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繁體

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法谚云:「有社会,斯有法律。」法律是伴随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用以规范行为的共同准则。在原始时代的社会中,并无法律的特别规范存在,端赖一种共遵的习惯来规范社会,包括宗教、道德、礼仪等。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成立僧团,制定戒律,不但使佛教正法得以久住世间,时至今日,佛教戒律对安定社会所发挥的功能,比之于法律,可谓有同等的功能。

佛教戒律的制定,旨在维持僧团的清净和乐,是僧团的生活规范,其与世间的法律相比,有若干异同之处,例如:犯了刑法上的非告诉乃论,如杀人、伤害、偷盗、侵占、强暴、妨害家庭、造谣、诈欺、醉酒、贪污、贩毒等,也是触犯五戒的行为。法律的三读立法、三审定谳、判决确定,正如佛门的三番羯磨。在法律上,犯罪行为人只要有悔意,即可酌情予以减刑;佛门认为罪业透过诚心发露忏悔,便可以获得清净,更符合更生保护法。在法律上,犯意不一定有罪,犯刑才会有罪;在佛门则只要有了犯意,就属于犯戒,所以论刑更为彻底。

世间法律强调罪刑法定主义,只规范人们外在的行为,因此对于心意犯罪的矫治和犯罪的根治,不生效用;佛教则强调心为罪源,重视身口意三业的清净,从心源导正偏差行为。

此外,佛门的戒律很注重人性,而且因果之前,不会有疏漏或侥幸;世间的法律则难免有不公正、冤狱,或顶罪等疏漏。所以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佛法可以补法律之不足。」又说:「法律防患于已然,佛法防患于未然。」

再者,世间的法律,随顺时代和需要,时有增订、废除,种类繁复;佛教的戒律,则不外止持、作持二门,简约又统摄善恶二法,含盖声闻戒与菩萨的三聚净戒,不仅消极地防非止恶,更积极地奉行众善,这种自发性的清净受持,正是戒法的根本精神。

总之,戒律作为僧团的法律制度,首重规范心意的起心动念,以治心为要,与世间法律从组织规范、行为规范、犯罪治裁等来约束人们的生活,在结构上虽有共通之处,但是法律仲裁偏向治标,远不如佛法能够治本的究竟。甚至佛法的许多特质,正可以补法律的不足。佛教戒律与现代法令的关系,可以从下列数点做进一步的认识:

一、五戒与刑法:五戒可以说是世间刑法的总摄,以目前在监狱服刑的受刑人而言,大都是触犯五戒;在僧团中,犯了杀、盗、淫、妄四重戒其中任何一条,则如同死刑,无法再共住于僧团。

二、清规与民法:「民法」指的是规范人民私人生活关系的法律,佛教律法中也有「共住规约」,作为生活的规范。

三、偷兰遮与未遂: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未遂犯之处罚得按既遂犯之刑减轻之。」这是刑法赋予法官减免刑责的自由裁量权。这项政策,旨在鼓励犯罪行为人能即时回头,切莫一错再错。佛教也有这样的慈悲方便,如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偷兰遮,罪通正从,体兼轻重,律列七聚,六聚并含偷兰。」主要是针对触犯将构成四波罗夷重罪而未遂的诸罪所说,期能透过量刑的减轻,发露忏悔,还得身心清净。两者的立意是相同的。

四、心意与犯意:刑法对犯罪的构成要件,以犯罪行为人行为当时的故意、过失来作为量刑的判断标准;佛教也是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故每一条戒相之中皆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

五、发露与自首:僧团每半月举行的「布萨」,类似刑法中的自首;每年夏安居圆满日的「自恣」,类似检察官检发犯罪。

六、羯磨法与诉讼法:国家法律的公信力,靠公权力来维护,当个人权益或国家、社会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透过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的程序来伸张正义。佛教为维护僧团的清净,也有一套简单又公正的诉讼法,就是羯磨法的僧事僧决。

七、佛性与平等:世间以法律来保障人的平等自由,而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这种真正的平等并非透过制约而来,自然比世间法更彻底。

八、业力与证据:世间的法律,事事讲究证据,有理无证据还是不免被冤枉,但是佛教在业报的定义之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九、佛法与国法:刑法中,对于藏匿犯人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罚金。佛教虽然讲慈悲,却不包庇犯罪者,因此,假使犯了国法,在没有宣判无罪前,僧团不可以接受他出家。这是佛陀对国法的尊重,因为出家是出三界之家,并未出国法之家,仍然受到国法的规范。

佛法与世法有时不免内容相差,有些行为从世俗法上看是恶事,可是从佛法上推敲却是善事,譬如杀生本来是犯罪的,但是为了救生而杀生,以杀生为救生,是菩萨的慈悲方便权智。世法毕竟是人所制定的刻板条文,未必能切合实际的需要,适时维护人民的权利;而佛法的真理却是恒常不变,依之而行,能真正的导正人心,利益社会大众。甚至,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法律的制裁虽能恫吓于一时,却不能杜绝犯罪于永远;唯有持守佛教的戒律,体现慈心不犯、以法摄众、以律自制、因果不爽、忏悔清净等教义,才能确实改善社会风气,实现人间净土。

2024-03-17 13:52
打赏 点赞
评论问答

待在能让你的修行成长的地方

有着低劣业力的众生,将目标投注在世间的显赫与虚荣上,行一切事时,完全不会想到业力会成熟。未来的苦难会比现在的苦难持续的更久,因此要对三界有情众生心怀慈母般的爱与悲悯。要与菩提正觉心稳定地长相为伴。要远..

