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

繁体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

默如

有情识的人类,就有思惟:有思惟,就有颐乐和企求。企求什么呢?企求生命的延长,不要死;企求生活的美满,舒适而安逸;企求最後找到理想中最适当的归宿,生天到佛国。试问:这三种企图,能如愿的实现吗?

要想办到这三件事,只有佛法是从,如能崇尚佛法,是会使其逐步实现的。佛法里最简要的方法是令人念佛,观无量寿佛。并且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对这部经,多读,多学,多修,多行,就能有益於身心,达到一般人所企图的以上的三个圆满目的。

现在学佛的人,有个最好的因缘来了。台中慈明寺圣印法师,博学多能,富於佛学,精於宏法,写作很多,智慧很高。於余暇时,广览穷究,顷已完成观无量寿佛经讲稿,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实是启廸智慧华呆,增长法门无量功德。於以上三个企图的解决,有大裨益。

所谓观无量寿佛,能够解决这三个企求者,我说给你听:

第一,要想生命延长,要想不死。延长和不死,是有着程度上的距离的。但是,延长和不死,却也可能沟通的无量寿佛,顾名思义,就可知道他是寿命延长而又是不死的。原因:无量寿,寿命既是无量,那末,生命当然便是延长的了。郎因寿命到达了不可限量的无量寿,没有尽命的时限,这不是显然的而不死吗?无量寿佛如此,可不是人类的一些人,都是如此。话虽这样说:要知道:这部经,叫做观无量佛经。妙哉,在这一观字上,如能於无量寿佛作观想,也就会得同於无量寿佛,可以延寿,可以不死。

第二,要想得满足的生活,人间当有缺韬,十八九事不如意。不过,人们还是富於理想的,宗教家的天国观,陶渊明桃花源记,礼记上的大同篇,都觉得是可期而不可求的。无量寿佛的国土,美妙的境界,并非理想,而是现有的实事。无量寿经说得广博,一般熟读的小本弥陀经中所说,可见一班。其佛国土,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栏循。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昼夜六时,天乐盈空。风树水鸟,念佛法僧,演说七觉八道。声闻菩萨,充满国中,主伴随从,天人安乐,这是何等的美满璟境,可说是非常满足的生活。有人以为这不是人间事,不错。毕竟是实有,那末,不是人间,也是人间了。

第三,要求最後找到最适当的归宿。上文说的无量寿佛国,那么好,国土清净,庄严微妙,道念真善,品级高尚,物质生活,胜过天堂,精神生活,宁静安和,这不是人生的最美好的归宿吗!十六观经,对於无量寿佛国的一切的一切,都有详尽的描写和鲛说。十六种观,大致是说物质美好的国土、水、日、树鸟花木,一切布置的庄严,再说到观音、势至、无量诸天、声闲的慈悲威力的精神的庄严。并说到十方世界,尤是我们娑婆世界有无限数的有情,都往生到那里去,而找到各自最後的美满归宿。无量寿佛,委实是个大慈大悲者,特在那无量寿佛国裹,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设置了九品的莲台,以便安择我们往生的人,好有安住。在十六观中,最後有往生观?叫我们修这种往生观,这就是指示我们的往生的方法,由修观行而得往生。那末,我们该依法观行求取往生,不要辜负无量寿佛的慈悲愿力。这莲台要分戍九晶是何故呢?佛心是平等一味的,无分别,无作意的,毕竟空无相无愿的,还分什末等级呢?世界的众生千差万别,为的普应群机,随其根性差别,自然而示现其九晶的不同。就由如此施设晶级的区分,更增加了不可计算的往生人类,更显得无量寿佛的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今日世界的文化,直飞猛进,人类凭空,居然登上了月球,可以对於以上的三个企求,依然未能把握得任,如此看来,这三个企图,毕竟不能实现吗?以佛法谈佛法,而佛法并不抹杀事实,所谓世间极成真实。大乘佛法亦主张於五明中求,科学也有功於佛学的。要实现以上三个企图,以佛法的观点,还是着重在一观字上,观有观想、观察、观念的三类此佛学观念,观郎是念,念者,即是心之所之,心念之所任处,普通的观念,是指印象而言。观想,观和想,融成一体,佛法修禅定三昧,都不离观想的。观察,是瑜伽七作意之一,修世间解脱,和出世解脱,都需借重於观察作意的。如能切实的运用这个观字,以一观而融贯观想,观念和观察以去观无量寿佛的依正二报,及其庄严,则其所要求达到的三个企圆,必能突破。

