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劝临终亲人发愿往生
一、直接问;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
直接问病重的亲人;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对于我们而言,虽然学佛了,问出这样的话,还是要下决心的。因为现实中很容易被认为是说了不吉利的话,像是诅咒自己的亲人早离世似的。其实病重的人愿意说出内心的不安想法,希望亲人去分担。因为这些事是他们一直在暗中思索与担忧的,是他们潜意识里早就有,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但通常绝大多数人不想跟病人提这事,常常认为说这些为时过早,从而拖延了准备工作。不愿意这样做、或不承认这个事实要发生、内心不忍这样做,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阻碍了去做,眼看着短则几十天,长则一两年,一晃而过,生命已不在。
二、临终放不下的事情及应对
如果病重的亲人已经说不出来有哪些放不下,可以推断出来。
1.对早年发生的某些事件给心理造成的阴影
某些特殊事件对家庭和个人的打击、遭受的冤屈和不公、经历的苦难、受到的冲击,这是心中最难解的结。通常也会导致人得某些病,老年痴呆、癌症等。要帮助亲人解开这个结,自己首先要解开这个结,自己先不再忿忿不平,不再抱怨,才可能去帮助亲人化解。有很多送往生的案例,都是放不下这个结。
这是要花费很大努力的,从化解自己的心结开始。
2.最放不下相濡以沫的老伴,担心自己走后对方的生活
病重的人会担心自己离世后的家庭财产问题、老伴收入减少、无依靠等问题,经济上的、生活上的,有些甚至是做子女想不到的,比如甚至可能会想到自己走后,老伴是否会再婚。
这个需要子女经常表态许诺,会照顾好在世的母(父)亲,请他放心。如果病重的亲人已经开始亲近佛法,不妨告诉他,好好念佛,成佛后可以更好地帮助亲人。也需要老伴自己许诺会照顾好自己,请他放心跟阿弥陀佛走,当然这是离别前二十四小时内可以说的道别话。
3.最放不下子孙后代
这是最常见的问题,老人通常会希望子女家庭和美、夫妻和睦;希望儿孙身体健康: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安全,对儿女事业上的期待等等。
老人最放不下的是那个境遇最差的子女,比如下岗的、离婚的、生病的、残疾的。那么其他子女就要表态并确实做到以后相互帮助,兄友弟恭,而非假装;如果此时子女还在想着今后如何分财产、房子归谁,那就与世俗无二了。
有孙辈的老人走前通常就等着见孙子、孙女最后一面,所以在老人的最后一段日子,要让孩子来,不可用孩子功课重等各种理由一拖再拖,很多情况是临终前最后一口气,等啊等,等孙子来,拉着孙子的手咽气。
最好是在老人还清醒的时候,做儿女的反复表态,并且告诉他:;儿孙自有儿孙福,您念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您若成佛了,随时可以帮助我们和所有子孙后代。
三、对死亡的恐惧、对往生的疑虑及应对
1.明确说出;到阿弥陀佛那里最重要!
将离世的人最恐惧死亡,无法面对死亡这个事实,有强烈的对生命的渴望,紧紧地抓住任何可能继续活下去的稻草,即使念佛也常常是这个目的。
作为家属,我们在努力积极治疗的同时,首先要要冷静地认识到生命不是无限的,医生治病治不了命。是否大限临近,医生很清楚。如果我们心心念念考虑这事,也能够感受到老人的生命之火越来越弱。这时需要我们寻找一个时机,下决心说出来:;现在再活多久是次要的了,去哪里是最重要的,到阿弥陀佛那里最重要。只要有这颗真正的孝心、爱心,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讲出这话来。
2.真正相信阿弥陀佛会来接
除非病重的人平时修行甚好、信心坚定,否则都不免有疑虑,尤其受;老病之苦的折磨之后,信心动摇。
阿弥陀佛会来接,是否是真的?对垂危病人而言,这是需要反复确认的问题。不要认为他之前相信了,就不再怀疑。人在临终前会有各种疑虑担忧反复困扰着内心。如我父亲就问过;阿弥陀佛选我吗?等类似问题,通常是担心自己年老体衰,平时念佛也不多,功夫不够;或学佛时间不长,学佛学得好的人很多,轮不上自己;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去西方净土。因为按照世间法,任何选拔都是择优选拔:选身体健康、年轻力壮、有工作基础、经验丰富。因此觉得自己不具备被选上的条件。是否阿弥陀佛真这样平等来接呢?
