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一个企业团体,有良好的管理,必然迅速发展,长久兴隆;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管理,必然民富国强,安和乐利。而国家的管理方法,可说就是政治体系。在宗教上,则以自我内心的管理为主,以外在人事的管理为辅。
佛教组织的管理学,自僧团成立,即已有健全的系统(四方僧伽、现前僧伽)。例如,「管理」首重团体的「共识」,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即已揭櫫思想统一(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经济均衡(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另外,更重要的是净化身心的管理,这在佛陀成道的过程,便已做了最好的管理示范。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僧团管理上又有长足的发展。以下选出《阿弥陀经》和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管理方法,以及中国佛教丛林和佛陀的制戒作为管理的范例。
一、阿弥陀佛的管理法
(一)在建筑的管理上:极乐世界注重都市的规划要宽阔庄严,讲究建筑的雄伟堂皇,配以重重迭叠的美感,以及七宝彩色的搭配,如经云:「极乐国土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阿弥陀佛实在是个善于规划的建筑工程设计师。
(二)在自然的管理上:极乐世界把大自然规划得像一座美丽的花园,行树罗列,八功德水,花叶缤纷,大地金色,五彩鲜丽的鸟儿飞翔天际,昼夜六时鸣唱,令听闻者心意清净欢喜;还有修道者的梵音、法语互相回荡,悦耳动听。没有环境污染吵杂,没有生态失衡灾变,没有水火风灾及地震之害,完全是一个庄严安乐的清净世界。
(三)在人群的管理上:极乐世界的居民注重品德,相互尊重,都是诸上善人,他们在道业上已达不退转的阿鞞跋致境界,因此没有男女纠纷,没有暴力伤害,更没有贪赃枉法,人人友爱合群,互敬互重,这是有德贤者所共同居住的佛国。
(四)在社会的管理上:极乐世界的宝树罗网,经由轻柔悦意的微风吹拂,扬起微妙的雅音妙乐,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佛法,使听闻者自然生起念诵三宝之心。此地没有交通事故,也没有作奸犯科,社会安和乐利,与其它世界往来亲善,犹如今日的国际交流,如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珷,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二、观音经的管理法
(一)从「一心称名」看观世音的管理:在人间,不论是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或是朋友同侪之间,若想获得对方的尊重与爱护,达到人际关系的圆融,首先应该学习爱语布施,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一心称名」。人与人之间唯有至诚赞歎,「口中有你,心意诚敬」,双方才能心意相通,圆满融和。
(二)从「救苦救难」看观世音的管理: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大无畏、大力量,寻声救苦,以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如:风灾、水患、火难等,菩萨无不伸以援手,主动帮忙他人解决困难,救脱困境,自然能获得众生的信仰崇拜。
(三)从「满足愿望」看观世音的管理: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音声而随缘度化,圆满众生所愿。对于恐惧者即布施无畏;对于多欲、瞋恚、愚痴者,即令称念其圣号,便得远离一切三毒之害;乃至欲生男求女者,皆能满其所愿。
(四)从「随机应现」看观世音的管理:一个团体,群我的关系能够和谐,必能发挥巨大的力量。观世音菩萨的随机应现是佛教「同事摄」的体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因此,管理者要能具备随其所需要的「机缘」而适时「应现」,为其纾困解厄,圆满所求。
三、丛林清规的管理法
(一)从「选贤与能」看丛林的管理:古今丛林接纳十方参学的衲子,因此住持亦须经由十方名德共同推举适任者。同时,寺院重要纲领政策,或领导大众,维系纲纪的职务,也多经由僧众议决、选举投票而产生。这种重视大众意见的民主管理,加强了寺院行政的公信力。
(二)从「平等分工」看丛林的管理:佛教提倡生佛平等、人我一如的理念,无贫富、阶级、名位的差别,唯有内在修证境界的不同。丛林事务统分四十八单,各单职务由常住依职事发心、能力、德行、才学的不同而派任,大众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彼此互尊互重,使寺务正常运转。
(三)从「公有公用」看丛林的管理:丛林寺院的一切净财、物品来自十方,因此概归常住所有,由常住为大众储蓄道粮、维护寺产、规划福利,使僧众得以安心办道,这种公有公用的管理法,也就是六和敬中「利和同均」的经济理念,可以凝聚个人的力量,为团体创造更大的利益。
(四)从「赏罚公平」看丛林的管理:僧团寺院以和合共住为基础,共同奉行戒律、清规以及六和敬的法则,如有违犯,必须接受大众审议处罚;反之,若有功于常住,亦给予褒扬勉励。由于严格赏罚,公平公正,可以巩固大众向心于常住道场。
四、戒律仪制的管理法
(一)从「布萨举过」看戒律仪制的管理:每半月僧团召开羯磨会议,举行布萨仪式,犯过违纪者于此时向大众至诚表露、忏悔之后,即恢复清净,这种藉由大众的力量,圆满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僧团恒常维持清净和平。
(二)从「僧事僧决」看戒律仪制的管理:每个团体都有其法制、规约,以及事务运作的规则。羯磨制度是僧团「僧事僧决」的最高法制组织,不论是意见不同、行为不法,或者种种生活问题等,通过这个制度,彼此可以达到共识。
(三)从「灭诤过程」看戒律仪制的管理:团体中如有争议事件,以下列的灭诤法来解决:1.双方各说一次,纠纷由长者、尊宿大德裁决。2.若有人举过,自说有无,只要对三宝、良知负责。3.言行不正、精神异常,待其正心,作令佛前忏悔。4.犯者自我发露表白,向当事者或本师表达忏悔。5.犯者不服其过,亦无悔意,言行矛盾,令停参于公众集会,乃至终身不得受奖及名位等职。6.彼此互相争论,是非难断,在有德高僧五至七人前,以多数决其是非,如再不服,永摈团体之外。7.双方互道其错,互为作礼致歉,即视已恢复清净。这七种灭诤法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特质,有助于团体组织的融洽和谐。
