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佛教与艺术

繁体

第十四课 佛教与艺术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之一,当人类开始迈向文明,便有了各种艺术的活动。艺术也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义理,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例如:在文学方面,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百喻经》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是世界公认的文学佳作;叙述佛陀本生故事的《本生经》是著名的传记文学;《大宝积经》有如单元剧;《普曜经》是长篇故事;《须赖经》是小说体裁的作品;《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半戏剧体裁的佳作;二世纪马鸣菩萨著作的《佛所行赞》是长篇叙事诗;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主题而编成的戏曲,及以佛陀之弟难陀的故事为题材所作的美丽诗篇〈孙陀利难陀诗〉等,是印度古文学的先驱。其它诸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都是优美的佛教文学。

在戏剧方面,佛教善于运用譬喻、寓言、故事等文学形式来说明教义,而戏剧从佛教中取材,因此提高了戏剧的层次,也达到戏剧教育、歌舞、唯美、象征的特色与优点。现今流传的著名戏剧如「三藏取经」、「目连救母」等,其戏剧结构、故事来源、思想内涵等各方面,都受到佛法的影响。

佛教不仅丰富了戏剧的题材,提升了戏剧的境界,甚至近代新兴的「第八艺术」──电影的声光特技效果,也是受到佛教三千大千世界、无量诸佛国土等天文思想与宇宙观的影响,因而开阔了思想空间,创造出许多富于想象、变化的戏剧效果。

在绘画方面,据《律藏》记载,须达长者布施只园精舍后,曾请教佛陀如何装饰寺院,佛陀教以青、黄、赤及彩色绘图,这是后世壁画的滥觞,也是绘画的起源。佛教东传后,明帝命人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建佛寺,于其寺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这是中国最初的佛画。南北朝以后,擅长佛教绘画的名家辈出,如东晋的顾恺之为瓦官寺画维摩诘像,令观赏者络绎不绝;唐代的吴道子画「地狱变相」,使屠夫、渔民忏悔改业;诗人王维也因亲近佛法,将其悟境融入画作。此外,画僧中亦不乏才华横溢者,如临济宗廓庵的十牛图、沩仰宗慧寂的圆相图,两者皆别树一帜,充满无限禅机。明末清初的四大画僧,尤以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最为著称,以画法阐明佛理,融禅法于渲染的绘画技巧中,有各种译本流通,为画家所必读。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经弘布流通的需要,于是与中国传统书写方式的书法结合,因而书法家受到佛法的薰陶,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的内容,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历代著名的文人士子,多以抄写佛经提升自我的修养,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苏东坡、赵子昂等人,都有关于佛教的书帖作品行世。佛教的僧侣中,也不乏精通书法者。如南北朝的智永禅师,创作真草「千字文」、「永字八法」,不仅统一各家草书,也被后代书法家奉为典范。

佛教在广大群众中的推广和普及,除了佛经的翻译外,也多采用各种弘化的方法。例如:经文的朗诵,梵呗的歌唱,经文敷演成通俗的故事。在这三种弘化的方法中,前二者就是现在大众所知道的音乐。

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佛教徒为了表达宗教情感,以之赞美、歌颂诸佛菩萨,而得无量功德,如《法华经》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音乐的功用很大,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尤其在宣传佛法上占著极重要的价值。尤其佛教音乐庄而不刚,柔而不弱,清而不燥,凝而不滞,能令闻者生起清净之心,故以音声作佛事,无远弗届,不受时空、环境及国籍的限制,更能达成弘扬佛法的任务。因此,佛教在中国的唐、宋、元各代的寺院渐渐发展并流行一种应用梵呗歌调来宣讲佛法的「说唱艺术」,名为「俗讲」,吸引许多民众前往聆听,被视为一种动人的歌唱音乐。这些历史陈迹,后来都在石窟艺术中被发现;「敦煌变文」和「经变图」就是古代僧侣将佛教经义透过图文说唱方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记载。从经变图中,可以看见庄严舞伎、管弦乐队罗列,供养曼妙的舞姿,演奏天国的音乐。如今敦煌变文与经变图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珍贵伟大的宝藏,这是佛教音乐发展的莫大贡献。