往生到极乐世界后,还有人间的记忆吗

问: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呢,他还有人间的记忆吗?如果不能保留人间的记忆,那享受极乐的又是谁?那人去极乐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宏海法师答: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经典。那首先我们要明白来确认一下,什么叫做记忆..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序05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序0505重刻叙余辑彻师遗稿成。或问念佛往生之道有要术乎。余曰。有。确信而已矣。净土叁资粮。曰信。曰愿。曰行。确信而愿行在其中矣。忆昔从学单华藏夫子请益当世诸大德。即耳都中彻悟..

国王变农夫

国王变农夫在印度,有位国王去看一位明师,一位修成佛法门,而且能无所不在的真师。因为有很多人跟他讲,去看一位在世明师我们会得到很多福报,转变我们整个因果,生生世世的因果都转变了,利益很多。 所以国王也跑..

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四位菩萨,甚至,中国人还​为其建造了四个道场

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四位菩萨,甚至,中国人还为其建造了四个道场菩萨这个词是“菩提萨埵”的简略说法,被称作菩萨的人基本都是该宗教中地位很高的大能,一般来讲,他们的地位仅仅低于佛陀。这个词是由梵文翻译而来,..

命运之神的金笔

命运之神的金笔 传说命运之神手中握有一支金笔,有一个人诞生他便会在纸上写下他的名字。此后的日子,每当那个人脸上露出一次笑容,他便会在纸上画上一个圈。命运之神还有一支银笔。随着人类渐渐长大,他的脸上也会..

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

第七委屈难受者。此语,乃无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断不挂齿。何以故?下至众生,上齐诸佛,委屈二字,竟不能免。所以者何?释迦世尊乞食既毕,敷座说法,百万大众,巍巍端坐,静肃庄严。忽一僧尼捧腹而至,对佛面立..

除去心头火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禅师回答..

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是积累了福报的结果

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是积累了福报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在今生能遇到佛法,这不是偶然的。如果能对佛法生起兴趣与学习的愿望,一定是在过去世积累了福报的结果。佛经说:仅仅听闻一尊佛或一位菩萨的名号,都能..

团结的动物集体

羚羊、老鼠、乌鸦和乌龟,它们生活在一起,团结亲密,是一个小集体。它们选择了一个极为隐蔽、不为外人所知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但不论怎么样,总摆脱不了人类的种种追捕和搜寻。一次,羚羊独自游玩时遇到了一..

仁清法师:咒语的发音不同,以什么为标准?

仁清法师:咒语的发音不同,以什么为标准?问:有很多版本字的音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念南无阿(a)弥陀佛,有的念南无阿(o)弥陀佛,那自己持这个咒语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呢?原来持的这个咒语已经习惯了,现在看的那个..

嘎玛仁波切: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

嘎玛仁波切: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藏地人常说:“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来自于别人的祝福,尤其是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福报极其殊胜。”有能力帮助别人是很快乐,很有福报..

在佛门中超荐祖先,要做几次?如何才知道有没有效果?

在佛门中超荐祖先,要做几次?如何才知道有没有效果?要做几次没准。实在讲,过世的祖先究竟到那一道,我们不知道。如果他到人道来,他现在可能已经是小孩,或者已经是年轻人。如果到天道,天的寿命很长。饿鬼道的寿..

四大菩萨和四大天王的象征意义

地藏菩萨:孝敬、宝藏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怎样开发出来呢?依靠孝敬,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开采心地宝藏的唯一方法。因此,地藏菩萨表孝敬,地藏菩..

嘎玛仁波切:溺爱孩子,就像慢性毒药,让孩子一直中毒

嘎玛仁波切:溺爱孩子,就像慢性毒药,让孩子一直中毒在我们小的时候是讲究长幼有序的,谁是大人、谁是小孩,注重孝与悌,道德伦理定得很清楚。而现在的小孩生下来就比全家人都大,好像整个家里,只有他才是最大的。..

嘎玛仁波切:灌顶不是往头上撒水,真正具备灌顶的条件,对弟子而言难度很大

嘎玛仁波切:灌顶不是往头上撒水,真正具备灌顶的条件,对弟子而言难度很大灌顶,源于古印度的传位仪式,当太子要继承王位之时,需取四大海之水汇于宝瓶之内,浇洗太子的头顶,在此仪式后,太子便正式成为国王,从此..