这一观字,为何而有如此胜大的功用?要知道:世间的事,都是由想像中得来的。如果浮生若梦,不去克勤克俭,从想像中去求发展,求进步,可以有收获吗?今日科学发明昌盛,登陆月球,不是徒然从空掉来,这便是想的成果。佛法的成就,也还是不离观想的。比如,要做一个好人,就要向好人处着想。孟子说:子服羌之服,诵咒之言,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是杰而已矣。学佛何尝不如此,修净土亦复如此。比方:第一,要延长寿命。无量寿佛,寿命是无量的。那末,就要对无量寿佛起观想,观他的相好庄严,观他的寿命无量,深刻的观,作意切实观。做到了不观还现有无量寿佛在眼前,这便是事观上的成就。观他佛,还要反观自佛,看自己与无量寿佛有何不同?是否也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尤其是:无量寿佛,往昔发了四十八颐化度众生,我今日曾发愿,发了那几种颐呢?无量寿佛,慈悲善舍皆具足,我具足不具足呢?要互相对照作比,这便是净土宗所说的理观。如能事理兼并,融会通观,学尧何愁不成尧?学佛又何不成佛。

此上理论,满布净土三经。圣印法师观无量寿佛经讲稿中多所发挥,言之綦详。幸参照!

民国七十五年,古七月廿日,台北法云寺。

原载《海潮音》67期

2024-03-17 13:52

命由己做 境由心生的道理

佛给我们说,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能懂吗?你要是真的懂得了,你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然就没有。怎么会没有?因为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是自己,哪里还有自私自利,还会为这个身体..

阿弥陀佛圣诞日​的由来

阿弥陀佛圣诞日的由来永明延寿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

陈大惠:奔三,奔四,奔五人士必读,看后非常受益

陈大惠:奔三,奔四,奔五人士必读,看后非常受益1.把时间分给靠谱的人和事。2.把周围的人过滤一遍,缩小朋友圈。3.善于与人沟通,适度采纳别人意见。4.与跟生命有关的人耗着,少与生命无关的事耗。5.多想什么是自己真..

大悲咒原文带注音

大悲咒的功德利益很大,而且大悲咒也是修行路上的重要法门,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这部咒了。只是在修大悲咒时,大家要认真读诵咒语中的每个字,因此,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按照大悲咒原文带注音的版本去读诵,这样能..

拼音版楞严咒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拼音版楞严咒。楞严咒全文带拼音,适合初学..

钻石故事

10年前我16岁,情窦初开。在一个女同学家里,她哥哥的一个叫阿豪的朋友令我怦然心动……不知怎的,我和这个大排档的厨师便拍起拖来。不久,父亲就发现了我们的恋情。强烈的逆反心理却使我置父亲的打骂如耳边风。他终..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三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三十一卷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缘起品第三之十一如是已辩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辩。颂曰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

大悲咒原版30分

对于大悲咒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部字数不多,但智慧深厚的咒语,它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有不少人在修这部咒。在修大悲咒时,为方便有些人选择听的方式。由于听大悲咒的遍数和时间没限制,所以很多人听大悲咒原版30分..

陕西这处寺庙供奉着一尊“肉身佛像”,其肉身百年不腐,专家解答

陕西这处寺庙供奉着一尊“肉身佛像”,其肉身百年不腐,专家解答陕西作为历史古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众多的寺庙也说明佛教在此有着较好的发展并拥有众多佛教信徒,但近年个别无良的景区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

阿弥陀佛救了我平凡的母亲

阿弥陀佛救了我平凡的母亲 我是五戒弟子,不会打妄语的。我的母亲,是位朴实的传统女性。她为人厚道,所以认识她的人,没有不说她好的。母亲心地单纯,又文化不高。所以她没看过任何经文,但我每次看净空法师,海涛..

独自修行

独自修行昔日,佛陀在罗阅只国的灵鹫山中,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宣说微妙法意。众人中,有一位比丘的个性非常刚强勇猛,佛陀观察其因缘后,便派他至有鬼神的山谷中修行。佛陀教导他於树下打坐,修数息观,藉着观察气息..

嘎玛仁波切:没有闻思佛法,就会出现抢头香等愚昧的迷信

嘎玛仁波切:没有闻思佛法,就会出现抢头香等愚昧的迷信日常,我们要发菩提心去听闻佛法,为了利益天下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脱离轮回,早日成佛,我来听闻佛法。如果没有听闻佛法,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去思考佛法。如果不知..

宋慧通《净土圣贤录》

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含经。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一日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学..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利益众生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利益众生问:怎么才能利益众生? 答:度化众生就要弘扬佛法。佛法有两个: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经律论三藏。你精通三藏,你能讲解三藏,让众生明白三藏的的内容,让众生明理,这也是弘法,这是一..

念佛给老父亲带来的七大变化

念佛给老父亲带来的七大变化文/念善我父亲今年80岁,年迈体衰,往年劳累成疾,患有多种疾病。1、血糖高,打针吃药,平时都在10-11个单位以上。2、痰多,不分昼夜总是有痰,吃各种药,没有明显变化,每天清理痰液所..

阿罗汉入涅槃后,与他相关的因缘相续怎么说?

大千: 经中:“正如火苗被大风吹灭,已经消失,无以命名,牟尼摆脱了名和身,已经消失,无以命名……这样的人消失后,形量不存在,人们谈论他的依据不存在;当一切现象消失时,一切谈论方式也消失。”这都是指的有..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