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是积累了福报的结果
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是积累了福报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在今生能遇到佛法,这不是偶然的。
如果能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一定是在过去世积累了福报的结果。
佛经说:仅仅听闻一尊佛或一位菩萨的名号,都能清净业障,种下无量的善根。
所以大家要多多听闻佛陀的教法,思维义理,在实际行动中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和验证。
这也注定了是从轮回烦恼中走向光明解脱的开始。
原标题:顿珠法师:对佛法生起信愿是往昔积累福报的结果
转自微信公众号:顿珠法师ask
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四位菩萨,甚至,中国人还为其建造了四个道场
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四位菩萨,甚至,中国人还为其建造了四个道场菩萨这个词是“菩提萨埵”的简略说法,被称作菩萨的人基本都是该宗教中地位很高的大能,一般来讲,他们的地位仅仅低于佛陀。这个词是由梵文翻译而来,..
命运之神的金笔
命运之神的金笔 传说命运之神手中握有一支金笔,有一个人诞生他便会在纸上写下他的名字。此后的日子,每当那个人脸上露出一次笑容,他便会在纸上画上一个圈。命运之神还有一支银笔。随着人类渐渐长大,他的脸上也会..
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
第七委屈难受者。此语,乃无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断不挂齿。何以故?下至众生,上齐诸佛,委屈二字,竟不能免。所以者何?释迦世尊乞食既毕,敷座说法,百万大众,巍巍端坐,静肃庄严。忽一僧尼捧腹而至,对佛面立..
除去心头火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禅师回答..
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是积累了福报的结果
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是积累了福报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在今生能遇到佛法,这不是偶然的。如果能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一定是在过去世积累了福报的结果。佛经说:仅仅听闻一尊佛或一位菩萨的名号,都能..
团结的动物集体
羚羊、老鼠、乌鸦和乌龟,它们生活在一起,团结亲密,是一个小集体。它们选择了一个极为隐蔽、不为外人所知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但不论怎么样,总摆脱不了人类的种种追捕和搜寻。一次,羚羊独自游玩时遇到了一..
仁清法师:咒语的发音不同,以什么为标准?
仁清法师:咒语的发音不同,以什么为标准?问:有很多版本字的音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念南无阿(a)弥陀佛,有的念南无阿(o)弥陀佛,那自己持这个咒语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呢?原来持的这个咒语已经习惯了,现在看的那个..
嘎玛仁波切: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
嘎玛仁波切: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藏地人常说:“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来自于别人的祝福,尤其是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有能力帮助别人是很快乐,很有福报..
在佛门中超荐祖先,要做几次?如何才知道有没有效果?
在佛门中超荐祖先,要做几次?如何才知道有没有效果?要做几次没准。实在讲,过世的祖先究竟到那一道,我们不知道。如果他到人道来,他现在可能已经是小孩,或者已经是年轻人。如果到天道,天的寿命很长。饿鬼道的寿..
四大菩萨和四大天王的象征意义
地藏菩萨:孝敬、宝藏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怎样开发出来呢?依靠孝敬,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开采心地宝藏的唯一方法。因此,地藏菩萨表孝敬,地藏菩..
嘎玛仁波切:溺爱孩子,就像慢性毒药,让孩子一直中毒
嘎玛仁波切:溺爱孩子,就像慢性毒药,让孩子一直中毒在我们小的时候是讲究长幼有序的,谁是大人、谁是小孩,注重孝与悌,道德伦理定得很清楚。而现在的小孩生下来就比全家人都大,好像整个家里,只有他才是最大的。..
嘎玛仁波切:灌顶不是往头上撒水,真正具备灌顶的条件,对弟子而言难度很大
嘎玛仁波切:灌顶不是往头上撒水,真正具备灌顶的条件,对弟子而言难度很大灌顶,源于古印度的传位仪式,当太子要继承王位之时,需取四大海之水汇于宝瓶之内,浇洗太子的头顶,在此仪式后,太子便正式成为国王,从此..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