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话叙
默如
有情识的人类,就有思惟:有思惟,就有颐乐和企求。企求什么呢?企求生命的延长,不要死;企求生活的美满,舒适而安逸;企求最後找到理想中最适当的归宿,生天到佛国。试问:这三种企图,能如愿的实现吗?
要想办到这三件事,只有佛法是从,如能崇尚佛法,是会使其逐步实现的。佛法里最简要的方法是令人念佛,观无量寿佛。并且有一部观无量寿佛经。对这部经,多读,多学,多修,多行,就能有益於身心,达到一般人所企图的以上的三个圆满目的。
现在学佛的人,有个最好的因缘来了。台中慈明寺圣印法师,博学多能,富於佛学,精於宏法,写作很多,智慧很高。於余暇时,广览穷究,顷已完成观无量寿佛经讲稿,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实是启廸智慧华呆,增长法门无量功德。於以上三个企图的解决,有大裨益。
所谓观无量寿佛,能够解决这三个企求者,我说给你听:
第一,要想生命延长,要想不死。延长和不死,是有着程度上的距离的。但是,延长和不死,却也可能沟通的无量寿佛,顾名思义,就可知道他是寿命延长而又是不死的。原因:无量寿,寿命既是无量,那末,生命当然便是延长的了。郎因寿命到达了不可限量的无量寿,没有尽命的时限,这不是显然的而不死吗?无量寿佛如此,可不是人类的一些人,都是如此。话虽这样说:要知道:这部经,叫做观无量佛经。妙哉,在这一观字上,如能於无量寿佛作观想,也就会得同於无量寿佛,可以延寿,可以不死。
第二,要想得满足的生活,人间当有缺韬,十八九事不如意。不过,人们还是富於理想的,宗教家的天国观,陶渊明桃花源记,礼记上的大同篇,都觉得是可期而不可求的。无量寿佛的国土,美妙的境界,并非理想,而是现有的实事。无量寿经说得广博,一般熟读的小本弥陀经中所说,可见一班。其佛国土,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栏循。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昼夜六时,天乐盈空。风树水鸟,念佛法僧,演说七觉八道。声闻菩萨,充满国中,主伴随从,天人安乐,这是何等的美满璟境,可说是非常满足的生活。有人以为这不是人间事,不错。毕竟是实有,那末,不是人间,也是人间了。
第三,要求最後找到最适当的归宿。上文说的无量寿佛国,那么好,国土清净,庄严微妙,道念真善,品级高尚,物质生活,胜过天堂,精神生活,宁静安和,这不是人生的最美好的归宿吗!十六观经,对於无量寿佛国的一切的一切,都有详尽的描写和鲛说。十六种观,大致是说物质美好的国土、水、日、树鸟花木,一切布置的庄严,再说到观音、势至、无量诸天、声闲的慈悲威力的精神的庄严。并说到十方世界,尤是我们娑婆世界有无限数的有情,都往生到那里去,而找到各自最後的美满归宿。无量寿佛,委实是个大慈大悲者,特在那无量寿佛国裹,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设置了九品的莲台,以便安择我们往生的人,好有安住。在十六观中,最後有往生观?叫我们修这种往生观,这就是指示我们的往生的方法,由修观行而得往生。那末,我们该依法观行求取往生,不要辜负无量寿佛的慈悲愿力。这莲台要分戍九晶是何故呢?佛心是平等一味的,无分别,无作意的,毕竟空无相无愿的,还分什末等级呢?世界的众生千差万别,为的普应群机,随其根性差别,自然而示现其九晶的不同。就由如此施设晶级的区分,更增加了不可计算的往生人类,更显得无量寿佛的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今日世界的文化,直飞猛进,人类凭空,居然登上了月球,可以对於以上的三个企求,依然未能把握得任,如此看来,这三个企图,毕竟不能实现吗?以佛法谈佛法,而佛法并不抹杀事实,所谓世间极成真实。大乘佛法亦主张於五明中求,科学也有功於佛学的。要实现以上三个企图,以佛法的观点,还是着重在一观字上,观有观想、观察、观念的三类此佛学观念,观郎是念,念者,即是心之所之,心念之所任处,普通的观念,是指印象而言。观想,观和想,融成一体,佛法修禅定三昧,都不离观想的。观察,是瑜伽七作意之一,修世间解脱,和出世解脱,都需借重於观察作意的。如能切实的运用这个观字,以一观而融贯观想,观念和观察以去观无量寿佛的依正二报,及其庄严,则其所要求达到的三个企圆,必能突破。
这一观字,为何而有如此胜大的功用?要知道:世间的事,都是由想像中得来的。如果浮生若梦,不去克勤克俭,从想像中去求发展,求进步,可以有收获吗?今日科学发明昌盛,登陆月球,不是徒然从空掉来,这便是想的成果。佛法的成就,也还是不离观想的。比如,要做一个好人,就要向好人处着想。孟子说:子服羌之服,诵咒之言,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是杰而已矣。学佛何尝不如此,修净土亦复如此。比方:第一,要延长寿命。无量寿佛,寿命是无量的。那末,就要对无量寿佛起观想,观他的相好庄严,观他的寿命无量,深刻的观,作意切实观。做到了不观还现有无量寿佛在眼前,这便是事观上的成就。观他佛,还要反观自佛,看自己与无量寿佛有何不同?是否也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尤其是:无量寿佛,往昔发了四十八颐化度众生,我今日曾发愿,发了那几种颐呢?无量寿佛,慈悲善舍皆具足,我具足不具足呢?要互相对照作比,这便是净土宗所说的理观。如能事理兼并,融会通观,学尧何愁不成尧?学佛又何不成佛。
此上理论,满布净土三经。圣印法师观无量寿佛经讲稿中多所发挥,言之綦详。幸参照!
民国七十五年,古七月廿日,台北法云寺。
原载《海潮音》67期
2024-03-17 13:52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