱乐行,因而增进、广大、生长。
按,四识住是能熏,必须有所熏才能「增进,广大,生长」,当知所熏即是第八识(偏指执藏)。
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2],以非境界故。
识便是在色、受、想、行四个地方,来、去、住、起、灭,增进、广大、生长。如果有人说「还有别地方,识来、去、住、起、灭、增进、广大、生长」就是与现实不相应的言说,人家问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产生更多的痴惑,因为这种说法并不是真实的境界。
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
怎么说呢?离开色界(色蕴)的贪爱之后,意根对色的系缚也跟着断掉;意根对色的系缚断掉之后,识攀缘也断,识不复住于色,不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也是如此,离开对它们的贪爱之后,意根对它们的系缚也跟着断掉;意根对受、想、行的系缚断掉以后,识不复住于受、想、行,不再增进、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由于识阴无所住,便不增长;由于识阴不增长,便无所作为;无所作为,则安住不动;安住不动则知足;知足则解脱;由于解脱,便对世间法无所取;无所取则无所着;无所着便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知道自己不会再承受后有。
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盘、灭尽、寂静、清凉。』
此时的识阴不住东、西、南、北、上、下,没有欲求,现世证得涅盘、灭尽、寂静、清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本母生灭以不乐,及三种分别,
贪着、等观察,是名优陀那。
「生灭以不乐」指56 经,「三种分别」指57 经,「贪着」指58 经,「等观察」指59 – 60 经,「优陀那」指61 经。
「圣教」──世尊不问而说
复次,是处世尊依自圣教,为欲显示善说发起依他邪教,为欲显示恶说失坠自有所说。后结集者,于法门中,称为世尊嗢拖南说。
世尊为了破邪显正不问而说,后来结集经教的人,便称之为优陀那。
由二因缘,善说法律,名为发起大果大利,恶说法律即为唐捐。一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众苦永离可得,谓三种苦性。二者、一切诸结永断可得,谓下、上分结。于恶说法毗奈耶中,如是二事皆不可得。
由于两个原因,善说法律(正确的法律和戒律)能够发起大果大利,恶说法律(错误的法义和戒律)则是徒劳无功。一、善说法律可以让人永远离开一切的苦,包括苦苦、坏苦和行苦。二、一切的烦恼都可以永断,包括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若修学恶说法律,以上二者都是不可能的。
三苦的意义,请参见第10 经前面的〈果‧苦灭果〉。
彼由依止萨迦耶见,于诸行中,心厌苦苦,欲乐为依,起兹胜解:「愿于当来无有苦我,我无有苦。」或复已断,即彼苦因及彼当果,于未来世,由二种相而生胜解,谓「苦未来当离于我,及我未来当无有苦」。
凡夫因为有萨迦耶见,在有为法当中厌恶苦苦,他们希求欲乐,起这样的胜解:「但愿将来不会有受苦的我,我没有苦。」已断掉欲界爱的人,仍然是避开苦因,求未来的果报,产生两种胜解:「苦将会离开我,我将来不会有苦。」
虽由如是四种行相,乐断为依,离欲界欲,生初静虑,次第乃至于彼非想非非想处,若定、若生,由是因缘,超越苦苦而未能断下分诸结。未断彼故,当知苦苦未永超越。彼于坏、行二苦断中,尚不生乐,何况能断?由彼随顺所未断故,当知于顺上分诸结,亦未能断。
经由以上四种行相(当来无有苦我,我无有苦,苦未来当离于我,及我未来当无有苦),他们乐于断掉苦苦,便能离开欲界爱,生于初禅天,乃至次第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并且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超越了苦苦,却不能断掉五下分结。要知道,没有断掉五下分结,就不能永远超越苦苦。他们尚且不乐于断除坏苦、行苦,又怎么能断掉坏苦、行苦呢?因为不能断掉随顺上分结的烦恼,因此五上分结也无法断除。
住内法者,初修观时,虽于欲界未得离欲,有情胜故,而于三苦深心厌离。依乐断欲,于诸行中,用无我见以为依止,发其胜解:「愿于未来无三苦我,我无三苦。」彼初修习如是行已,于欲界欲而得远离,永断苦苦。如前复生如是胜解:「当无彼我,我当无彼。」如是行者,于其苦苦究竟解脱,亦永超越顺下分结。即于此道次第进修,乃至能得阿罗汉果。
修习内法(三乘佛法)的修行人,开始修观时,还没有离开欲界爱,但是由于根器殊胜,能深心厌离三苦。由于他渴望断除三苦,在诸行当中,以无我见发起胜解:「但愿未来证得无三苦的我,我无三苦。」他这样修行,终能远离欲界爱,永远断掉苦苦。之后,他又产生这样的胜解:「未来没有那个(五蕴的)我,我当无那个(五蕴)。」(相当于五蕴与我不相在。)这样修的人,能够究竟解脱苦苦,并且不再随顺五下分结。以这个方法次第修行,最终便能证得阿罗汉果。
按,圣弟子说「我无三苦」「我当无彼」,断灭见凡夫才说「我当无」。注意这两个微细的差别。圣弟子明白第八识才是真我,在生死轮回当中,一向都离于苦乐。断灭见凡夫以五蕴为我,而五蕴无常,因此说「我当无」。
若诸愚夫,萨迦耶见以为依止,于永超越坏、行二苦,及永断灭随顺上分一切结中,谓我当无,于不应怖妄生怖畏,尚不起乐,况当能断!
凡夫则是以萨迦耶见为依止,教他们永远超越坏苦、行苦并且永远断灭随顺五上分的烦恼,他们却产生害怕:「这样我不就消灭了吗!」他们根本不产生乐意,又要如何断掉这些烦恼!
又于是处,由二因缘不应生怖,谓唯有心,住四识住,有转有染;又唯有心,断四识住,无转无染。
他们应该要知道,有两个原因不需要害怕无我:一、只有心(受染污熏习),住于四识住,有转(会被影响)有染;也只有心(受清净熏习),断掉四识住,无转(不会被影响)无染。
也就是说,不管识蕴是否住于色、受、想、行,心都是存在的。甚至当识蕴不存在,如沈睡无梦、闷绝的时候,心仍然是存在的。这个心,当然是指第八识。它永恒存在,这才是真正的我,而不是凡夫所误认的我。
复有四依,谓色、受、想、行。
四依,就是识蕴依于色、受、想、行。
复有四取,谓于欲、见、戒禁、我语所有欲贪。
四取,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
欲取是接受对自己或所属团体有利的说法,见取是固执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偏见(例如意识形态),戒禁取是取着于行为规范,我语取就是分别我见。欲取和见取经常出现在世间愚人身上,他们自己让自己变得愚蠢或者允许别人让自己变得愚蠢。断欲取、见取得世间智,断戒禁取、我语取得出世间智。
复有二缘:谓若所缘,及若能缘。
二缘,就是所缘和能缘。
复有六识,谓眼识等。
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1]《翻梵语》卷1 :「优陀那,亦云妪陀那,亦云忧檀那,译曰无问自说。」(CBETA2019.Q4, T54, no. 2130, p. 983b17)
[2]印顺《会论》作「问已不如,增益生疑」,今依《大正藏‧杂阿含经》。
上篇: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