(四)从「法制平等」看戒律仪制的管理:有公平而标准的法制,方能形成完备的规章,也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僧团的序列等级、升等制度、赏罚功过,概依事业、学业、道业等作为考核内容,评监程序公开公平,赏罚严明,故能行事一致,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
佛教的管理方法,从启发心灵及服务大众着眼。两千多年来,佛教以佛、法、僧三宝作为信仰的依归,以经、律、论三藏为管理的法则,令僧徒有明确的方向目标,亦有最佳的修行指南。这个管理方法可用之于国家、社会、各行各业,乃至于个人的身心管理。其功效如何,则端视取材者本身对佛教管理方法体悟的深浅而定。
2024-03-17 13:52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原标题:隆谦法师|坛经开示:实无功德 何处遥相见下面我们学习第三品《决疑品》。 《决疑品》是六祖的答疑,就是回答大家的疑问。韦刺史对佛法非常信奉,对六祖也非常信仰,所以他有疑..
雨香天经咒注
雨香天经咒注雨香天经咒注 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杨子曰:“言,心声也。画,心画也。”人心本同。而气质则有南朔东西、刚柔弱强之异。气质各从其水土,发而有声,则有喉舌唇齿抗坠重轻之异。微独生同斯世,随..
智者与菩萨
智者与菩萨有一天,菩萨来到人间,遇到一个智者正在钻研人生问题,菩萨走到智者面前说:我也为人生感到困惑,我们能一起探讨一下吗?智者先说道:我越是研究,就越觉得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有时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时候却非..
楞严经述旨卷第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陈应征 校定△真性常住第三承上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言遗失颠倒之由。盖见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无遗失。由颠倒见。故似遗..
楞严经述旨卷第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广陵后学 孟应麟 校定△见结知解第十七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言此根尘识三。譬如交芦。互相依倚。其体全空。既无..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
陈大惠:抱怨是一种毒药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
观音心经对人有什么作用
观音心经对人的作用是很多的,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修学观音心经的时候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安宁,自己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渐渐理解经文中的道理,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透彻,这些..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
陈大惠:为什么今天年轻人夭折的这么多,为什么孩子们爱住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灾祸这么多,去世的这么早,年轻的,三岁五岁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住院,那么爱..
大悲咒心咒注音
在念大悲咒时,大家除了要正确念诵大悲咒全文外,也要记得念诵大悲咒心咒,它不但属于大悲咒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念的时候,如果大家对这个心咒不熟悉,那可以看着大悲咒心咒注音去念,这样念诵时就会..
观音心经可以默念吗
观音心经当然是可以默念,因为有时候时间不允许或者是地点不允许自己念出声音来的,所以就只能默念,但是默念的时候有一点是不太好的,很容易分心,因为在默念的时候,你可以能会不由自由的去想一些其它的事情,所以..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
陈大惠: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这一生,多少人输在了这个字上?等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了可是后来等来等去等没了缘分等没了青春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机会等没了..
对“芳香”的领悟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
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
边念佛边杀生,果报很严重!
我们作为人类,如果对其它众生的生命不屑一顾、随意践踏,这样非常恶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鄙视生命的人,不配拥有生命。他还说:人的确是禽兽之王,其残暴胜于所有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
鸟巢与白居易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
平常之心不平常
平常之心不平常只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想问题做事情,及时清扫心房,消除那些不合理的奢求欲望,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经受人生挫折的考验,轻装前行,你才会活出一个真实快乐的自我。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