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该如何正确修行?
初入
佛门者,一般有一个差错的知道,以为能打坐、
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便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实的修行,是修改自己的身口意举动,特别是心思举动,把自己不善的习气改过来,变得仁爱;把自己胸襟狭獈的习气改过来,变得胸襟广阔,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气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心里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气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气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气改过来,变得精力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气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实的修行。
从前愚笨,困境现前会自怨自艾,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仇视;从前处处为自己思考,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人世财富名利,不生寻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悔过心;面对人世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人世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脱节,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
菩萨积德行善,能生起随喜赞赏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便是真实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天然的得到诸佛欢欣,龙天护持。
一、首先要弄理解
佛教中的三个底子理念:众生对等、原因果报和神识不灭。
1、在
佛门中,众生对等是讲:不但人类之间我们彼此对等,六道、十法界之间我们也是彼此对等的。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阴间,也叫六凡道。十法界包含六凡道,四圣道。四圣道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声闻,也便是罗汉,是指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那个时代,跟着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人,他们因听见佛讲法的动静而开悟,所以叫声闻,平常也叫罗汉。缘觉便是没有听到佛的教法和教化,自己修行证果的,这为缘觉。他们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实际上是在菩萨位,达不到佛位。菩萨也归于四圣道,菩萨分十地,有初地菩萨,也叫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十地等觉菩萨。菩萨以上便是佛道了,这为四圣道。六凡道、四圣道合起来为十法界。
这十法界的众生,我们都是对等的。也便是说我们人类与佛是对等的,与菩萨是对等的,与声闻缘觉也是对等的,区别只在于觉悟和不觉悟。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没觉悟的佛,凡夫。我们都对等,我们不只和四圣道对等,和六凡道中的众生也是对等的,和畜道里的驴马牛羊苍蝇蚊子是对等的,和饿鬼与阴间鬼,也是对等的。这是佛教主张的众生对等。之所以对等,是因为悉数众生皆有佛性。
2、第二个底子理念便是原因果报,也叫因果报应。佛教以为悉数事务都有原因果报,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平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非常浅显的因果报应的说法,讲的便是因果报应。比如说谁杀了人,那抓到今后,就要被判刑,就要偿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也是因果报应,也即原因果报。为何有人赋有,有人贫穷?为何有人很美好,有人有很多灾祸?这都是种了不一样的因,得到了不一样果报的成果。果报有的是善报,有的是恶报。作恶多的就要受恶报;行善多的就得善报。别的,佛教讲三世因果:若知宿世因,此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此生做者是。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有的是现世受报,有的是来世受报,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来世受报。为何有的人生下来几个月就得不治之症,一两岁或许是十几岁就得了绝症,这都是因为宿世杀业太重。《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地藏王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寿报。他们得不治之症,几岁、十几岁就逝世,或是得沉痾,都是因为宿世杀业太重,才得了宿殃短寿报,这是千真万确的。
实际上,不单是佛教信任因果报应,别的宗教,比如道教,也是信任因果报应的。像道教的典籍《太上感应篇》,它的第一句话便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也是讲因果报应,原因果报。
原因果报,是客观存在的。
佛门中讲菩萨畏因,俗人畏果。因为菩萨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种下恶因,怕遭到恶报。但是凡夫呢,因为不明白因果报应,就不断的做坏事、作恶,还以为没有因果报应。实际上不论你信与不信,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有了造作,就随业流转,到恶报来了,才惧怕,这便是凡夫畏果,果报来了才惧怕,但是现已晚了。那么我们呢,现在知道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就不要再做坏事。
佛门中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这个道理。
3、第三个底子理念便是神识不灭。无始劫以来,每个人都在六道中轮回,随业受报,随业流转,行善多的就往上走,能够享用人天福报;那么作恶多的呢,就要下阴间,做饿鬼,或许做驴马牛羊,归还人家的债务。在六道中轮回,只是生命方法的改动,神识是不灭的。按佛教唯识宗的讲法,神识也叫第八识,也叫藏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是第六知道,还有第七知道。执着于这个我的,叫第七识。第七知道也叫末那识,也叫独头知道。第八识也叫藏识,我们无始劫以来所做的善的恶的一切的种子,都在这个第八识里头储存着,也叫八识田。它是个仓库,跟着原因际会,该受报时,或是善报,或是恶报,它就要受了,业报就会现前。这个报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便是生命方法的改动。比如现在,我们是人,如果常常做积德行善,非常仁爱,那么命终今后,这个身体,这个肉体,四大分散了,神识就会上天上去,做天人,或许是再转生为人,受人天福报。如果是做恶多,比如说欠债不还,那么这一期生命结束今后,来世这个神识就会去转成驴马牛羊,或是做猪,或是做羊,或是做驴做马去还人家的债。
佛教依据这三个底子理念,所以需要我们要修行,要做积德行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同还要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知道,这叫自净其意。
2024-03-17 13:52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