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探微连载31乐着小法
乐着小法
「乐着小法」,是说声闻人只乐于修习解脱道,觉得只要去除戏论(不符合佛法的思维与言说),取证无余涅槃就够了,成佛这种事跟自己不相干,不知道自心即是如来。就像那个穷儿子,能够每天除粪得到工资,就很满足了,所以经文说「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涅槃只如除粪一天的工资,和大富长者的财富根本没法比。穷儿子无知自满,觉得那些财宝跟自己不相干,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他的。另外,世间人钻研的那些炒股法、炒楼法,在三乘佛法里,都属于世间法,连小法都不是。跟声闻人比起来,世间人是更惨、更愚痴的,连求解脱都不知道。这个穷儿子还知道打工混饭吃,所以经文说「得至涅槃一日之价」,要是把世间人也放在这个譬喻里,就是那种不知道干活挣饭吃,一直饿到死的人。
四位阿罗汉接着说:「世尊您教我们佛法,我们就精进地修行,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死后即可顺入无余涅槃。我们自认为用勤奋精进换来了这么大的收获,已经非常满足。」譬喻里的穷儿子勤劳工作,赚到的钱能保证基本的温饱,他就知足了。这些阿罗汉也这样形容自己。他们跟随佛陀学法,精进修行,成为了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觉得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已经够多了。刚才听到一乘佛法,他们才感受到「得至涅槃」不过如穷子除粪的一日之价,与长者的富贵,也就是成佛的法道根本无法相比。尽管死后可以取证无余涅槃,但这个涅槃不是终究的归宿。后面的〈化城喻品〉会讲到,无余涅槃其实只是个化城,他们总还要从里面出来,继续走成佛的路。前面讲过,入无余涅槃以后,人的觉知心全灭,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对他来说都只像是一瞬,这一瞬的休息,可以说是「涅槃一日之价」。
他们接着说:「世尊您虽然知道我们只乐于小法,但仍然以平等的慈悲心和智慧方便,在声闻法的教示中暗藏如来智慧的大乘法,还让我们和菩萨们一起听闻大乘法,希望我们也能入于如来知见。而我们呢,在您饱含用心的教法中,心量打不开,还是偏倚小法,自以为证得了声闻极果,对大乘法毫无志求。看到您为菩萨们开示大乘法,我们也觉得和自己无关,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声闻人,就算您说我们是愚人,我们也没有成佛的意愿。那个时候,我们是下劣之心未舍,不知自己真是佛子;现在我们才知道,世尊对于佛菩提的智慧是从不吝惜的,就算我们不要,也会暗中塞过来。我们本来都是真佛子,因为只喜乐自我解脱,佛陀就藉由声闻法来引导我们;如果我们早点信乐大乘法的话,佛陀肯定就直接明说大乘法了。您以前在讲菩萨法的时候,说声闻人是愚人,我们也以为佛法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之分。现在我们清楚了,实际上只有一乘佛法。以前我们并没有意愿成佛,今天才知道,自己将来也一定会成佛。这种感觉就像意外得到了无价之宝一样。」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五十余年。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多诸金银、车磲马瑙、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而年朽迈,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这后面是大迦叶尊者说的重颂。大意是:「我们今天听到世尊您说声闻人也一定会成佛,非常欣喜,就好像意外得到世上最珍贵的财宝一样。譬如一个年幼的孩童离父走失,孤苦伶仃流浪外乡五十多年,忘记了自己的身世。他父亲苦寻无果,身心疲弱,就安顿在一座城市经商,成了一方巨富,不仅家财无数,而且下至百姓商贾,上至王公卿士,都对他倚重爱戴。但他日渐衰老,更加想念走失的儿子,日夜忧心:『儿子一去五十多年,杳无音讯。我死以后,财产无人继承,如何是好?』」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
眷属围遶,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若是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即勅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这个时候,儿子在外流浪,面黄肌瘦,衣衫破烂,身上还有疮癣。他走着走着,来到父亲所在的城市。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在这里,只为了温饱四处找工作。不知不觉,他走到父亲的屋前,从门外远远望见里面金碧辉煌,心想:『这个富贵人家不是我这种下贱人做活的地方,待久了搞不好会被掳去当奴隶。』就往远处跑。坐在堂上的长者,远远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默不作声,只是派人把他捉来。穷儿子看见差人来抓,大呼冤枉,惊吓晕倒。于是长者知道了这个儿子不仅不认得父亲,还变成了心志狭劣的人,如果马上相认,他一定不会相信眼前的富豪就是自己的父亲。」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若如我子。』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颇梨;
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我无此物。』父知子心,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剎利居士。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长者于是巧设方便,派长相鄙陋的人找到穷儿子,雇他除粪;也把自己打扮得像除粪工头,亲近儿子,劝他在这里长做,并认他作义子,渐渐让儿子出入本屋。这样过了二十年,又让儿子看管财物。穷儿子慢慢摒除了自甘下劣的心性,见了财物也不再害怕胆怯,只是仍认为财宝都是人家的,和自己无关。这时,父亲知道儿子已经可以承担家业,就聚齐亲戚、国王、大臣等人,告诉大家事实,并宣布将家产全部传给他。儿子听后,非常欢欣鼓舞,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勅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大迦叶说完譬喻,继续解释:「佛就像这位长者,您知道我们喜乐小乘法,对成佛之道无愿无求,就教授我们取证无余涅槃的小乘法,从不说我们也要成佛。我们承佛教敕,为菩萨种姓的佛弟子转述大乘法,他们如法修行,得到佛陀的授记,我们却仍然认为成佛的事于己无分,觉得只要向内将六识灭掉,能够取证无余涅槃,就没有其他的事了。」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说有实利。如富长者,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以前,我们听闻佛陀教导菩萨们『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时,不起一丝欢喜之心,只是自己修习『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认为得证阿罗汉果就已经是报答佛陀的教化之恩了。我们以前虽然也顺便把佛说的菩萨法告诉别人,但自己根本没有愿乐之心。而佛陀也正如譬喻中的长者,深知我们的心思,所以早先不劝导我们修习大乘法,而是以方便力,渐渐调伏我们粗鄙的心志,再在今天的法华会上,告诉我们一乘佛法的深理。我们现在就像穷儿子一样,得未曾有,欢喜无比!」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世尊!我们今天才算是真正的得道证果,才算是真正的对佛法得法眼净!以前我们日夜精勤地持戒修行,今天才真正得到持戒修行的果报。我们今天,真是声闻──以『一切众生皆共成佛』之法声,令一切有情得闻。我们从今天起,才算是真正信受佛法的阿罗汉,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饍、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亦不能报。诸佛希有,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这一部分是赞叹和感恩佛陀的慈悲智慧、神通方便,语言不难,大家可以自己看。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