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实修?
如何去实修?
究竟如何去实修,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针对这个问题,学诚大和尚曾做过相关开示,整理分享如下: 最要不得、最切忌的就是,今天做了这件事情,又想别的事情;做了别的事情,又想这件事情。做事的时候想去修行;修行的时候想去学教理;学教理的时候想去做事,那就不好。 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念经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烦恼。 善用其心,很好地来用我们的心。 人的力量大不大,在于人的心大不大,不在于这个人有多大多高、多胖多重。心的力量有多大,是说能够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心是无有形相的。说它大的话,它就无比巨大;说它不大的话,心慢慢就萎缩了。 心死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世间上有成就的人,跟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门里面也是一样的,我们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做多了,做累了;有些人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喊累。说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就说明没有做好,没有很认真地去做,所以感觉到有很多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善观缘起,就要通达缘起,通达甚深缘起。 佛教讲缘起性空,通达缘起的目的要让众缘和合,不是说不要把这件事情沾到我的手上,不跟自己沾边,怎样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样,佛法就学错了。 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圆融无碍,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一切;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众生、成就佛法,才是叫做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种下菩提正因,而不是时时处处从自我的利害得失来计较。 时时处处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利益、你我是非,全是世间心,不是出世间心,不是菩提心。所以我们常常说到庙里边来,我们要学发心、要学承担,要有长远心、广大心,广发正愿,通达缘起。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有它很深的用意在里头。 会修行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修行,青山无处不道场。不能说我在这个地方能修行,换一个地方就不能修行,那就是修行没有功夫的一个表现。 会做事的,到哪里都能够有事情做。菩萨要成就众生,到什么地方都能成就众生。 会学习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有东西可以学的。这些话看似很平常,可以让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 教理方面的学习,照本宣科,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了。现在有电脑可以查资料,万分方便,无论哪本经、哪本论,我们都可以查到,不是很难的问题。很多网络一打开,上面的内容未必和我们有关系,除非要写一篇文章,要找一些资料,那么你去找。如果不是,你去看一次两次,以后就不想再去看了。 我们读一部佛经,佛经上不但有文字,还有智能。我们读一篇经,能启发智慧,如果不能启发智慧,那我们仅仅种种善根而已。 领会了文字般若后,我们还要生起观照般若,就是用佛法来观照世间、来观照社会、来观照一切。不能用佛法来观照人世间,学来学去还是学在文字上面。 有了观照般若,才能证到实相般若;证到实相般若我们才有真正的智慧。 我们第一步要通达文字般若,要具足文字般若。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一时是什么意思?佛是什么意思?舍卫城是什么意思?要非常清楚。所以要把经文的文字搞懂,名相的意思搞懂,义理搞懂,名相、文字、义理,在此基础上,要能够去领会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本意是什么。 经文就是佛跟弟子们的对话。也就是说,当时佛陀为什么要讲这段话?说这段话时,佛弟子们是什么心境?佛内心是什么境界?经文是沟通佛陀思想和弟子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 如果不讲的话,就没办法融会贯通,所以需要语言去沟通。由阿难等背出来,记下来,我们翻译过来,就变成佛经。不是说你把佛经当成过去婆罗门教的天书,也不是说佛经是不可以理解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佛经能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我们拿了一句佛经,随便乱发挥,那全是戏论,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呀!自己的理解,那跟佛的思想境界差得有多远? 当然,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领会,可以分享给别人听的,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是你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很难是圆满的。你的体会可能只有一分,别人可能听了你的体会而谤法,因为你对佛法的体会原本只有一分,别人再体会你一分里面的一分,可能得到了只有一分里面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越往后就离佛法越来越远。 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天天要念经?佛灭度的时候为什么要念经?不念经,经典就没有了,丧失掉了,佛弟子天天在忆持,生怕把法义忘记掉,所以一天到晚都在那边串习这些经义。自然而然,烦恼就少了,问题就少了,执着就少了。 我们能够记得的经文有多少?我们能不能准确来领会,获得意境,这都是很难说的。就像学《广论》,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要这么讲呢?他为什么要引这种经文?要引这段的论文?这段的经文跟这段的论文有没有相联系?他是承许呢,或是放在那里,不作抉择?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为什么要把不同意的说法、自己承许的说法,不加评论的说法放在一起?哪些是宗大师特别的说法及见地?在这一段论文里面没搞清楚,你不能泛泛而论:反正这是《广论》里面的,都对。不是这么回事,有些他是举反证,他引出来,他不承许这种说法。那么,要知道:他为什么承许,为什么不承许?他有理由。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不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你说,反正这个就是宗大师讲的,没有错。那他这么讲有理由,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你要学,你要搞清楚,你讲不出来,就是没学懂。你说他那么讲,谁不知道?你给别人讲说某某大师怎么讲,谁不知道?人家也会看得出来。 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说我们这么一年、两年、三年就能够学会,对整个佛法的理论架构没有弄清楚,根本就无法解脱成佛。 比如说,一部电脑没有装基本的程序,电脑就显示不了。也就是说,必须对佛教的历史、义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然后才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否则,只能靠什么呢?