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探微连载40化城喻
释觉舟法师 读诵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化城喻
佛接着说了一个譬喻,也就是有名的「化城喻」:譬如有一条五百由旬长的险道,空旷荒凉,阴森恐怖。有群人为了去一个有宝藏的地方,需要通过这条路。他们由一位熟悉路况、聪慧贤明的向导带领着,慢慢往前进行。但是走到半路,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对导师说:「我们都累到了极点,心里也充满恐惧,实在走不了了,前面的路还很远,我们这就准备回去了。」导师一听,心想:「这些人真可惜,宝物就在前面,怎么能就这么退缩呢!」想到这里,他就以方便力,在道中三百由旬的地方变化出一座城池,并告诉众人:「走累了的人不要担心,千万别往回走!这座大城可以用来休息,进去以后就能得到安隐。其他还能走的人,可以继续前进。」这些人一听,高兴极了,感叹道:「太好了!这下终于可以离开恶道,得到安隐了!」于是他们进入了化城,并认为自己已经得度。过了一段时间,导师知道他们已经休息好了,便消去了变化的城池,对他们说:「你们继续走吧!宝处就在前面不远。曾经的大城,是我为了让你们休整而变化出来的。」
「由旬」是王者行军一天的路程。按这个来计算,五百由旬的康庄大道,需要五百多天,也就是一年多才能走完。我们注意看,虽然这位导师变化出了城池,让不想走的人作息止,但经文里还有一句话:「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也就是说,不嫌累、还想继续前进的人,是不用进入化城的。这个化城,是比喻二乘人证的无余涅槃。佛在开示声闻法时,说「无余涅槃不受后有」,但这并不是真实究竟的法,他们到时候还是会出来继续进修佛道。所以,如果有人非要说大乘经与《阿含经》有冲突,就是在这里。但他如果说「《阿含经》从来都不说有常住法,只有大乘经才说有常住法」,这就错了。而且,这个「后有」的问题,从「四依四不依」的角度是这样看的:小乘经典说「无余涅槃不受后有」是不了义法;大乘经典说还要从无余涅槃出来行菩萨道,是了义法。之所以有这种差别,这部《法华经》已经解释得很详细了。另外,或许还可以从传法方便的角度来看:那个时候,佛法刚刚出现在世间,要让一般众生对这种新兴的教法生起信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声闻法很容易证,大乘法则要很久,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耐性。所以,为了让大众较快地得到验证并起信,一些菩萨示现成为声闻人,佛陀对他们演说声闻法,让他们很快成就阿罗汉,以显示佛法是超胜于外道的。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这里只是比喻,并不是说佛菩萨能用某种方法让入了无余涅槃的人出来。无余涅槃无形无相,佛对众生的教化离不开蕴处界,而对已经离开蕴处界的人,是无法施加任何影响的。我们要知道,一个住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的人,佛陀都没办法让他出定,更不用说无余涅槃了。世尊在成佛前,曾学习非想非非想处定,老师是外道修行人郁头蓝弗,他死后生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世尊成佛后,曾经对弟子们说,他并不担心提婆达多,但是会担心这个郁头蓝弗。因为提婆达多在属于欲界的地狱,还可以救得到;到了无色界,就真是爱莫能助了。
二乘人取证的无余涅槃,是第八识独存的状态。前面讲过,二乘人只断了分段生死,还没断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指第八识自心种子的流转,这会使过去熏闻大乘法的种子渐次增长,经过极长的时劫后,大乘法种成熟,复生名色,使他们重回三界修习大乘法。也许你会想:「如果这个阿罗汉或辟支佛在过去从来没有熏闻过大乘法,岂不是永远都无法离开无余涅槃?」前面也讲过,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阿罗汉都生在有佛法的时代,即使他只听闻小乘法,其中也一定隐含着大乘法;辟支佛虽然生在没有佛法的时代,但他之所以能发起解脱的智慧,也是因为过去世曾听闻佛法。所以,无论二乘人修哪一种佛法,都是唯一佛乘,最终一定会重回三界修习大乘法而成佛。总的来说,这些二乘人未断变易生死,即使取证了无余涅槃,也没有办法真正永离三界。但因为他们离开三界的时劫极为长远,所以不了义经中方便说为「已断后有」。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世尊继续说:「如同刚才的譬喻,如来也是一样,作为你们的导师,知道生死烦恼的恶道险难长远,众生都应该远离恶道,去往清净安乐的彼土。只是有一部分众生,听闻一乘佛法后会心生怯惰:『成佛的道路如此长远,需要极久的辛苦修行才能达成,太难了!』他们畏惧佛道的险阻,也不愿见佛、亲近学法。佛知道这些人的心性怯弱下劣,就方便宣说二乘的涅槃法门,让他们在佛道的中途得到依止和休息。当他们证得涅槃,得到一定的解脱功德时,如来再告诉他们:『你们应作的修行尚未完成。现在你们所住的涅槃境界,已经离佛的智慧很近了,你们应该观察、筹量现在的涅槃并不真实,只是如来为了让你们趣向佛道,而将唯一佛乘分说为三的方便说法。』这就像譬喻中的导师,为了让人们不中途放弃,变化出一座大城,待到人们休息好了,便告诉他们:『宝处就在不远处。这是我变化出的城池,并非实有。你们应该继续往前走!』」
下面是重颂。遇到值得注意的地方会讲一下,意思差不多的就不解释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据说有人企图参这四句来开悟。实际上,当时的人寿命都很长,十劫跟他们的寿命比起来,只是很短的时间。这四句并没有隐藏密意,不适合拿来参究的。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花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花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佛虽然受众人的请求说法,但仍要等待时机因缘的成熟,尤其是大乘法,不是一有人问就无条件演说的。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姟」字同「垓」,「垓」是中国古代的大数,位于亿、兆、京之后,具体表示多少,说法不一,这里根据对应的经文推测,可能是指「那由他」。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营从」,指围绕在佛周围恭敬学法的大众。「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大通智胜佛知道童子们是菩萨种性,也知道他们在宿世已经积累了大量福德和智慧,堪受大法,所以为他们开讲《法华经》。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世尊仍在慈悲地反复安抚声闻人,怕他们听了《法华经》后承受不了。
譬如险恶道,逈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惓,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这是刚才的譬喻,对于化城的描述比经文细致了不少。看得出来,这是一座秀丽安逸的城池。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佛看到很多声闻弟子证了阿罗汉果——得入有余涅槃,相当于譬喻中的众人进入城池并休整完毕——就把实情告诉他们:「其实,只有唯一佛乘。诸佛方便度化,说有三乘。现在对你们说实话:你们所得的涅槃并非究竟真实,应该继续精进修行、证得佛果,这才是真正的涅槃。」
可见,如来待到临入灭前讲《法华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等待声闻众中能证阿罗汉果的都证了以后,再把这个真实法告诉他们,引导他们入于佛慧。当然,在佛经上很少看到有声闻众听后马上发愿大乘、不去取证无余涅槃的。这一点可能佛也知道。不过,只要这个大乘法种播下去,就算他们取证了无余涅槃,将来也会再来世间学习菩萨法。就像前面经文说的,在一个专门的佛国土跟随世尊学习。虽然佛的这种方法显得很迂回,但实在是针对心性怯劣的声闻人的无奈之举。你看,佛跟他们讲真实法时,还要不断地安抚他们,怕把他们吓跑了。可见佛对众生,真是慈父一般循循善导,全心呵护。
结缘《法华探微》纸本书,请联系正传法师,微信ID:ZCFS2014
赞助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赞赏念诵者 释觉舟法师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