佛教在舞蹈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舞蹈本是佛教徒借以表达供养三宝的诚心以及闻法欢喜的感受。在佛教里,以歌舞供佛的天人称为飞天,飞天曼妙轻盈、飘逸优雅的身形,以及佛经中诸佛菩萨柔软多变的手印暨安详端庄的威仪,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妙的舞姿,而身上披戴的串珠璎珞灿烂缤纷,手中所持的庄严法器五花八门,更是引人遐思向往,凡此都为后世舞者所竞相摹仿,除了增加视听上的美感之外,更拓展了舞者与观众心灵的交流,无形中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内涵。

绘画与雕塑、建筑同为「视觉艺术」的三个主要类别。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绘画,凡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例如享誉世界的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称得上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的综合美术馆。石窟内部不仅保存有丰富的佛像雕刻、装饰、壁画等,充分显现出佛教艺术的综合风貌,其间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佛教艺术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千多年来,由于佛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不仅对传统八大艺术产生极大影响,乃至工艺、书法等艺术,也因佛教而更臻于真善美的境界,并且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佛教在艺术上的成就,实乃中国文化之光,也是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藏。

2024-03-17 13:52

庄子试妻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

工作的女人最美丽 给同事的妇女节祝福语三八妇女节祝福语短信,将你的三八节祝福送给与众不同的她。还在为找不到好的祝福短信而发愁吗?小编特献上妇女节祝福短信祝福语大全。祝美女们妇女节快乐!1. 我们的节日,我们..

开启自性的芬芳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花园,这个花园里本该有随时开放的花朵,本该是五光十色、生机盎然,本该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本该是阳光灿烂、艳丽缤纷……,可是令人痛惜的是,多愁的人们总是在这花园里种植烦恼葛藤,开..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

康藏佛土德格县 善地春雪美翻天初春的甘孜州,美得不可方物,国道317上的康北明珠德格县更是银装素裹,苍莽遍野。春雪,如期而至,春雪下的大,化得快!早早开始登山,赶在融化之前纪录下这美轮美奂的佛国春雪图。德..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

在做法事超度婴灵时妈妈有感觉吗-说说自己的心中感受再说婴灵。这一年间,曾为许多缘主来超度婴灵孩子,只是到了今年,二次寻师傅帮助超度新造成的婴灵孩子。这样的事情出了三五例,师傅我有些难过,此前孩子超度尚..

地藏经略谈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

地藏经略谈(四十四)十斋日转读地藏经的大利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如来赞叹品第六【南阎浮提众..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

巴楚仁波切:用福德来赚钱的绝密!巴楚仁波切曾对一位年轻人说了一段话,这段开示非常适合在家人,特别是今日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怀着勇气和耐心来从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应该追逐众..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

开启“不在意”的功能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匆匆的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有位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一件..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向比丘们开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在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是哪八种呢?”一者,善于观察适当的时节因缘而行布施。二..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

度化众生记得别把自己「染污」了

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大乘行者,现在应该去利益众生。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第一要把握自己,第二要帮助别人。什么是;把握自己呢? 在发利他心、做利益众生事情的时候,不能染污自己,不能失去道心。..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每次看央视的《开心辞典》节目,我都很欣赏那些已经取得了很高积分而选择继续答题的选手,钦佩他们的勇气。而有一个选手却是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的道理,不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当时那个选手只剩下最后..

哲人与石匠

哲人与石匠 两个石匠正在山下,挥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经此地。哲人就问其中一个石匠:你不觉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

因果关系中的三种错见

在因果关系里边,我们推翻了三种不正确的见解。第一个不平等因。第一性的东西在推动,造出一切万物的,大梵天也好,什么也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非因即因。一切哲学里边,把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

宽运法师:凡事先问自己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天石禅师和一个青年男子偶遇,于是二人结伴同行。..

在做事中修行

在做事中修行昨天晚上,小组共修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其中,在第一讲关于“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讲解中,导师提到,在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法门叫做忍辱。其实这个忍辱,跟我们世间上的人所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