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繁體

活得通透

明代有一个人,对于买卖古董的看法,说了特别高明的三句话,他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我当时看了,拍案叫绝。岂只是买卖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谁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几乎是活得没有人味。我们从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后天,随时随地,总觉得前途无量、后途无穷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实,那些无量、无穷的希望,都只是“意识”思想形态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满足(讲到这里,特别声明,不要误会了人生,就心灰意懒。你明白了大学之道,才知道做人的意义)。

人没有悟道以前,没有一个是聪明人。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就是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的人。我们普通人都经常被欺,那么是谁骗了你呢?其实没有人骗你,都是自己骗自己。我们前面说过,一般众生的心理状况有八十八种结使,归纳而言,就是见思二惑。见解观念和思想形态两方面的颠倒迷惑。所以说“当知此想,从颠倒起”。

由一些颠倒错误的心行,引发了许多颠倒错误的实际行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我们这个痛苦烦恼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颠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这个身体,我们又被这个身体所骗,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这就是“身见”,始终要抓住这个身体,舍不得离开它,认为它既可爱又宝贝。其实“如此身者,种子根本皆为不净”。

你们研究过这个生命,这个“身”的种子是什么呢?照现代医学常识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结合而成的。光从这一点上看,这当然是不净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种种颠倒不净的心念、行为,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污秽不净的身子。但是一般人并不以为然,通常是对着镜子,越看自己越可爱。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那么,曾子所说的“诚意,毋自欺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必须要先注意一个“毋”字,这个字,在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于现代语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意识”,是“心”起分别理想作用的先锋。它旋转跳跃变化得非常快速,而且最容易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们脑子里盘据活动,发挥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成万的作用。但它本身是把握不住,想过了用过了便溜了。它把好坏交给我们的“知性”去判断。它把种种影像收集归纳以后,又交给了“心”来安排收藏。要使“意识”净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内明”反省的学问,随时留意它的活动,使它能“知止而定,定而后安,安而后静,静而后虑”,才能得到真正的“诚意”境界。这里的“诚”字,是包括专一、安定、无私、明净的意义。所以子思着《中庸》,便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自成也。”同样是发挥“诚意”的内涵。这是“内明”之学的精髓所在。

同样的,我们平常生活中,对人处事,也是这个“意识”的作用最为重要。但你如果对“内明”学养不到家,那被“意识”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势所必然,事所难免。因此,孔子特别指出对于“外用”方面就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换言之,在“外用”方面,孔于是教我们对人对事的原则,不可随便任意妄为,不可认为必然如此,不可固执己见,不可认为非我不可,这都属于“意识”不自欺的警觉。因此,曾子开头便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说,人人都会埋怨被别人骗了,其实,人不自骗,谁又能够骗了你呢?相传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入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便对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达摩大师才是真大师,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许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2024-03-17 13:52
打赏 点赞 (1)
评论问答

尽心力布施,解贫穷困苦

尽心力布施,解贫穷困苦《法苑珠林》上记载: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法号叫普安,因为他是一位圣僧,所以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办素菜来供养他。有一天这位圣僧来到了大万村。村子里有一位名寸叫田遗生的穷人家,..

阿姜查:修行之难易

阿姜查:修行之难易修行与证悟大致可以分成容易与困难两种。前者已累积功德并开发波罗蜜(pa-ramita-,意译为“度”或“到彼岸”),那是觉悟必备的资粮,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可作为衡量修行能力的方法。有些人说:“..

邪淫的果报:赤面恐惧症

邪YIN的果报:赤面恐惧症步入社会,在人前易脸红的毛病不堪其苦。其实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想改变自己,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还好好的,突然心里“格登”一下,心跳加快..

嘎玛仁波切: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

嘎玛仁波切: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人是无完人的,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心灵或是性格上的缺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个完美之人,因此会有很多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对准他人。..

读完金刚经如何回向

读完金刚经之后我们一定要记得做回向,这样我们的功德才不会消散,并且还能够使我们收获更多的福报。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要怎样回向。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读完金刚经如何回向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五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辨业品第四之三如是已辨二表业相。无表业相。初品已辨。然经部言。此亦非实。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

邪淫的果报:忏悔以往的过错

邪YIN的果报:忏悔以往的过错邪淫的果报一、头发常肮脏油腻,暗淡而无光泽;并开始掉头发,年纪轻轻就成为秃头;头皮常发痒,头屑众多且头屑块大。二、会得早泄,夫妻生活不和睦!导致猜忌!容易得性病!艾滋病,梅毒,阴..

诵读药师经仪轨

药师经是非常经典的经文,我们修持药师经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但需要我们坚持去念诵并信受奉行,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药师经为我们带来的好处。经常念药师经是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的,对我们的修行会有很大的提升,对我们..

宋张迪《净土圣贤录》

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专修净业,佛前燃臂香为誓。每称佛名,其声奋厉,至失音,犹不已。尝于静室,见白色频伽飞舞于前。又有绿发童子,合掌问讯。后三年,西向念佛名而化。(佛祖统纪)..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问: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悟空性?答:现在我们学加行,学中观,这都是为了证悟空性。证悟空性只有两种方法:第一,先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然后通过修行获得真实..

达真堪布: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达真堪布: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问:怎么样能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呢?达真堪布答:应该先闻思。去了解佛法,越了解就越有信心。若是你不去了解佛法、不去闻思,你的信心也是假的,很快就会没有的。真正的信..

铃木大拙: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心

铃木大拙: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你持什么样的心要知道,世间万事皆有变数,所以不执不取,才是最智慧的做法。不要认为眼前放下了某件事情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你要看到的是,也许正是因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果断..

外遇如虎,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

外遇如虎,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吴爽的笑声是快乐的,言语质朴,情感真挚。时隔一年,讲述起自己曾经遭遇的情感误区,吴爽不断地检讨自己,并为最终的醒悟庆..

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

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问:为甚么一定要受戒才比较好?不受戒修行不是一样吗?(杨天元)答:戒是佛之遗教,佛灭以戒为师。戒是止恶向善之根本,是解脱之正门,是正知正见之南针,是三无..

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

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化永法师:上香愿《莲华般若屋》暮鼓:阿弥陀佛是舵手,观音势至已扬帆,船票一句阿弥陀,信愿即是购票款,只要上得此宝筏,横出三界脱苦海,就怕有人不生信,磋砣枉受此人身。一一朋..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