这些都需要用佛法来解释生命轮回的道理。然后请他相信、发愿跟阿弥陀佛走。反复说明;信愿行的重要性等等。这个过程同样是复杂的,比如讲生命轮回的故事,《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生命怎样轮回,古人往生的成功案例如《净土圣贤录》、《高僧传》,劝人发心往生的《龙舒净土文》以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些关于西方净土的描述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等内容,都要介绍给病人。劝他念佛,平时多放唱佛机。
3.临终;阴境现前的应对
临终的人常常说自己看到什么了,比如常见的是看见已经去世的亲友(当然也有极少数说自己看见天宫美景的)。他们的话通常不被亲属理解,被否定,这样就增添了病人的烦恼。这些属于离世前的特殊景象,《地藏经》里是这样描述的:;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我父亲曾经是军人,经历过战场的生死考验,是非常坚强的人。以前也从不相信有鬼神一说,但在突然经历这事时,也是惶恐不已,虽没有叫喊,但也很难镇定自若。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有很多病人在看见这些可怕的景象后,会在夜里或白天大喊大叫;有时说话已经说不清楚,但明显有恐惧感。
这时要提醒他念佛,告诉他;念佛就好啦,并开解这些景象的由来,借此让临终人明白灵魂的存在,我们生生世世欠下的都要还,这个世间是有六道轮回的,只有去西方净土,才能脱离六道轮回。念佛可以帮助自己、也能帮助冤亲债主。有时我们以为病人是在睡觉,实际一直是经历着这些景象。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孤独无助地一个人躺着,只身面对这些让他惊恐的景象。但如果病患是在重症监护室,若想在身边陪伴,就比较难了,这是在医院离世的弊病之一。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1.作为子女的时间安排与发愿
在父母最后的日子,有太多的事项需要学佛的子女来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时已经到了父母生命最后的时刻,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大孝就是送父母顺利往生。在此关键时段,工作、休闲娱乐,包括对自己的家事,都要放第二位。放下世间的各种诱惑,一切以看护好父母、让他念佛发愿往生放在第一位。
如果与危重亲人同在一地,作为子女就要尽量减少避免出差,可在佛前反复发愿,在父母最后的时刻,自己一定要在身边护持助念。看过很多例子,都是以为亲人不会很快病危,于是就出差或短期出国,结果亲人离世就发生在这时候。或许是巧合,或许另有深意吧!所以我们作为身边的子女要发愿:在父母最后的时刻一定在身边护持助念。
2.最后几天的注意事项
大约临终前一周,病人已经不想进食了,这其实是生命将要终结的信号,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的,就是听说过也会觉得不放心。;不能饿着是我们作为亲属最焦虑的事。于是会想着喂各种汤,米汤,人参汤,甚至要喂鸡汤、肉汤,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人体的全部器官功能接近衰竭,已经消化不了什么了。其实此时白开水就足够了。
但到了最后一两天又可能回光返照,临终的人忽然又想吃喝,我们就开始喂这喂那。如果是在医院,肯定一直是插管子鼻饲各种营养液。
医生和有过助念经验的居士都会很清楚危重病人大约的期限。最后一两天,家人应24小时轮班念佛,身边时刻有人陪伴,并尽早腾空房间。大限随时都会到来,亲人通常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因此当助念团提醒我们要尽早搬空房间,我们没有马上执行,总觉得不会那么快。以至于拖到当天才办,虽然尽量减少骚动的声音,但毕竟声响走动是避免不了的。而这时最好的是陪伴临终的人念佛,尽量减少各种动静。
临终前的家人陪伴照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临终前是否还去住院?如去住院,何时回家?很多具体问题都需要家人提前商讨安排好,意见一致。除非全家学佛,看法完全一致,否则学佛的亲属就要尽早做好其他人的思想工作。成语;寿终正寝就是指老人最后在自己家中离世,在亲人的环绕下安详离去。所以古人将;善终作为;五福临门里的最后一福;考终命。
结束语
面对亲人的离世,需要用智慧、用佛法、用亲情来安抚化解临终人的诸多烦恼。提前去做上述各种事情,而不是大限来时再做。临终人只有放下这些烦恼,才可能安心跟佛菩萨走。看过很多送往生案例,不少是到临终放不下这、放不下那,这时再请助念团去开解,家人去表态、化解恩怨,甚至是到中阴身时再做这些事情。生前做不是更好吗?一生的恩怨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化解的,只怕大限来时,为时已晚。
在我的父亲去世前两个月,我看到一些衰危的症状,便去询问一个老中医佛友,他用了四个比喻句告诉我,这预示着我父亲的生命之火快熄灭了。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看人的寿命是很准的,医生更是如此。虽然我当时泪流满面,不忍听,后来很感谢他让我们抓紧时间做更充分的准备。所以也希望家有重病患者的佛友要注意这些提示,尽早采取行动。
希望更多的众生寿终能顺利往生净土。很感恩佛菩萨的加持!让我那时能够;狠心去提前做这些事,也让我现在能够和大家分享这些经验教训。
文:仁梅
尽心力布施,解贫穷困苦
尽心力布施,解贫穷困苦《法苑珠林》上记载: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法号叫普安,因为他是一位圣僧,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办素菜来供养他。有一天这位圣僧来到了大万村。村子里有一位名寸叫田遗生的穷人家,..
