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缓解压力的看看这些建议,一定会有启发!

繁体

恐惧感的来源

人往往因为没有清楚认识自己而不能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智慧、优缺点了解不够充分,经常不是自己夸张自己的才华,便是膨胀自己的能力。

自己不一定有这么大的才能、有这么大的把握,但在心中,则自信满满地夸张自己、伸展自己。在夸张、伸展自己的过程之中,就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扰,无法称心如意地发展自己,于是产生了一种恐惧感。

恐惧着将来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恐惧自己的手伸出去,会不会被别人打一拳?

恐惧自己的脚伸出去,会不会被踩一脚?在这种情形下,随时随地处于一种压力状态──担心自己会不会发生什么事?

一个人求发展的心很强,却不知道在求发展的过程中,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无法预先想办法来掌控它,于是压力随之而来。

少一点得失心

减少压力的办法很简单,即少一点得失心,多一点自知之明,然后在确定方向之后,要能够全力以赴。

少一分得失心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不要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态。

如果抱持着非成功不可的心态,人都不能做了。

成功不是仅仅靠个人主观的意念,或个人主观的努力,就能够成功的。

不管是那一方面的成功,都是有外在的、客观的许多因素相互配合,那就是时也、事也、地也、命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不要骄傲,失败也不必痛苦,心理大概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了。

多半年轻的创业者,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样的条件,也不管会发生什么事,只是想到也许可以试试看就去做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开创出一番大事业的。

所谓初生之犊不畏虎,年轻时,有担当和尝试的勇气,能闯出一片天下来。年纪大了以后,畏首畏尾,考虑太多,反而有问题。

成功的创业者,总是带着人人向前跑,也带着自己跑,他的观念很新,都走在时代的前端。这种人事实上也是集合着环境、集合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条件,根本不会感受到有任何压力,晓得能成功固然很好,不成功,也没关系。所以,少一点成败得失的心,成功机率自然会增加。

找到自己的方向

可是要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缘,知道自己财力的资源,知道自己本身所处环境的条件,衡量看看这些因素是不是许可自己成功,而且能成功到什么程度。

人要成功,又要面对压力,所以要充分了解自己,多一点自知之明,然后找一个方向来全力以赴。

所谓的方向,是一面成长自己,一面又能奉献自己,成就他人。

对自己有利,对他人、社会有益,就奉献。

有的人刚开始学医,结果变成政治家,像国父;有的人原来是学文的,结果变成商人。

人生的过程中,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机会很多,可是机会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掌握一个稳定不变的原则,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原则、方向一变再变,那就不能对社会大众奉献更多,对于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会增加很多。

譬如,我会写文章,我变成一个作家,好不好?我个人认为当一个作家,不如当一个和尚更适合。

实际上,我从小就能写,但是要看那一方面自己最能安心,对他人更有利益,就往这个方向走。

另外,专长和兴趣最好能配合得当。比如,现在没有兴趣做别的事,只对某一项工作有兴趣,那就去了解这项工作、朝这个方向发展。

锁定方向培养专长之后,就要尽力发挥、尽量努力深入,持之以恒,透天彻地去做,也可以不必管成败的压力了。

一个人只要锁定方向,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许多的磨炼、挫折,没有关系,这是正常的事。

在心理上要预备好会有困难出现、有挫折发生、有变故等着,如果有这种预备的心理,就没有什么压力。

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能够处理的就处理,不能处理的事就接受,然后暂且放下来,待因缘际会时再处理,这叫作智慧。

何必放不下?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譬如,一个人希望社会肯定、希望他人肯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交给社会、他人来评断。

社会给你评断不好时,心里就很痛苦,自己的地位、财产、名望下降时,也觉得很痛苦。

事实上,这些都是人家给的、环境给的,未必是自己的,何必放不下?

人出生的时候,没有财产、没有名望、没有地位、没有身价,什么也没有。有了之后,成功时还可以,当自己没落时,就很痛苦。

怕没落、怕倒霉,这叫压力。所谓压力,就是害怕不能伸展、成长,就是害怕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上就是希望成功,求得保障。

在工作上,认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责任没有尽到,这也变成压力。

不要把希望变成压力

如何免除压力?没有完成的事,只要尽心尽力,就已经算尽了责任。就怕自己没有尽心尽力、没有全力以赴,那是遗憾的事。如果事情已经是这个样子,那也不需要觉得有压力。

有的人事情还没发生,心理压力就已经很重、负担很重,因为其他人要求你、期待你,自己也要求自己,这都是正常的。

但是这不能视之为压力,这是一个希望,一种期许。

如果把希望当成压力,反而会减少自己奉献和努力的心力和体力。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