经验的传承,比如说我们过去的禅宗,就是经验的传承。 禅宗在禅堂里面坐禅,或者上座、住持,白天劳动也好,晚上坐禅也好,他时刻不离的,跟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坐禅,对大家的身心状况都很了解。禅堂里面大禅师、上座、住持,绝对是通宗通教的。 如果不通宗不通教,就没有办法来引导,那说明没有实修的一种状况。 现在很少有人说,我们这辈子就只以修行为目的。 当然也有人这么说了,以修行为目的,这个是一个广义的以修行为目的,真正说让你什么都不干,让你天天在这里念经、念佛、持咒,肯定受不了。你若受得了,我们庙里都可以护持,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你至少一天要念十个小时。我们开一个房间,你喜欢念经的,天天可以念;你喜欢念咒,你天天念,你念一两个月,你就念不下去了。(我们多少年来都是看过来的。) 大部分人说一定要怎么样子去修行、去用功,都是此时此刻人的一种情绪,这情绪一过,就不行了,他不行了,退得更快。就是说,进得快,也退得快,因为不是一个平等心,不是一个平常心,你的心是在起伏的一个过程。 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法最基本的状态是要让我们内心平静,是一个平常心,要调伏我们的烦恼、要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时时刻刻在思想当中造成对立。如果,你跟这个人过不去,这件事情想不开,那怎么去学佛法。 我们山上的义工、同修,大家两三年下来有一定的基础。去年底,那时候的义工较少,有法师很紧张:没有人怎么办?我说不用愁,以后的人会太多了。现在人多了点,又有法师发愁,人这么多了。 我说我们不是要普度众生嘛,人多人少都随缘好了。尽心力布施,解贫穷困苦
尽心力布施,解贫穷困苦《法苑珠林》上记载: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法号叫普安,因为他是一位圣僧,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办素菜来供养他。有一天这位圣僧来到了大万村。村子里有一位名寸叫田遗生的穷人家,..
阿姜查:修行之难易
阿姜查:修行之难易修行与证悟大致可以分成容易与困难两种。前者已累积功德并开发波罗蜜(pa-ramita-,意译为“度”或“到彼岸”),那是觉悟必备的资粮,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可作为衡量修行能力的方法。有些人说:“..
邪淫的果报:赤面恐惧症
邪YIN的果报:赤面恐惧症步入社会,在人前易脸红的毛病不堪其苦。其实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还好好的,突然心里“格登”一下,心跳加快..
嘎玛仁波切: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
嘎玛仁波切: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人是无完人的,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心灵或是性格上的缺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个完美之人,因此会有很多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对准他人。..
读完金刚经如何回向
读完金刚经之后我们一定要记得做回向,这样我们的功德才不会消散,并且还能够使我们收获更多的福报。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要怎样回向。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读完金刚经如何回向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五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辨业品第四之三如是已辨二表业相。无表业相。初品已辨。然经部言。此亦非实。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
邪淫的果报:忏悔以往的过错
邪YIN的果报:忏悔以往的过错邪淫的果报一、头发常肮脏油腻,暗淡而无光泽;并开始掉头发,年纪轻轻就成为秃头;头皮常发痒,头屑众多且头屑块大。二、会得早泄,夫妻生活不和睦!导致猜忌!容易得性病!艾滋病,梅毒,阴..
诵读药师经仪轨
药师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我们修持药师经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但需要我们坚持去念诵并信受奉行,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药师经为我们带来的好处。经常念药师经是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的,对我们的修行会有很大的提升,对我们..
宋张迪《净土圣贤录》
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专修净业,佛前燃臂香为誓。每称佛名,其声奋厉,至失音,犹不已。尝于静室,见白色频伽飞舞于前。又有绿发童子,合掌问讯。后三年,西向念佛名而化。(佛祖统纪)..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问: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悟空性?答:现在我们学加行,学中观,这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只有两种方法:第一,先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修行获得真实..
达真堪布: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达真堪布: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问: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呢?达真堪布答:应该先闻思。去了解佛法,越了解就越有信心。若是你不去了解佛法、不去闻思,你的信心也是假的,很快就会没有的。真正的信..
铃木大拙: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心
铃木大拙: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心要知道,世间万事皆有变数,所以不执不取,才是最智慧的做法。不要认为眼前放下了某件事情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你要看到的是,也许正是因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果断..
外遇如虎,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
外遇如虎,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吴爽的笑声是快乐的,言语质朴,情感真挚。时隔一年,讲述起自己曾经遭遇的情感误区,吴爽不断地检讨自己,并为最终的醒悟庆..
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
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问: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杨天元)答:戒是佛之遗教,佛灭以戒为师。戒是止恶向善之根本,是解脱之正门,是正知正见之南针,是三无..
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
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暮鼓:阿弥陀佛是舵手,观音势至已扬帆,船票一句阿弥陀,信愿即是购票款,只要上得此宝筏,横出三界脱苦海,就怕有人不生信,磋砣枉受此人身。一一朋..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