阿姜查:修行之难易
阿姜查:修行之难易修行与证悟大致可以分成容易与困难两种。前者已累积功德并开发波罗蜜(pa-ramita-,意译为“度”或“到彼岸”),那是觉悟必备的资粮,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可作为衡量修行能力的方法。有些人说:“..
邪淫的果报:赤面恐惧症
邪YIN的果报:赤面恐惧症步入社会,在人前易脸红的毛病不堪其苦。其实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还好好的,突然心里“格登”一下,心跳加快..
嘎玛仁波切: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
嘎玛仁波切: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人是无完人的,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心灵或是性格上的缺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个完美之人,因此会有很多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对准他人。..
读完金刚经如何回向
读完金刚经之后我们一定要记得做回向,这样我们的功德才不会消散,并且还能够使我们收获更多的福报。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要怎样回向。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读完金刚经如何回向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五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辨业品第四之三如是已辨二表业相。无表业相。初品已辨。然经部言。此亦非实。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
邪淫的果报:忏悔以往的过错
邪YIN的果报:忏悔以往的过错邪淫的果报一、头发常肮脏油腻,暗淡而无光泽;并开始掉头发,年纪轻轻就成为秃头;头皮常发痒,头屑众多且头屑块大。二、会得早泄,夫妻生活不和睦!导致猜忌!容易得性病!艾滋病,梅毒,阴..
诵读药师经仪轨
药师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我们修持药师经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但需要我们坚持去念诵并信受奉行,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药师经为我们带来的好处。经常念药师经是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的,对我们的修行会有很大的提升,对我们..
宋张迪《净土圣贤录》
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专修净业,佛前燃臂香为誓。每称佛名,其声奋厉,至失音,犹不已。尝于静室,见白色频伽飞舞于前。又有绿发童子,合掌问讯。后三年,西向念佛名而化。(佛祖统纪)..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问: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悟空性?答:现在我们学加行,学中观,这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只有两种方法:第一,先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修行获得真实..
达真堪布: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达真堪布: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问: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呢?达真堪布答:应该先闻思。去了解佛法,越了解就越有信心。若是你不去了解佛法、不去闻思,你的信心也是假的,很快就会没有的。真正的信..
铃木大拙: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心
铃木大拙: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心要知道,世间万事皆有变数,所以不执不取,才是最智慧的做法。不要认为眼前放下了某件事情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你要看到的是,也许正是因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果断..
外遇如虎,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
外遇如虎,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吴爽的笑声是快乐的,言语质朴,情感真挚。时隔一年,讲述起自己曾经遭遇的情感误区,吴爽不断地检讨自己,并为最终的醒悟庆..
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
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问: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杨天元)答:戒是佛之遗教,佛灭以戒为师。戒是止恶向善之根本,是解脱之正门,是正知正见之南针,是三无..
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
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暮鼓:阿弥陀佛是舵手,观音势至已扬帆,船票一句阿弥陀,信愿即是购票款,只要上得此宝筏,横出三界脱苦海,就怕有人不生信,磋砣枉受此人身。一一朋..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